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記者要到一個邊遠地區的一所中學采訪,他采訪的對象是那所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身患絕症還依然堅守崗位。

采訪是在一個有些昏暗的小辦公室裏進行的。坐在記者對麵的是一位麵容清瘦的中年男教師,溫和的目光裏盛滿了緊張,臉上掛著淡淡的勉強的笑。記者的到來顯然引起了男教師的不安,但是很快,他又恢複了平靜。一臉的鎮靜,振奮的精神,讓記者有些詫異--這位坐在自己麵前的男子究竟是不是他要采訪的那位身患絕症的老師?

采訪開始了,記者首先證實了麵前坐著的正是他要采訪的人,又了解了他的一些基本情況,然後,記者問及他不忍離開崗位去治病的原因。聽到這個問題後,那位教師顯得有些不安,思考了一會兒,他才開口。他說自己不去治病的原因,一是因為錢,家裏太困難了,全家就靠他一人微薄的工資支撐,哪還有什麼看病的錢呢!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女兒也在這所學校讀書,讀高三,馬上就要高考了,而且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很有希望考上一所好大學,他不想讓她現在知道他的病情,怕影響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他又說,現在全校師生都知道了他的病情,唯獨他的女兒不知道--大家都幫助他善意地隱瞞著。聽到這裏,記者有些激動,他忽然產生了采訪男教師的女兒的想法。

自從有了這個想法後,他內心一直很矛盾。如果不問及她對父親病情的感受,那期節目將是一期不完整的節目,他自己也覺得會有許多的遺憾,這一直都不是他的做事風格;如果向她問了那個不能問的問題,他將親手破壞一位偉大父親的美麗夢想,這樣做,他自己會更痛苦。

思考再三,他決定遠遠地看一看那位令他心生憐愛的女孩兒。站在學校的後操場上,他遠遠看見了她,一身運動服,齊耳的短發,一臉的稚嫩與陽光,臉上洋溢著青春的微笑,正生龍活虎地打籃球。後來,記者“采訪”後偷偷地走了,帶著感動和遺憾走了。

一年後,那位教師病故了,而他的女兒也考上了一所知名大學。在她放假回家的時候,記者又找到她,對她進行了“回訪”。

記者大膽地問起了那個盤桓在心中很久的問題:“高三時,你父親得了絕症,當時你知道嗎?有何感想?”女孩兒鎮靜地答道:“知道。”記者驚愕了,一臉的不解:“那我在操場上見到你時,並沒有看到你有半點兒的憂傷呀!”女孩兒有些激動,眼睛裏溢滿了淚水,低沉又從容地說:“那樣做,是為了讓我父親明白,他成功地隱瞞了我。”

親情,就是如此殷地肯為對方做隱瞞。那是善意的欺騙,各自為素人承受了心靈不能承受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