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一看,砍柴刀當然是越鋒利越好,於是拿走了那塊坑坑窪窪的鐵,雖然早就知道“磨刀不誤砍柴工”,但是既然它可以砍柴,也就索性不去磨它了,結果越用越鈍,三天下來,隻砍了一擔柴。
哥哥拿走了鋒利的那塊鐵,弟弟就把鵝卵石似的鐵拿走了,反複琢磨父親的話,終於想明白了:父親是讓他把鐵磨成刀,然後去砍柴。所以,他第一天一點柴也沒砍,隻是把刀子磨鋒利了,但在第二天、第三天,他每天都砍了兩擔柴,結果獲得了獎勵。
感悟:
“磨刀不誤砍柴工”,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但真正做到的人卻很少。先前的準備工作做好了,做起事來自然會又快又好。實踐告訴我們:不要不做事,也不要隻做事,要注意做事的方式和方法。
以取笑別人為樂,其實是在玩弄自己
從前,有個相貌俊秀、文思敏捷、出口成章的才子,本應有所成就,隻因生性玩世不恭,經常做詩取笑別人,落得個充軍發配的下場。
一日,才子來到大街,看見前麵來了一位衣著華麗、如花似玉的姑娘,一時詩興大發,遂吟道:“遠見一姑娘,金蓮三寸長,為何這般小……”
古時女子美不美,家世好不好,用腳的大小來衡量。這時,姑娘聽到有人稱讚自己“腳小”內心暗自高興,隨即停下腳步想聽聽接下的讚美,才子見狀,頑性又起,接口說“橫量”。
姑娘聞言,深深覺得自己被羞辱,一狀告到衙門。
縣太爺即將才子抓來審問始末。基於惜才,縣太爺給才子一次機會,說若能在七步內作成好詩,且向姑娘賠罪,即無罪釋放,否則便判獄收押。
才子聞言,覺得這實在太容易了!於是當堂走了三步隨即吟道:“古人號東坡,今人號西坡(縣太爺名叫蘇西坡),這坡比那坡……”
縣太爺一生崇拜蘇東坡,故取名蘇西坡,而今有人將他與蘇東坡相比,真是大喜過望,遂催促才子說:“下一句呢?”才子見狀,頑性又起,答曰:“差多!”
縣太爺聞言,自己比東坡差多,這等羞辱,怎能容忍!於是怒判:“充軍襄陽!”這下子才子真是自食惡果了。
在充軍押解當天,他舅舅前來送行。因為才子自幼父母雙亡,由舅父撫養成人。舅父一見,心有不忍,悲從心來,落著淚對才子說:“平日告訴你講話要講該講的話,勿貪玩!你偏不聽,這下可好了,充軍去襄陽!叫舅舅如何跟你死去的娘交代呢?”
這時,才子也後悔不已,聲淚俱下,接著吟道:“充軍到襄陽,見舅如見娘,兩人雙流淚……”
舅父聞言更是心疼地說:“瞧你這麼優秀的人才,真是……唉!”
結果才子續接:“三行。”原來他舅舅是個獨眼,一生最忌諱有人說他“獨眼”。舅父一聽,當場氣暈。
感悟:
有的人以取笑別人為樂,這樣的人即使是才華橫溢,也不會受人歡迎,不但很容易得罪別人,還會惹禍上身。取笑別人,其實就是在玩弄自己。
過程和手段再重要,也不要忘記目的
有一次,某個寺廟要擴建殿堂,需要把院子裏一棵珍貴的大樹搬到別的地方去,於是方丈就命令兩個徒弟去搬樹。
兩個和尚來到樹邊,就開始挖土移樹。可是剛挖了一會兒,一個小和尚就對師兄說:“師兄啊,我這把鐵鎬壞了,你等著,我去修一下再回來挖。”於是小和尚去找木匠借斧頭,木匠說:“太不巧了,我的斧頭昨天砍東西弄壞了,讓我用菜刀給你修一下吧?”小和尚說:“菜刀怎麼能行呢?我去找鐵匠把你的斧頭修一下吧?”於是就拿著斧頭去找鐵匠。
鐵匠說:“你看我的木炭剛燒完,沒辦法加熱?”於是小和尚放下斧頭,就去找山裏燒炭的人。燒炭的說:“我已經好幾天沒炭了,因為找不到牛車拉木頭?”於是小和尚就又去找牛車。找到了趕車的車把式,車把式說:“前天我的牛生病了,現在拉不了車?”
就這樣過了兩天,師兄把樹移走了,小和尚還沒回來。他跑到山下一看,小和尚正提著幾包草藥往車把式家跑。他問小和尚:“你買草藥做什麼?”“給牛治病啊!”“為什麼給牛治病?”“用牛車拉木頭啊!”至於移樹的事兒,小和尚早已忘得一幹二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