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受者”的受眾,具有獲知權,這決定了危機傳播不僅僅是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溝通,危機組織和大眾媒體都有滿足受眾的這種獲知權的責任。在這種獲知權的實現過程中,由於受眾關注度的提高,促使危機主體的傳播行為更為積極。其傳播角色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一、受眾意識的逐漸變化,以及受眾對危機的接受心理的逐步成熟,使其更加主動地接受危機信息。
二、隨著“風險社會”環境下媒體對危機的不斷關注和報道,受眾不同程度地受到傳播環境的影響,對危機的信息需求增大。
三、受眾對危機的關注,從自身利益更多轉為對價值的追求。價值追求更能作為一種恒久穩定的社會導向保障受眾的個體利益。
作為“傳者”的受眾,受當前傳播環境的影響更大,其傳播角色的變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對眾多的危機傳播而言,受眾成為信息傳播的積極參與者。在大部分情況下,公眾是危機發生的第一目擊者。他們對於危機信息的傳播,進而對時機的占有,是危機傳播中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
二、危機傳播中受眾關注度的提高和傳播信息的便捷,對危機主體形成倒逼和挑戰,危機主體的主導地位被削弱。
受眾是傳播效果研究的重要基點與立足點,對危機傳播中的受眾變化進行宏觀理論上的上述總結,將更有助於我們從具體實踐和更微觀的層麵來認識其對危機傳播的影響。
受眾的認知與影響
在對受眾的研究中,一方麵是基於宏觀的社會結構和社會規範的分析,另一方麵,還包括對受眾心理和受眾行為的更微觀層麵的考察。這些微觀層麵的認知,更能直接對危機傳播的整個過程產生影響。
1959年,美國從事社會學研究的賴利夫婦已明確表示傳播過程是社會過程之一,應該把它置身於總社會過程之中加以考察,並提出了社會係統的傳播模式。傳播作為社會內的傳播活動,受到社會結構的影響和製約。危機傳播作為傳播形態之一,其傳播活動毫無例外地也受到社會結構的影響和製約,而社會結構中構成要素的任何轉變,也會影響受眾在危機傳播中的行為和思考模式。
受眾的群體背景或社會背景是決定他們對事情態度和行動的重要因素。④這種影響主要表現為群體心理期待和集合行為。
在危機中,公眾會對即將接收的信息形成群體式的心理期待。它是指受眾在高度涉入的情況下對信息形式和信息內容所形成的方向性的閱讀期待。新媒體傳播提高了公眾對危機的涉入度,也增強了這種群體心理期待。受眾的心理期待是建立在各自的“前結構”的基礎之上的,它包括受眾既有的知識結構、價值觀、態度、立場、需求、文化習慣等。人們總是以自己固有的前結構為依憑來對信息進行篩選和解讀。那些背離人們心理期待的信息要麼會被受眾的選擇性機製阻斷從而拒絕接收,要麼可能遭到扭曲和誤解。
集合行為,指不受現有社會規範控製的人數眾多的自發性的無組織行為,具有無組織性、自發性和狂熱性特點。在危機事件中,公眾的集合行為主要表現為在集合狀態下,由於平時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徹底消失,很多存在於個體中的各種欲望,在群體中有了釋放機會;易受暗示的“心理傳染”,最初的一些提示,可能通過相互傳染的過程,迅速進入群體中所有人的腦中,群體感情的一致傾向很快變成了既成事實;在外界的刺激下,很容易引發行動,尤其是在傳染心理的影響下,個體更容易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從而導致“行動”。在群體的這種心理傳染的推動作用下,很容易出現集體幻覺,群體裏的人都幾乎喪失理智,不再進行邏輯推理,從而把集體的幻覺同真實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