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善行引發愛戴(2 / 3)

暫駐的農舍裏,有一個人坐在南窗下的桌旁,單從背影和衣著來看他是汲瑛,可若看到正麵,就會發現他的容貌與汲瑛迥乎不同。

他麵前的桌上放著筆硯和一本遍布墨字的紙冊子,一張薄薄的********放在桌角上,麵具帶著‘汲瑛’的大體特征。

他手裏無意識地摩挲著一頂男式草帽,如果江心澈看到,一定能立刻認出這是俞秀玉當日親手所編,本是留村裏做樣版的,卻被他命令殷煥隨後折回村將帽拿回,並將俞秀玉所留的圖示及詢問農婦的對話資料,由裏正再臨摹一份留村,原件一並帶回。(一路上他都是這麼幹的)

他的目光穿過屋簷滴下的雨簾,農舍的竹籬笆,朝著前麵的一個農家院怔仲出神,那是熠電****住的地方。

窮村裏實在安置不下四百多人,隻村北比較空曠,有個大曬穀場,村民們在附近又湊出兩個較大點的農家院,一個院歸俞、江二人及幾名婢女暫居,另一個歸他與殷煥及幾名親衛支配,在曬穀場等空曠處駐紮了以殷卓帶隊的四百多護衛。

如今一張張遮雨棚給搭起來,是那種大幅的桐油布由木杆子支撐搭起,微呈一定角度的斜頂,以供排雨,時不時地有人拿長杆將布凹處頂起,將上頭的存雨頂出,“嘩——”地一聲水落下時好象桶潑一般。

護衛兵們紮堆地窩在一起,或避雨聊天,或打撲克打發時間,偶而有幾人衝到雨裏疏浚和擴充排水溝,身上的穿著令他們在雨中象一隻隻會動的蘑菇。

他們穿的是最新式的桐油布雨衣,是俞秀玉在一個出產桐油和手織土布的村落,指點村民們定做的最新產品。

桐油在手工土布上塗刷一層,等坯布幹後,再塗刷一層,來增強防水性,用它裁製成的雨衣,式樣為:套頭款,連帽,帶竹片撐的帽簷外伸,雙袖是過肘彎的肥喇叭狀,主體是麻袋狀一籠統設計,為了省布,下擺並不長,剛及大腿中部。

為使褲子不淋濕,俞秀玉在腰間和下擺兩處各設計了一道套褶,穿好時用植物的長枝條、比如柳條、藤條之物從中穿過去,兜撐出上下兩個圓圈,連接處拿褶邊細帶綁紮固定,這樣就在身周撐了個倒鍾型的防護,雖然人穿起來有點象蘑菇或是木偶劇裏的巴依老爺,但能導著雨水直接從枝條圈上滴下,而不會因貼身而淋濕褲子。

那個村的村民們全都驚喜萬分,這土布織的厚密,夏天滯銷,行商不收,村裏積了大量的存貨,現在可有銷路了,全村老少齊上陣,趕了一天一夜的活計,裝備了他們這四百多人,雖然粗針大線地做工很粗糙,但勝在輕便,好歹讓眾人擺脫了累贅的蓑衣。

雨衣定製費和防雨棚布,汲瑛代表軍方出資三百兩采購,村裏人得了這筆起動資金,雨衣也成了該村的拳頭產品,而後在雨季又大賺一筆,一舉步入小康(此為後話)。

護衛兵們試用了都很滿意,這種桐油雨衣比蓑衣強,撤了枝條撐圈,能塞在隨身背袱裏便於攜帶,以後若軍中也這麼裝備,那麼在雨天就不會那麼受罪了,全軍之中要是不運蓑衣,輜重車都能省下不少輛。

取下********的汲瑛眼神憂鬱地望著那個農家院,心裏盤旋著——她病得怎樣了?最近病得太頻繁了,是因為我改變路線的決定讓她太過辛苦了嗎?

他曾經上門去探病,自然是遭到江心澈的擋駕。

自從在控淵關谘詢軍中疫病開始,他就很喜歡去找她聊天,她見識非凡,每每言語中的睿智會給人帶來直指人心的衝擊感,風趣時更是令人開懷大笑,如沐春風。

他也曾就‘為何要每人幫200人’等問題詢問俞秀玉,俞秀玉以答複江心澈的話有選擇性地相告,毫無疑問,他深為動容,肅然生敬,真有鴻鍾大呂入耳之感,她如此行“仁善”之道與聖賢的教化之功相比也不遑多讓。

品行的魅力、靈秀的魅力、才智的魅力、性情的魅力、一路善舉的魅力……異性本能的相吸,就這樣不斷地淪陷下去,他渴望見到她,每一回想方設法地找借口,當不得不告辭離開時,那心裏又湧起濃濃的不舍,剛出門就升起的思念,令他象渾身長草般的焦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