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讀者服務的50個經驗(二)(3 / 3)

我吃了一個,在報道中說“有點兒辣,但美味可口”。

那是我學到的最長久的教訓之一。

24.我們已經到了新媒體的新喧囂時代

電台出現在一戰後的那幾年,其勢頭在二戰後被更時髦的電視媒體所取代。僅僅幾代人之後,我們就進入了網絡時代。新聞人應該時刻準備好迎接新的突破。

25.偉大作品的三個品質

我們都渴望寫出偉大的報道。但是什麼才是偉大的報道呢?

如果把大任務分解成幾個小部分,可以幫助找到解決辦法。我覺得寫出偉大的報道有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好想法。這是每個任務的最大決定,需要我們比平常更多的關注。好想法往往會產生好的作品,而蹩腳的想法很少能寫出好的報道。記者和編輯應該保留通向最好想法的空間,而不是采用碰巧想到的第一個過得去的想法。

第二,好材料。這來自采訪。你的材料越驚人、越有意義、越動人,故事就越好。

第三,好措辭。你應該盡可能地文筆優美。

在所有這些領域的改善,都會把作品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26.我從女兒身上學到的教訓

我的一個女兒艾舍莉是個特別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右腦型演員;另一個女兒安伯爾是護士,她組織能力特別強,是個左腦型的人。

經驗:創造性和手藝存在於同一個基因庫裏。作為記者,我們應該努力開發兩個領域。多數人往往依靠某一個方向。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通過開發比較弱的一方而得到更大的進步,因為這裏增長的空間更大些。如果你是左腦型的人,就進行創造性練習(試圖想象你能寫出的最好報道);如果你是右腦型的人,就練習聚焦(比如製訂更好的提綱)。

27.總有一些東西你是不知道的

我曾經報道過一個據說因為原則問題而辭職的人。我的報道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他的稱讚。多年後,在一次聚會上我看到了他,他解釋說實際上他是被開除的,隻不過用原則問題作為幌子自誇而已。我當年沒有進行足夠細致的調查和核對。

記者要深入挖掘,帶著謙卑的心情寫作。因為在幾乎任何一個故事上,總有你不知道的東西。

28.抗拒含糊其辭的誘惑

作為《夏洛特觀察家報》的文字編輯,我曾經擬定了一個“市長要再次競選”的新聞標題。現在已經去世的傳奇編輯吉姆·巴頓走過來,從我的肩頭上瞥見了。

“再次競選嗎?未必!”巴頓評論道,走開了。

教訓:不無病呻吟,任何時候都要盡可能寫有實質內容的東西。

29.編輯的直尺竅門

談到文字編輯,我的教訓非常慘痛。我編輯和校對了一頁包含當地商店彩色電視機廣告的材料。當時的銷售價大概是399美元,但是我沒有發現其中可怕的錯誤,從而將電視機的價格變成了39美元。我的首任編輯安妮·勞瑞·金妮把我劈頭蓋臉地臭罵一通。然後她向我顯示了使用直尺的竅門:在審稿的時候將直尺放在每一行下麵,它讓你的眼睛免於跑到別處,更容易發現印刷錯誤和其他錯誤。在電腦上你也可以使用屏幕下麵的線編輯每一行。

30.“名字就是新聞”

我到新聞編輯室上班的第一天,金妮讓我坐下聽她的指示。她告訴我:“永遠記住,名字就是新聞。”

我記住了。畢竟,新聞就是關於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