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適應變化,而不因襲守舊(3 / 3)

為了追求所謂的安全感,他們順應環境,隨波逐流,往往最後變成了環境的奴隸。人的真正自由,是要接受生活的各種挑戰,是要不斷奮鬥,並經曆各種爭議。著名的戰地特派員愛特加·莫勒曾說過:“一般男女並不因追求消極性的德行——如:順應環境。安全或一般所謂的幸福——而達到人格的完整性,而是憑借承受重擔以達到卓越的境地(這也是最大的幸福)。健康的人從不逃避困難,我們的祖先一直就了解這一點。”

我們不必後退,躲進懦怯者的避難所裏去順應環境;我們不必躲在人群當中,不敢把自己的獨特性顯現出來;我們不必盲從別人的思想,而要凡事有自己的觀點。

一些認為自己負有某種特別使命的人,並不需要你向他們發表什麼有關人性價值的長篇大論。這種人通常為熱誠的使命感所驅使,因此變得義無反顧——一種強烈的內在力量,使他們能不顧一切地去麵對各種困難。

但一般人——像你和我——便常常搖擺於各種團體的壓力之間。我們常常認為:假如有那麼多人反對,想必是我們錯了。我們的信念常常被絕對多數所壓倒。當大多數人反對我們的時候,我們會對自己的判斷失去信心而隨波逐流。

也有人認為:那些不隨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古怪。喜歡嘩眾取寵或喜歡標榜“與眾不同”的人。我們不會以為一個不刮胡子的人,或一個在大街上打赤腳的人,或穿著T恤參加正式宴會的人,或在劇院內抽雪茄的女士,是一些喜好自由的獨立人士,反而會以為他們像動物園裏的猴子一般,文明程度不高罷了。

愛默生在世的時候,有很多從事反奴隸或其他種種改革運動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遭到拒絕。愛默生當然同情這些運動,也都希望他們能做得很好。但他卻不認為應該把自己的精神與能力放到這些運動上麵,因為那並不是他的專長。他非常堅持這個原則,雖然因此遭人誤解,但他並不介意。

堅持一項並不獲人支持的原則,或不隨便遷就一項普遍為人支持的原則,這些都是不因襲守舊的表現。當一個不隨波逐流。因襲守舊的人,並願意在受攻擊的時候對自己的信念堅持到底,的確需要極大的勇氣。

許多人之所以隨波逐流。因襲守舊,是因為他們沒有想到自己其實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專家——在他們自己本身。家庭或事業的世界裏,他們做某些事,隻不過是因為某些“專家”這麼說,或因為那是一種流行,跟著做也可以湊個熱鬧。

愛德加·莫勒常常用所謂的“群體狀況”來警告我們——他認為這種東西會扼殺人類個體的珍貴價值。

“這種扼殺,正如同令人痛恨的納粹政權一樣。”莫勒在《周末文藝評論》中寫道,“它鼓舞了人性中的殘暴和專製成分,這種思想的暴政正與美國社會的理想背道而馳。”

“美國的立國精神不僅在維護國家的獨立,並且要使人民在國家中受到尊重。假如,美國人因受威脅。賄賂,或被教育成不具獨立人格的族群,則就難怪他們也會群集起來反對政府了。”

莫勒最後在文章中做了如下結論:“盡管人類還無法達到天使的境界,但這也並不是他們必須變成螞蟻的理由。”

不可否認,我們今日最難要求自己達到的誡命便是:“不因襲守舊,而要保持自己的真麵目。”在這個充滿了大眾產品。大眾傳播及裝配線教育的當今社會,了解自己很難,要維護自己的本來麵目更難。譬如,我們便常以一個人所屬的團體或階層來區分他們的屬性,如“他是工會的人”。“她是上班的已婚婦女”。“他是自由派”。“他是反動分子”,等等。幾乎我們每個人都貼有標簽,也毫不留情地為別人貼上標簽。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哈洛·達斯,對青年隨波逐流。不懂變化的問題十分關切;他在1955年的學生畢業典禮上,以《成為獨立個體的重要性》的題目發表演說,指出:

“無論你受到的壓力有多大,使你不得不改變自己去順應環境,但隻要你是個具有獨立個性氣質的人,便會發現,不管你如何盡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環境投降,你仍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最珍貴的資產——自尊。想要維護自己的獨立性,可說是人類具有的神聖需求,是不願當別人橡皮圖章的尊嚴表現。隨波逐流雖可一時得到某種情緒上的滿足,卻也時時會幹擾你心靈的平靜。”

達斯校長最後做了一個很深刻的結論。他指出:“人們隻有在找到自我的時候,才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到這個世界上來。要做些什麼事。以後又要到什麼地方去等這類問題。”

在這個劇變的社會,環境在不斷地變化著,於是我們必須改變,才會有出路路。但是我們不能成為環境的奴隸,不能隨波逐流我們必須保持真正的自我,積極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