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做事把握好尺度,才能把事情做好(1)(1 / 3)

天下萬物皆有其度。有些人之所以能做事成功,就在於他掌握住了做事情的度。度的一邊是克製,另一邊便是放縱;度的這邊是知足,那邊便是貪婪。度是經驗與智慧的結晶,是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所以,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好這個度。

有幾分自信,就有幾分成功的把握

期末考試時,生物學教授在發試卷前,對他的20位高年級學生說:“我很高興這學期教你們,我知道你們學習都很努力,而且你們中有很多人暑假後將進入醫學院。因此,我提議,任何一位願意退出今天考試的同學都將是及格的。

學生們欣喜萬分,很多學生站起來,走到教授麵前,感謝他並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又一位學生走出教室後,教授看了看剩餘的少數學生問:“還有誰?這是最後的機會了。”又有一個學生站起來,簽上名字走了。

教授關上教室的門,看著剩餘的幾個學生說:“我對你們的自信感到非常高興,你們都是最優秀的。”

正如教授所言,這幾個學生後來都有所成就。

感悟:

當有機會到來時,常常有人因為缺少自信,而讓機會與自己失之交臂。那些自信滿滿的人,因為特別相信自己,所以就很容易爭取到了別人都羨慕的好機會。所以,麵對挑戰,不要自卑,有幾分自信,就有幾分成功的把握。

多結交優秀的人,會使我們變得更優秀

曾國藩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28歲時考中進士,之後,“毅然有效法前賢澄清天下之誌”。為了實現這個誌向,他一方麵孜孜於學問;一方麵廣交朋友,向師友學習。他深知學問和事業受師友的影響很大,因此,他平時對於訪師擇友,極為留心。

從道光十九年(1839年)到鹹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在京師任職。這期間,他結交了一批師友。比如,他在家書中幾次提到的“見道極精當平實”的竇蘭泉,“格物工夫頗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的吳竹如,“極為虛心”的馮樹堂,“深思明辨”的吳子序、邵蕙西,“才能幹濟,遠識遠謀”的吳廷棟,“忠心耿耿,愛民如子”的江忠源,等等,而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太常寺卿唐鑒和大學士倭仁。

唐鑒是當時的大理學家,史稱他“生平學宗朱子,篤信謹守,無稍依違”。他教曾國藩治學,當以《朱子全書》為依據,要在“靜”字上下工夫。師從唐鑒,使曾國藩學有方向。他在致同鄉前輩賀長齡的信中說:我最初治學不知根本,循聲逐響而已。自從認識了唐鏡海(唐鑒)先生,才從他那裏窺見一點學問的門徑。

倭仁是曾國藩以友視之的一個大物理學家。他用功最篤實,每天的言行,都有劄記,見過自訟,一點都不客氣。這種方式對修身大有益處。因此曾國藩也開始記日記,和倭仁一樣,反省自勵的文字很多。

結交的這些師友,對曾國藩的學問修養有極大的幫助。後來,曾國藩建功立業,身邊聚攏了一批才智之士,這為他最終成功打下了基礎。

感悟:

對我們來說,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擴展我們的人生之路。多結交優秀人士,以他們為師為友,向他們學習,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我們就能提升自身的修養與素質,這會使我們變得更優秀。

目標細化的越明確,前進的步伐就會越快

某中學組織學生參加軍訓,最後一個科目是步行10公裏,分三個組,分別到達三個不同的旅遊景點。到達目的地後,活動一天,回來時乘坐學校包的專車。

第一組是去一個水庫,路程9公裏,但學生們不知道有多遠,也不知道那個水庫有什麼看頭,路上也沒有裏程碑,隻是跟著帶隊的老師走。走了3公裏左右,就有人叫苦;剛走過一半,就有一批學生抱怨,大家沒精打采,4個小時才到達目的地。

第二組是去一個葡萄山莊,事先老師講明是10公裏路程,並詳細介紹了那個山莊,同學們都很高興。路上也沒裏程碑,走了一半時,有的同學有點累了,就問還有多遠。有經驗的同學說:“大概走完一半路程了。”大家說笑著往前走。走了四分之三的路程時,說笑聲沒有了,多數人家感到累了。於是有人說:“快到了,拐個彎就是了。”大家馬上振作起來,加快的腳步用了3個小時達到了目的地。

第三組是去一個領袖故居紀念館,路程是11公裏。學生們都知道這位領袖的故事,很崇敬他,早就盼望去參加這個愛國主義教育聖地。沿途每公裏都有裏程碑,老師邊走,邊不時地向學生講故事。大家邊走邊看裏程碑,每走一公裏便會覺得離目標更近了,一路上大家沒怎麼感覺到疲勞就到了,僅僅用了2小時38分。

感悟:

做一件事,目標明確,並把它細化出來,這樣就會心中有數,做起事來也會更快。如果沒有做細致的計劃,方向也不是很明確,那麼就會影響積極性,做事的效率也會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