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琵琶獨奏曲《陳杏元和番》
大師·名曲
作者:寧燕
琵琶是我國的傳統樂器,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最早在中國古代秦朝出現。
《陳杏元和番》原是一首河南板頭曲,經林石城先生改編為琵琶獨奏曲。河南板頭曲是中國傳統器樂弦索樂的一種。是河南大調曲子(一種曲牌聯綴體的說唱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流行於河南省南陽、開封、信陽、洛陽等廣大地區。大調曲子包括“板頭曲”、“牌子套曲”、“雜牌”(又叫小令)三部分。板頭曲是在開唱牌子套曲或雜牌之前演奏的器樂曲,它類似戲曲的開場鑼鼓,主要用於召喚聽眾或穩定情緒。它的風格質樸、瀟灑、文雅,經曆代文人和藝人的加工提高,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藝術水平的獨立曲種。
《陳杏元和番》描述的是唐代,北方韃靼沙、陀二國來兵侵犯,邊關官兵被虜殺死,肅宗皇帝下詔,讓陳杏元出塞和番。陳杏元迫於皇命,不得已拜別父母,在弟弟、未婚夫的陪同下向北方邊關進發。一出邊關,真是“西風瀝瀝碧捂秋,篳篥聲中處處愁”,途經黑水河,陳杏元把中原的衣服拋進河中,一路上悲悲切切、痛不欲生,至昭君廟,陳杏元以祭拜昭君為名,上紮天落雁崖,乘機跳崖自盡。樂曲描述了陳杏元在出塞和番途中的悲苦心情。
這首樂曲對於演奏者左、右手的技法要求較高,包括了浦東派琵琶關於左手的不同的吟、推、挽、扳以及各種技法組合之後的變化和右手不同力度、不同位置的彈挑、音量強弱、音色堅柔等細致、豐富的變化。所以,在樂曲的每一個樂音上都有要求與講究。
樂曲的音樂情緒為“痛苦而悲憤地”。
一、樂曲音樂和技法分析
《陳杏元和番》這首樂曲篇幅不長,隻有68小節,並沒有明確的段落,大致以幾個主要樂句重複、加花、變化組合而成。在這個不長的篇幅裏,變化卻是非常的豐富,可以說每一個樂句、每一個音符都有特有的、不同的要求。通過浦東派琵琶技法獨特的表現,把陳杏元在和番途中的種種複雜、悲苦的情緒展現的淋漓盡致。
以下結合譜例分析樂曲的主要旋律的演奏技法、音樂情感及要求。
這句旋律是樂曲首句,也是主旋律,在樂曲中出現兩次,分別是15小節和9-13小節。第一個雙音“2”,右手觸弦位置要求偏下,接近複手,音色偏硬,左手做中速的吟弦,從音樂的一開始就呈現出樂曲痛苦而悲憤地音樂基調。後麵緊接的三個“5”音,每個音的演奏截然不同。第一個“5”音由“3”音用分弦的演奏迅速的扳到“5”音;第二個“5”音量較於第一個“5”音偏弱,位置偏上;第三個“5”音位置回到中間,左右運用快而大的吟,音量加強。這三個“5”音都是由“3”音推到“5”音,要保持音高、音準。第一小節的最後一個音“3”需用慢速的由“5”音拉回,並且右手位置偏上弱奏。第二小節的第一個“2”音,同樣和第一小節的雙音“2”,但是左手區別於之前的演奏,需要做出快而大的揉弦。
這一樂句的第三、五小節第二拍的“7”音都是由“1”音挽成,不同的是第三小節要慢速拉回,左手做慢而大的吟,吟的音高是“1”音而不是“7”音;而第五小節需快速的回到“7”音,左手做快而小的吟。
在樂曲中共出現三次。分別在第6和7小節、第31和32小節、第60和61小節。三十二分音符的“5”音右手靠近複手位置演奏,音色偏硬,八個“5”音除第一個中強以外,其餘七個“5”音用快而大的吟弦並做弱奏,充分的表現的陳杏元當時的悲苦情緒。而第二拍八分音符的“5”音區別於之前的演奏,用快而大的揉弦強奏。下一個小節的“4”音左手做快而小的吟,音準需高於本位的“4”音。這一樂句出現的兩個挽音需要慢速、平均的演奏。第一個小節的右手位置偏下,第二個小節的右手位置除最後半拍靠下方演奏外,其它音則需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