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寧宗時的丞相韓侂胄做南海尉時,曾請一位儒生做館客,此人很有才華,但不久就離開了。
韓侂胄當了丞相,掌握國家大權後,非常想念他。有一天,這個儒生忽然來了,韓侂胄非常高興,請他留在家裏。
一天,夜深人靜時,韓侂胄請儒生飲酒時,請教他:“我才學疏淺而掌握了國家大權,您有什麼指教嗎?”儒生歎息說:“您現在危險得像是架在樹枝上的鳥蛋一樣,還有什麼可說的呢?”韓聽後驚奇地問:“為什麼?”儒生答:“這不難理解。宮中立皇後時,您不同意,皇後很怨恨您;宮中立太子時,您又不同意,太子也對您懷恨在心;您當政後,朱熹、彭龜年、趙汝愚等名士被逐出朝廷的不計其數,士大夫們也因此而怨恨您;現在同金人打仗,軍隊犧牲很大,三軍也怨恨您;邊境的百姓不時地被掠奪和殺害,四海之內的百姓都怨恨您。這樣四麵樹敵,您怎麼能免禍全身呢?”韓侂胄沉默了許久說:“你能教我怎麼辦嗎?”
儒生再三推辭,韓堅持追問,他才說:“隻有一個辦法,隻怕您不願采納。現在皇上重病在身,無意於國家政事,如果擺出堯、舜、禹禪讓的家法,請皇上讓賢給太子即位,太子對您會由怨恨而轉為感謝。這時皇後退而為皇太後,即使怨恨您也沒有權了。以後,您可以輔佐新皇帝,一切從頭開始。對從前被貶的諸賢士,已死去的增加撫恤,還活著的召回給予提升,同時派遣使者去聘請賢德的人來執政,對外也要消除積怨,使邊境平安無事。您還可以優厚地犒勞軍人,撫恤犧牲的將士,免去各種無名的賦稅,解決好種種矛盾,使全國百姓休養生息。然後在此基礎上,您選擇一位知名的賢士,把丞相之位讓給他,自己請求告老還鄉,遨於青山綠水之間,如此,您最後就能轉危為安,變禍為福。”
韓侂胄聽他講的有道理,但猶豫不決,想留下儒生做自己的顧問,可他堅持要告辭而去。儒生走後不久,韓侂胄果然四麵受敵,被砍了頭。
感悟:
在很多時候,當我們遇到解不開的難題或困難時,虛心請教別人是好的,因為他人的意見有時候會是非常正確而客觀的;但我們更要學會把它落到實處,這樣才是求真務實的態度。如果隻是聽聽而不去做或改正,那麼最後吃虧的隻能是自己。
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才能遠離災禍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國政的幾個權臣發生爭鬥,智伯聯合韓康子、魏桓子發起對趙襄子的戰爭。
在戰爭過程中,智伯曾決水淹晉陽。當時,智伯巡行看水勢,魏桓子和韓康子與他同車前往。智伯說:“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消滅一支大軍啊!”魏桓子以肘觸了觸韓康子,韓康子用腳踩了踩魏桓子的腳背,兩人不約而同地想到,汾水可以淹灌魏的都邑安邑,洚水可以淹灌韓的都邑平陽。
回來後,智伯的族人智過對智伯說:“韓、魏必定會反叛我們!”智伯說:“您怎麼知道呢?”智過回答說:“我是從今天的事情上知道的:我們領導韓、魏一起攻趙,而趙亡,必禍及韓、魏。現在約定了勝趙後要三分其地,但在降趙已經指日可待的時候,他二人看著水流卻憂慮重重,沒有一點兒歡喜的表情,這不是反叛還是什麼呢?”
第二天,智伯卻把智過的這些話告訴了魏桓子、韓康子二人,他二人說:“這是有人進讒言,為趙氏遊說,讓您懷疑我們兩家而鬆懈對趙的攻伐。不然的話,我們兩家豈不是放棄朝夕間即可分趙氏之田的利益,而去做那些危難不可成的事情嗎?”魏桓子和韓康子二人出來後,智過進去見智伯說:“大王怎麼把我說的話告訴他們二人呢?”智伯說:“您怎麼知道呢?”智過回答說:“我見他們看到我時臉色嚴肅而急速離走,這是他們知道我已得知他們的實情的緣故。”
戰爭進行到最後關頭的時候,趙襄子已經岌岌可危,於是派宰相張孟談以朝見智伯為名而私會韓、魏二人,勸說二人聯合攻智伯。計謀既定,張孟談又朝拜智伯出來,正被智過在轅門外遇見。智過就進去見智伯說:“魏、韓兩家將有變化。”智伯問:“有什麼變化?”智過說:“我剛才在轅門外遇到張孟談,他顯得很騖持並且顯得很得意。”智伯說:“不對吧?我已與魏桓子和韓康子約好了,打下趙後就三分其地,他們一定不會欺騙我,你不要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