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曆史的主體
新聞觀察
作者:尚昊
近年來清宮戲火爆,激發大眾了解曆史的熱情,但也嚴重誤導了大眾。以這些清宮戲建構對清朝乃至更大時空背景曆史的想象和認識,似乎成了當代人特別是青年人的一種文化曆史心態:一切都可以被戲說、顛覆。
鑒於這一背景,閱讀剛出版的曆史研究專著《曆程製度人——清朝皇權略探》,便有了一層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書的作者楊珍,多年來一直從事對清朝政治製度史、清朝宮廷和皇室生活的研究。她通過艱苦的檔案搜集,發現了大量非常有價值的史料。
長久以來,“漢化”被作為清代曆史的主流在研究中被加以強調,政治史的研究更是如此,同化的解釋模式十分興盛。本書以清代前三帝為重點,著重梳理了相關製度的發展脈絡並進行了較為公允的分析,如上溯到汗位推選製度,肯定入關後清朝在皇位繼承製度上的創新,肯定了在宮廷製度建立與轉化過程中滿洲因素的重要作用。這使人意識到,清代前期政治領域的這一變化,絕非滿洲人“漢化”的簡單過程——作者的分析不僅合乎曆史現實,顯然也借用了西方“新清史”學派的研究視角。
中國的曆史著作多習慣於宏大敘事,已有的對清朝皇權的研究,大多遵循的是政治史和製度史的研究視角,或多或少地忽視了曆史的主體:“人”。清朝皇權這一問題較為複雜,事多隱晦,尤難擺脫現實政治的糾纏,若想不落窠臼實為不易。這本書中“人”所占比重最大,也是其重要的創新點。作者將“人”的情感因素、個人生命體驗等納入了研究的視野中,多方收集甄別史料。例如,本書詳細地梳理了順治帝幼兒時代的身邊之人、遊戲騎射、文化熏陶,以其童年經曆,考察其性格及順治帝時期的皇權發展。又以康熙帝廢立太子的波折,分析情感因素與帝王決策的關係,對康熙帝在位期間的表現進行反思和評析。在這一部分,紫禁城內外的人輪流上場。無疑,這樣的曆史更富質感,使讀者取得視角上的平衡,更有可能發現相對逼近真相的真實。
曆史的人是一種選擇與經曆的集合,雖有立場,卻無善惡。楊珍撰文時始終保持一種冷靜的姿態,僅述觀點,而不加以評論。這種曆史的思維意識對於長期以來受到善惡或道德史觀浸染的國人而言,是有些困難的。史學的研究有其自身的特點,曆史學著作應當旁征博引原始史料,多方比對,不輕易下結論。例如,對於董鄂妃入宮前的婚姻狀況,特別是其前夫的確切身份,作者舉出種種史料,詳加辨析,但又留有餘地。曆史研究的有趣和無奈之處就在於:新史料的發掘在帶來新問題的同時,也有可能顛覆此前的曆史認識。
該書中涉及到的內容,如董鄂妃與順治帝的關係、康熙帝廢立太子、雍正僥幸得位等,都是眼下清宮戲中常常渲染的內容。不同的是,作者站在曆史研究的立場上,幫助讀者把握曆史的真實麵貌。例如,雍正利用秘密建儲計劃的疏漏僥幸即位,雖晦暗不明,但所謂的竊詔篡位純屬無稽之談。與順治帝伉儷情深的董鄂妃是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碩鄂之女,哪裏是江南名妓董小宛?這些問題是大眾較為關心和易於感興趣的,因而便有了可讀性。本書撥開裹挾在曆史檔案和各種史料中的重重迷紗,尋求曆史的真相,既有學術意義,也極富趣味。它使讀者在光怪陸離的曆史撰述中尋得真相,明晰孰是孰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