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琵琶獨奏曲《陳杏元和番》(2 / 2)

這兩個樂句是這首樂曲最有特點和充分通過琵琶特有技法刻畫人物內心的樂句。在琵琶樂曲中大多數的推拉音都是在三度以及三度以內,這首樂曲在這兩個樂句中出現了四度推拉音。左手在做三度和四度的推拉音的同時還需分別做快而大和慢而大的揉弦。在譜例三的第一小節右手是做漸強演奏,要由極弱至極強;譜例三的第三、四小節右手分別是弱奏和強奏。譜例四的第一小節右手做平均的弱奏,而第二小節右手則變為平均的強奏。

這句旋律在樂曲中出現兩次,分別在17、18小節和44、45小節。在這兩拍的旋律音裏,右手除了觸弦位置一拍上、一拍下以外,還做了兩個力度變化。前半拍中度弱奏,後半拍弱奏。而在左手的演奏中,第一拍的後半拍和第二拍的後半拍同樣是十六分音符,第一拍的後十六分音符用快而大的吟弦,而第二拍的後十六分音符用的快而小的吟弦。

共出現四次。分別在19、26、46、53小節。主音“4”是由“3”音挽成,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左手要快速的拉到“4”音,幾乎是沒有“3”音的痕跡,並做快而大的吟。右手的觸弦位置在三個相同音“4”的處理上由下往上變化,力度也稍有漸強。

區別於大多數的推拉音的演奏,(比如譜例六)。在兩拍裏,“4”“5”兩個音做來回的、中速的、一拉一放的吟弦。譜例六由“3”音挽成“4”音後,左手是在“4”音的基礎上的左右的吟弦。而譜例七是在“4”和“5”兩個音做來回的快而大的吟揉,並且“4”音稍高於本音。

二、從琵琶曲《陳杏元和番》看浦東派琵琶藝術

1、浦東派琵琶曆史

浦東派琵琶始祖為清乾隆南彙人鞠士林,為聞名滬上的“鞠琵琶”,其徒弟王東田被譽為“江南第一手”,第三代傳人陳子敬受封“天下第一琵琶”,陳子敬的傳人沈浩初彙集閑人琵琶精髓、博采眾長、獨樹一幟,編著了《養正軒琵琶譜》。此曲的改編者林石城為沈浩初的高徒,1956年受聘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以林先生為代表的浦東派琵琶做為中國主要的琵琶藝術流派之一,保存和發展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技法。浦東派的傳統曲目有:《月兒高》《普庵咒》《燈月交輝》《霸王卸甲》等。

2、浦東派琵琶的技法、音色、音樂特點

浦東派琵琶演奏非常注重音色及行韻的變化,樂曲處理細膩。林石城先生在演奏時極其注重音色的變化,在譜字上明顯記有彈弦點的位置。浦東派琵琶在音色上,要求尖、堂、鬆、脆、爆。尖是指在高音區的發音非常明亮;堂是指在低音區的發音特別洪亮;鬆是指在按彈時發音反應很靈敏,餘音也較強較長;脆是指發音很清脆;爆是指發音堅實而有分量。浦東派善於利用右手指法過弦的角度、力度及過弦工具的不同(或用指甲或用肉),使音色產生變化;利用不同的彈弦點(離複手位置的遠近,來產生不同的音色對比);彈在近於複手位置音色剛硬;彈在遠離複手位置音色柔和。

浦東派琵琶在左右手的技法上,有著區別於其它流派的很豐富的多變和特有的韻味特點。《陳杏元和番》這首樂曲涵蓋了浦東派很多的左右手演奏技法,通過對每一個音符的極細致的表現,尤其在相同音的處理上,有著豐富的變化,使這首表麵上看起來簡短、平淡的樂曲有著很豐富的音樂表現。在大多數的琵琶樂曲中,對於左手的要求多是揉、吟,但是在這首樂曲裏,會有“快而大”、“慢而大”、“快而小”、“慢而小”等不同的揉弦和吟弦並配合挽、扳。在技術訓練層麵上,通過不同的左手吟、揉、挽、扳等演奏,很好的訓練了演奏者左手的指力和表現力。可以說這首作品是在不同的教學領域對琵琶學習者起到了很難得的訓練和技術補充。對於琵琶學習和演奏者來說通過這首樂曲可以掌握到浦東派琵琶藝術的基本特點。做為新一代從事琵琶藝術的教育、演奏的音樂工作者,如何繼承傳統、發展琵琶藝術,是我們麵臨的一項艱巨的、任重道遠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