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做事把握好尺度,才能把事情做好(4)(1 / 3)

智過出來後總是放心不下,就去拜見了魏、韓二人,回來對智伯說:“魏韓二人色動意變,一定將不利於大王。不如現在收拾他們!”智伯說:“我們兵駐晉陽已三年了,早晚就要攻下趙而分享好處,怎麼能有其他的心思呢?你不要再說了。”智過說道:“如果不殺,就快去拉攏他們。”智伯問:“怎麼拉攏呢?”智過說:“魏桓子的謀臣叫趙菱,韓康子的謀臣叫段規。這兩個人是都能改變他們君主的意見的。大王應當與他們約定,破趙後就封二人一人一座萬戶的城池。這樣,魏韓二人之心可以不變,而大王就得到了您所想要的了。”智伯這個花崗岩腦袋仍然猶豫不決地說:“破趙後要三分其地,現在又要分給他們兩人各萬戶之城池,那我得到的就更少了,不能這樣!”智過見自己的計謀不被采納,說的話智伯又不聽,就逃走了,並改姓輔氏。

張孟談聽說了,就去見趙襄子說:“我在智伯的轅門外遇見了智過,看來他對我有了懷疑。他進去見智伯,出來就改了姓,所以我有這樣的懷疑。今天晚上如不攻智,必有後患。”

趙襄子點頭,派張孟談去見魏韓二人,晚上殺散守堤官兵,放水淹智伯的軍隊。智伯的軍隊被水一衝,都慌著去救水,一陣大亂。這時,魏韓兩支軍隊從兩側圍攻,趙襄子率軍隊正麵迎擊,大敗智伯軍隊,活擒智伯。

智伯手下有遠見卓識的賢能之士,但他卻不知道善用,最後落得人頭落地的下場,土地也被趙、魏、韓三分了。智氏滿門盡滅,唯有智過一族得以保存了下來。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蕭何是劉邦的老同鄉,足智多謀又忠心耿耿,劉邦視蕭何為左右手。劉邦曾經說:“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吾不如蕭何。”

劉邦與項羽的軍隊相持在京索間時,劉邦任用蕭何主持關中之事。劉邦幾次派使者慰勞蕭何,蕭何十分感動。但是他的門客鮑生告訴蕭何說:“現在皇上在外風餐露宿,卻屢次派人慰問在關中的您,您以為是關心您嗎?這是懷疑您呀!不如讓您的弟弟和子孫中能當兵的,全到軍隊來,解除他的疑慮。”蕭何采納了他的計策,劉邦大喜。

不久,呂後采用蕭何的計謀要了韓信的命。劉邦聽到誅殺韓信後,派使者任蕭何為相國,同時加封五千戶,派五百士兵及一名都尉作為相國的侍衛。諸位官員都來祝賀,唯獨召平憂心忡忡地對他說:“雖人人祝賀,我卻要表示同情,因為您就要大禍臨頭了。皇上在外奔波,而您守在京城,沒有衝鋒陷陣,沒有任何危險,卻加封晉級,設置衛隊,這難道正常嗎?韓信起來造反,皇上對您也產生了懷疑,希望您把皇帝的賞封讓出,不要接受,把全部家財用以資助軍隊。”蕭何聽從了召平的意見。劉邦見蕭何這樣做,對他也就放心了。

這年秋天,黥布反叛,劉邦親自率軍出征後,幾次派使者問蕭何在做什麼。蕭何說:“因為皇上親征,我在內安撫百姓,勉勵百姓,盡其所有幫助軍隊,像皇上討伐陳烯時我所做的一樣。”

接見時鮑生也在座,等使者走後,他對蕭何說:“我看您離滿門抄斬不遠了。您處於相國的高位,論功是全國第一,各方麵已無以複加。您入關中以來,十餘年一直深得民心,而且目前仍孜孜不倦地致力於民和。皇上所以數次問您在做什麼,是害怕您的威信太高,影響整個關中地帶。現在您何不多多購買田地,以損汙自己的名聲,如此皇上的心就安寧了。”蕭何采納了他的計謀,用低價強買了許多民宅民田。劉邦還京時,百姓攔路控訴蕭何,劉邦聽了,心中暗暗高興。

正是由於鮑生和召平為蕭何提供的知非不處的智謀,能隨機應變,因時而宜,因此蕭何才一直沒有遭到劉邦的猜疑。

感悟:

很多人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他們都懂得聽取別人的意見,並把認為有益處的意見加以合理的利用。這樣做不僅能讓自己有所長進,還能避免很多麻煩甚至是災禍。

主動握手言和,敵人也能成為夥伴

當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還是一位上校的時候,他率領著他的部下駐守在亞曆山大裏亞。當時,那裏正在選舉弗吉尼亞議會的議員。有一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對華盛頓所支持的候選人。

在關於選舉的某一問題上,華盛頓與佩恩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華盛頓出言不遜,觸犯了佩恩,佩恩一怒之下,將華盛頓一拳打倒在地。華盛頓的部下聽到這個消息,群情激憤,部隊馬上開了過來,準備替他們的司令官報仇。華盛頓當場加以阻止,並勸說他們返回營地,一場一觸即發的不愉快事件在華盛頓的勸說下被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