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立足感悟,尊重學生的多元解讀
課外閱讀是純粹的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對話受到讀者個性、閱曆、知識經驗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讀者對同一本書的解讀一定有所差異。我們應該有認識到,這種差異很正常,也很合理,是學生全身心投入閱讀的成果,飽含著學生真正的思考、體驗、感悟。我們應該有個明確的態度:允許解讀差異的存在,支持鼓勵解讀差異。隻有這樣,課外閱讀才是充滿個性的、鮮活的。
五、勤於誦記,提高課外閱讀的能力
課外閱讀比課內閱讀相對寬鬆,但要促進能力的提高還需朗誦、記憶的方式。
王守仁說“口誦心惟”,意思是口中念,心裏想;韓愈說讀書要“口勤、手勤、腦勤”,這裏的“口勤”就是出聲念,也就是誦讀、吟誦。葉聖陶說:“白話與文言都是語文,要體會白話和文言的種種方麵,都必須花一番工夫去吟誦。”吟誦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心理學表明多種感官並用,比隻用一種感官理解和記憶效果好得多。有人說,讀爛了、讀熟的文章,會變成自己頭腦中的東西。到說話的時候就不知不覺地浮現在腦海,流到口邊說了出來:待到寫文章的時候,就會不知不覺地像流水一樣,通過思維流向筆端,寫了出來。
課外閱讀能鍛煉學生的記憶力。因為記憶是掌握知識、技能的重要條件,也是發展智力的重要因素。心理學研究發現:一般人隻用了實際遺傳的記憶力的百分之十,而浪費了其餘的百分之九十。必須通過“記”來不斷提高自身的記憶能力。誦記些什麼呢?好的語句、片段、篇章,都要熟讀成誦。尤其是要誦記古詩文,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則會受益終生。
六、常抓運用,提高課外閱讀的功效
課外閱讀重積累,切不可一蹴而就。大量的閱讀實踐可以鍛煉學生的語感。學生碰到喜歡的文字,會反複地閱讀、體會、揣摩,這是語感形成的重要途徑。大量閱讀,大量積累的最終目的是語言的運用。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教師應指導其思考某些字、詞、句在什麼語境中可起到一語驚人的作用。再鼓勵學生將心得體會表達出來,這樣就可起到促進表達的作用。
教師適時創設傾吐的情境,強化運用,促進讀寫遷移,既能增強學生課外閱讀的趣味,體會成功的歡樂,培養主體意識,又能促進學生的良好態度、積極情感、堅定信念、美好人格的形成,從而使學生養成終身閱讀的好習慣。
【作者單位:河南省新野縣前高廟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