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曆程也是成功的曆程
成功不以在生活中我們升到多高來衡量,而以我們跌倒後再爬起來的次數來衡量。正是這種倒下後再爬起來的能力,決定了成功與否。下麵就是很多成功者失敗的例子:托馬斯·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泡時,失敗了近1000次;享利·福特在40歲時破產;李·艾可卡在54歲時被享利·福特二世解雇,卻創建了克萊斯勒公司;貝多芬在年輕時被告知沒有音樂才華,但他卻為世人留下了最美的音樂……
生活中的成功不取決於與別人相比我們做得如何,而是取決於我們所做的與我們能夠做到的相比如何。成功的人與自己競賽,他們不斷地刷新自己的記錄,不斷改善與提高。如果你研究一下曆史就會發現,所有成功的故事同時也充滿了許多失敗的故事。但人們多不看失敗的一麵,隻看成功的一麵,並就此認為那些成功者運氣好:“他一定是生逢其時。”其實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有個人21歲時在生意上遭到失敗,22歲參加議員競選失敗,24歲再次生意遭受挫折,26歲時經曆了心愛的人離世,27歲時精神崩潰,34歲參加國會競選失敗,45歲時競選參議員失敗,47歲時競選副總統受挫,49歲時競選參議員失敗,52歲時當選美國總統。這個人就是亞伯拉罕·林肯。這個最後成功的人並非運氣好,相反,倒黴接連而來。對此,我們又怎樣衡量、評價成功?
想要在自己的生活和事業中獲得成功,我們必須弄清楚什麼是成功,怎樣衡量成功。從林肯的例子來說,難道你會說他是一個失敗者嗎?他可能退縮過,但他始終堅信,失敗隻是暫時的挫折,決不是死胡同,因此他成功了。真正的成功是以你達到你的目標時的感覺來衡量的。同時,成功也不是靠我們在生活中所處的位置來衡量,而是以我們在達到目標過程中所克服障礙的多少來衡量。
一天,一個耳朵有點聾的4歲小男孩從學校回到家裏,口袋裏裝著他老師寫的一張紙條,上麵寫著:“你的湯米太笨了,無法到學校學習,把他領回家吧。”他的母親看了這張紙條後說:“我的湯米並不笨,他能學習,我要自己教他。”後來湯米成了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就是托馬斯·愛迪生。愛迪生隻受過3個月的正規學校教育,而且他還有點聾。即使這樣,他仍和正常人一樣取得了偉大成就。可以想象,沒有接受過正規學校教育、聽覺又有障礙的愛迪生,在成功道路上要經受多少失敗煎熬!你把這些人看成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呢?還是以為隻是他們的運氣比較好呢?
1914年,在愛迪生67歲時,一場大火把他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工廠燒得一幹二淨,他隻得到了很少的保險賠償。這時的愛迪生已不再是年輕人,看到自己花費一生心血苦心經營得來的工廠在一片火海中變成廢墟,他並沒有氣餒,反而說:“這場災難有很大的價值,因為我們所有的錯誤都被燒掉了。感謝上帝,我們又可以有一個新的開始了。”盡管經受了一場災難,但在3個星期後,他又發明了留聲機。你能說這些成功者運氣好嗎?
多難愈堅不墜青雲之誌,所有成功的故事都伴隨著失敗的經曆,兩者的唯一不同就在於,那些最終成功的人們能在每次失敗之後都重新站起來。從失敗中學習就能不斷前進,失敗故事或許就是成功故事。
“逆來”別“順受”
人生在世有順境也有逆境,順境好過,逆境難熬。是“逆來順受”、聽天由命,還是迎“逆”而上、戰勝厄運,是對人生的一大考驗,也是人生價值的集中體現。
能否戰勝逆境取決於人的aq(adversityquotient)——“逆境商”。這種理論最早是由一位研究成功的專家——保羅·史托茲先生提出的。aq理論把aq值的高低,作為衡量某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忍受逆境、戰勝逆境的素質標準。它的水平高低直接關係到誰會戰勝逆境,誰會超常發揮潛能,誰會在人生旅途中取得成功。簡而言之,當個人或者集體麵對逆境的時候,能夠想辦法克服困難一往無前的人,我們稱之為高aq的人;而低aq的人麵對逆境則喪失信心、退縮不前。具有高aq值的人,在未來的競爭與挑戰中,能夠表現出一種強有力的追求事業與人生成功的動機,並能在生活中作出積極的反應。這種人能主動地承擔起某項責任與風險,即使遇到一時的失敗,依然奮發努力,直至取得事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