正文 第20章 如果改變不了環境,那麼就去適應環境(3)(1 / 2)

有一天傍晚,老張與老李從市集裏出來,碰巧在返村的路上遇見了。兩個仇人一碰麵,倒沒有開打,不過,也各自保持距離,互相不搭理對方。兩人一前一後走在小路上,相距約有幾米之遠。天色已經相當暗了,是個烏雲蔽月的夜晚,走著走著突然老張聽見前麵的老李“啊呀”一聲驚叫,原來是他掉進溪溝裏了。老張看見後,連忙趕了過去,心想:“無論如何總是條人命,怎麼能見死不救呢?”老張看見老李在溪溝裏浮浮沉沉,雙手在水麵上不斷掙紮著。這時,急中生智的老張連忙折下一段柳枝,迅速將枝梢遞到老李的手中。

老李被救上岸後,感激地說了一聲“謝謝”,然而猛一抬頭後才發現,原來救自己的人居然是仇家老張。老李懷疑地問:“你為什麼要救我?”老張說:“為了報恩。”老李一聽,更為疑惑:“報恩?恩從何來?”老張說:“因為你救了我啊!”老李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不解地問:“咦?我什麼時候救過你啦?”老張笑著說:“剛剛啊!因為今夜在這條路上,隻有我們兩個人一前一後行走。剛才你遇險時,倘不是你那一聲‘啊呀’,第二個墜入溪溝裏的人肯定是我了。所以,我哪有知恩不報的道理呢?因此,真要說感謝的話,那理當先由我說啊!”

此刻,月亮從烏雲裏露出臉來,在月光的照射下,地麵上映著老張與老李的影子,當年曾互相打鬥過的雙手,如今卻是緊握在一塊兒了。

感悟:

有句話說得好:多一個朋友,遠不如減少一個敵人好。人與人之間有矛盾是正常的,關鍵是對待矛盾采取什麼態度。很多時候,隻要我們主動伸出和解之手,那麼,我們在就會減少一個敵人,而增加一個朋友。

金錢是有價的,善良是無價的

寺廟裏來了一位中年男子。他找到老和尚,誠懇地說:“法師,我能否給寺廟捐100萬元?”

老和尚合掌道:“施主,你心中有什麼事嗎?”男子臉上微微掠過一絲不快,道:“這個您就不用管了吧?”老和尚說:“施主不要介意,我隻是不希望你浪費金錢——請告訴我,你的錢是準備捐獻給誰呢?”男子聽了很意外:“這不是明擺著嗎?”老和尚笑了:“具體地說,是捐給我本人,還是捐給整個寺院,還是……獻給神?”男子眉頭微皺:“法師你在開玩笑吧?”老和尚說:“常人做事必有目的,你的目的何在呢?”男子終於生氣了:“看來你不願接受,算了。寺院多著呢!”說完,轉身就走。老和尚沒有挽留他,繼續拂拭燭台。

大約一刻鍾後,那男子又回來了,態度恢複了和善。老和尚合掌道:“施主還有事嗎?”男子有點慚愧地說道:“請法師原諒我剛才的冒失。我確實真心想捐助寺院100萬元。你要問目的,就算是建設寺院吧。”老和尚說:“寺院的建築目前狀況良好,如果想讓這100萬元盡快發揮作用的話,不如捐獻給失學兒童。”男子一聽,很高興:“不瞞法師,我捐助過88個失學兒童,現在,我隻想獻給寺院。”老和尚說:“如果我們接受了捐款,你會有什麼感受呢?”男子說:“我會覺得寬慰。”老和尚說:“好了,我能不能認為你是在用錢買寬慰呢?”男子猶豫了片刻,點點頭。老和尚合掌道:“施主,請別介意我直言——通常來這裏捐錢的人,都是直接把很少的錢塞進功德箱裏,因為錢很少。而你,是用100萬來買寬慰,是不是因為心中的罪惡感很強呢?”

男子有些惱怒,但無言以對。老和尚誠懇地說:“施主,按理說,你是在做善事,可是,善事不等於善心,如果想以一兩件善事抵消罪惡,那麼,這個善就不是真善,而是惡的幫凶。所以,你捐獻100萬以後,罪惡不但難以減輕,甚至可能加重。”

後來,男子把100萬捐助給了失學兒童。

感悟:

真正的善良之舉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能夠堅持長期做善事,且終身不悔。善事不等於善心,如果想以一兩件善事來抵消罪惡,獲得心理安慰,這樣隻會加重罪惡。善良是一種對他人精神上的關懷與給予,是對他人心靈與精神的洗滌,也是對自己良心的撫慰。真正的善心才是無價之寶。

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才是智者的智慧

有一位智者廣收門徒。每日裏,智者教他們修身養性,習文練武。弟子們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大都刻苦研習,幾年後,都有了一技之長,聲名遠播。隻有一人不服管教,整日裏招惹是非,打攪師兄弟們的學業,於是眾弟子要求智者把這渾渾噩噩的家夥開除掉;但是老師不答應,弟子們再三請求,老師還是不答應。眾弟子說如果再留這個家夥,我們就走,但老師還是不答應。眾弟子紛紛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