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自己的長處,還要有足夠的勇氣和自信。比爾·蓋茨為了圓自己的創業夢,敢於放棄哈佛大學的學業。雖然照常人的目光來看並不明智,但如果沒有最初的勇氣和自信,今天的世界首富可能就是別人了。魯迅當年留學日本,是抱著學好醫術、當個好醫生、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的願望的。在昂貴的代價已經付出、學業有成很快就要畢業之際,他卻毅然決然地棄醫從文。在當時的統治者並不能容忍魯迅的文筆、他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如果魯迅稍有動搖,就不會成為一代文學大師。
“天生我材必有用”。隻要你善於發現並積極經營自己的長處,成功的鮮花就會呈現在你的麵前。
“低不就”則“高不成”
最近北京一家連鎖店一次招下崗女工上千人,受到社會各界讚許。但後續報道說,未幾日便走了大半,理由是活兒累、收入低、離家遠等等。還有一家服裝廠,長年不景氣,後來把鬧市區的廠房辟為商場,合資後原廠遷到近郊,結果不到1個月,近百名女工集體辭職,理由是離家遠,收入也高不出多少,工間休息沒法兒買菜,上班連澡都不讓洗,上訪不果,幹脆回家。近期有不少招聘大會也是來的多成的少,不少下崗者都想找離家近、工資高、活兒輕鬆的工作,但是這談何容易。於是多數的人都是空手而歸。
“低不成,高不就”的工作態度使人們難以沉下心來做好現在的工作。這其實就是一種浮躁的心理。他們認為現在的工作太平凡普通,根本不值得自己投入精力去做,對待工作敷衍了事,能應付就應付,能推諉就推諉。整日不是抱怨上司有眼不識金鑲玉,就是為自己的“懷才不遇”憤憤不平。
早在十幾年前,賈平凹的小說《浮躁》就在全中國引起了極大反響,當時的文學評論家斷言:“十年之後,浮躁蔓延全中國,成為一種社會頑疾。”十幾年後的今天,再來看這一論斷,不禁為作家的先知和評論家的睿智所折服。
2002年上半年,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失業率為4.5%(中科院一項調查為7.9%),再就業已成為各級政府的棘手工作。無論是初次求職還是再就業應聘,許多人總要帶些挑剔的眼光審視自己所要求取的崗位。殊不知就業者要挑剔崗位,崗位對就業者也不是不挑剔,而主要就是“挑剔”你的素質是否適應。洋行寫字樓裏有離家近、工資高又體麵的職位,但人家要求也高,要外語,要專業,要學曆,要經曆,有時還得要外貌。可就是這類活兒,並不輕鬆,上班也不讓洗澡,工間休息也買不了菜,還經常加班、出差。也有大嫂們下崗了,再攻計算機、外語、會計、法律什麼的,決心再上一層樓,聽了也讓人感動。可是大多高不成低不就者,這不但是因為專業素質差了一步,更多的是心理素質方麵的原因。自身素質與期望值不成比例,找工作自然多空手而返。
在這個充滿誘惑的時代,人人渴望成功。幾乎所有人都夢想一覺醒來就成為世界首富,都認為自己注定會成為人上之人,理應享受香車豪宅。如果說在物質貧乏的時代,阻礙人們走向成功的首要原因是人們沒有夢想、不敢夢想的話,那麼現在,阻礙人們成長和成功的正是如上種種不切實際的夢想。
1991年我去日本時,在東京街頭曾感歎人家處處清潔如洗。早上,我走路鍛煉見商店前常有工人蹲著跪著刷大理石地麵。路邊行人如織,趕著上班,刷地的工人旁若無人,專注此道,臉上極其平靜,絲毫不見有什麼卑微和心理不平衡的神色。後來我問起日本的社會學家,他說,日本的市場經濟比較成熟,對人才的需求分工越來越細,人們對自身素質適合什麼樣的工作,享受什麼樣的生活,基本估價差不多,盡管人人都爭取更好,但不會因為有人比自己好而不平衡。我們常抱怨機遇或命運不如人家好,但總不能老是打道回府等著好運降臨緊?就算是齊天大聖,也得從弼馬溫幹起。
最近看到一項統計資料,全世界的中小企業發展越來越快,到2001年底,歐盟已占全部企業總數的99%以上,就業人數占70%;中國商業企業中90%以上是中小企業,75%的人在此就業。同時,美國企業的技術創新70%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我國出口產品總值中中小企業占到60%。從這裏可以看出,在中小企業大有可為,再就業者不必整天想著大企業、洋企業。但中國人好要“麵子”,有些人總認為“高成”不可“低就”,對自身評價過高,對麵臨的崗位是否會影響自己的身份考慮過多。其實,有不少成功人士並不像人們想象的“起點很高”,甚至在他們有了一定的身份後還幹過平常人以為卑賤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