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精選(三) 《集古錄》目序

物常聚於所好,而常得於有力之強。有力而不好,好之而無力,雖近且易,有不能致之。

象、犀、虎、豹,蠻夷山海殺人之獸,然其齒角皮革,可聚而有也。玉出昆侖,流沙萬裏之外,經十餘譯乃至乎中國。珠出南海,常生深淵,采者腰糸亙而入水,形色非人,往往不出,則下飽蛟魚。金礦於山,鑿深而穴遠,篝火饣侯糧而後進,其崖崩窟塞,則遂葬於其中者,率常數十百人。其遠且難而又多死禍,常如此。然而金、玉、珠璣,世常兼聚而有也。凡物,好之而有力,則無不至也。

湯盤,孔鼎,岐陽之鼓,岱山、鄒嶧、會稽之刻石,與夫漢魏已來聖君賢士桓碑、彝器、銘、詩、序、記,下至古文、籀、篆、分、隸諸家之字書,皆三代以來至寶,怪奇偉麗,工妙可喜之物。其去人不遠,其取之無禍。然而風霜兵火,湮淪磨滅,散棄於山崖墟莽之間未嚐收拾者,由世之好者少也。幸而有好之者,又其力或不足,故僅得其一二,而不能使其聚也。

夫力莫如好,好莫如一。予性顓而嗜古,凡世人之所貪者皆無欲於其間,故得一其所好於斯。好之已篤,則力雖未足,猶能致之。故上自周穆王以來,下更秦、漢、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大澤、窮崖絕穀、荒林破塚,神仙鬼物、詭怪所傳,莫不皆有,以為《集古錄》。以謂傳寫失真,故因其石本軸而藏之,有卷帙次第而無時世之先後。蓋其取多而未已,故隨其所得而錄之。又以謂聚多而終必散,乃撮其大要,別為錄目,因並載夫可與史傳正其闕謬者,以傳後學,庶益於多聞。

或譏予曰:“物多則其勢難聚,聚久而無不散,何必區區於是哉?”予對曰:“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可也。象、犀、金、玉之聚,其能果不散乎?予固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廬陵歐陽修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