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就是認真踏實;盡到應盡的責任。擔當,簡單地說,就是承擔並負起責任,是人們在職責和角色需要的時候,毫不猶豫,責無旁貸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義務,並在承擔義務當中激發自己的全部能量。看一個領導幹部,最重要的是看他有沒有事業心、責任感、原則性,歸結起來,就是有沒有擔當精神。習近平同誌在出席中央黨校2010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時提出:“權力的行使與責任的擔當緊密相連,有權必有責。看一個領導幹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沒有責任感,有沒有擔當精神”。李源潮同誌在中國浦東、井岡山、延安幹部學院2010年秋季開學典禮上也指出,領導幹部要勇於擔當責任,對組織的重托、人民的期盼,胸懷責任心,肩挑使命感,抓在手上,落到實處。一言以憋之,敢於負責,勇於擔當——做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精神的領導。這也是習近平同誌提出的“兩個有沒有論”。
時下,個別地方在處理一些社會影響大、人民群眾關注程度比較高的棘手難題時,由於工作方法過於粗暴,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導致一些領導幹部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出現畏首畏尾、不敢負責等傾向。麵對急需解決的問題采取拖延、躲避等方法,以至於矛盾越積累越多,群眾意見越來越大。在幹部隊伍中,缺乏擔當精神的卻不在少數。有的怕得罪人,怕破壞“團結”,怕“關鍵時刻”拉不到選票,不願擔當;有的膽小畏難,遇事避難,縮手縮腳,不敢擔當;有的即將“到站”,成了“天花板”幹部,做事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不肯擔當。長此下去,不僅會降低工作效率,形成不良作風,而且還可能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一道屏障。
當前,麵對改革發展穩定艱巨繁重的任務,廣大黨員領導幹部都能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以實幹精神和優良作風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讚譽。但也有少數領導幹部事業心、責任感不強。有的隻要不出事、寧可不幹事,對工作敷衍應付、得過且過;有的遇到矛盾繞道走、碰到困難往後退,該抓的不抓、該管的不管、該改的不改,滿足於當四平八穩的“太平官”。對此,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勢必敗壞幹部隊伍風氣,坐失改革發展良機,貽誤黨和人民事業。
就國內而言,2010年經濟工作難度空前,可能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較為困難的一年,確保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的落實,任務光榮而又艱巨。在非常時期、特殊時期大力倡導領導幹部要有敢於負責,勇於擔當的精神,意義十分重大。同時,應清醒地看到,國際金融危機繼續擴散和蔓延,不僅本身尚未見底,而且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還在加深,其嚴重後果還會進一步顯現。國內國際特殊形勢要求領導幹部必須要有敢於負責勇於擔當的勇氣和精神。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領導幹部在機遇與挑戰並存、風險與發展同在的關口,信心比黃金還要寶貴,“狹路相逢勇者勝”。領導幹部敢於負責,勇於擔當最能堅定廣大人民群眾的信心,最能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的鬥誌。作為一名領導幹部,應該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行使權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行使權力的最高標準,“為官避事平生恥”。作為領導幹部,就是要在難題麵前,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在矛盾麵前,敢抓敢管、敢於碰硬;在風險麵前,敢作敢為、敢擔責任。各級組織部門也應根據新形勢新要求,在堅持德才兼備的基礎上,把敢於大膽負責、勇於承擔重任,作為評價領導幹部優秀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把那些有魄力、有精力、有思路、有韌勁、有激情、有貢獻、有能力的領導幹部安排到適合的崗位,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全麵貫徹落實新的人才觀戰略,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