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曆史與寫故事(1 / 1)

做曆史與寫故事

新聞觀察

作者:許若溪

“讀新聞傳播學書”欄目主持人按語

這回我們讀的不是新聞傳播學書,而是一本剛出版、厚達530頁的曆史學專著《曆程製度人——清朝皇權略探》,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副所長楊珍研究員。選擇讀這本書的目的,在於從新聞傳播學科角度觀察曆史學研究的嚴謹治學。看慣了戲說或自稱正史的清宮戲,再感受曆史學家對每一曆史細節的精細考證,可以體驗到學術研究的艱辛。書中幾乎所有敘述,從人所共知的皇帝、重臣到無名的皇宮女性,對我們都是陌生的,是戲說中看不到的,因為是從塵封的檔案,尤其是滿文檔案中挖掘出來的;不能有絲毫的想象,一切都需要證據。不下這樣的工夫,曆史是不可能還原的。這裏的三篇讀書筆記,作者均為中國人民大學2013級新聞傳播學研究生。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力丹

在信息表達愈加娛樂化的當代社會,普及化的曆史研究常常處在一種兩難的尷尬境地:如果按照傳統做學術論文的方式,先從以往研究中歸納出理論框架,然後一一揚棄,再提出自己的思路,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文章雖然有學術參考價值,但可讀性較差,達不到向大眾普及曆史知識的效果;若要講個好故事,但不能等同於把曆史小說化,否則就和電視劇中脫離史實的改編無異,背離了“忠於曆史”的研究精神。

正如魏斐德教授在《講述中國曆史》一文中說的,曆史通過具體表象(images)來展現概念(concept)。做曆史研究,不隻是在圖書館和檔案館裏找材料,如何用一個好故事還原一段真實、客觀的曆史,可能是很多史學家思考的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副所長楊珍研究員的《曆程製度人——清朝皇權略探》一書或許是一個有益的嚐試。繼《康熙皇帝一家》和《清朝皇位繼承製度》兩本書後,作者不再滿足於從康熙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映射清朝的曆史糾葛,轉而嚐試在清朝皇權興衰的大背景下,從清朝皇權的發展曆程、清朝若幹宮廷製度的建立與變化,以及皇權發展曆程與宮廷製度建立、變化中人的遭際三個視角,來考察清朝皇權。整本書結構清晰,內容勾連,從中不難看出一位曆史學家嚴謹中正、務實求真的學術態度。

借助通曉滿文的優勢,作者閱讀了《滿文老檔》、《清太宗實錄》等大量史料,極力還原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曆史事件的細節。例如,關於康熙帝與廢太子之間的“帳殿夜警”之說,作者從兩人之間嫌隙的產生開始論述,通過皇帝朱批、傳諭等史料的佐證,有理有據地分析出康熙“一廢太子”的深層原因和心理變化。同時,全書不止於對史料的引述,更注重通過對史料文本的精讀,尋找某個事件的前因後果,以及與其他事件或結構性背景的聯係,如董鄂妃成為皇貴妃與順治帝廢後、博爾濟吉特氏返歸科爾沁之間的內在聯係等。

作者的幾本清史專著相比於其他學者,更關注曆史事件中的個人。在她看來,人是時代的產物,也是製度與文化的產物,人的思想觀念和人生遭際因此而不同。無論是權臣、重臣、太監,或者是皇帝,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有著七情六欲、憂愁煩惱和喜怒哀樂,影響深遠的曆史事件都是由這些有血有肉的人組成的。順治帝福臨長大後外向、敏感、急躁、情感豐富、善變的性格,和其幼兒時期無拘無束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受到滿洲傳統文化與習俗的較大影響,康熙帝十分倚重騎術精湛的八皇子……作者吃透史料,深入到曆史人物,通過一個個前後勾連、吸引人的故事為讀者展開曆史事件。

好的曆史研究文章,會講述一個好故事,有懸念,有細描,有詳有略,勾起讀者的好奇心。隨著曆史學家的筆觸回到過去,讀者如身臨其境般感受曆史人物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但同時又能從曆史的迷霧中跳出來,看到曆史人物看不到的結構性力量。

好的曆史研究不能缺少敘述的功底,即把理論和史料吃透打碎,然後按照曆史學家的分析和理解來講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