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的觀眾們,以為這是恩佐·法拉利對自己車手的一種鼓勵方式,於是跟著法拉利一起大喊:“加油、加油!……”
從此以後,“加油”便成了在賽車場上對賽車手一種獨特的鼓勵方式!
隨著體育運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關注,為賽車手“加油”的這種方式漸漸應用到了比賽場之外,成為我們對其他人表示鼓勵的一種通用語言。
這種說法雖然無法考證,但與“加油”在人們心目中最初的意思不謀而合:把自己的支持者比喻為汽車,為他們加滿油,使其跑得更快。
那麼,我們的身上究竟哪部分是輪子,哪部分是車窗,我們身上的油箱究竟在哪裏呢?
在《你的油箱有多滿》(史迪文著,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一書中,作者是這樣說的:
在人腦中存在著140億~150億個腦細胞,它們就是人體中“油箱”的所在地。我們想問題、辦事情,都需要動用這些腦細胞進行思考。別人的鼓勵和支持,通過我們的感知神經傳輸到大腦皮層,從而加速了這些腦細胞的運行和整合,從而使被鼓勵者表現出積極地行動,從而達到了“加油”的作用。
事實上,我們經常會看見,有些人每天上班後都無精打采、鬆散懶惰,做事應付拖延、悲觀消極。他們無疑是陷入了舒適區中。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他們的油箱不滿,或者是沒有人給他們加油所致。當然也包括他們自己。其實,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是在比賽,因為我們都希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往往我們因為體內的油量不足或者耗油量太多,而導致自己緩慢地前進,或者是半途而廢、甘心情願呆舒適區。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每天每時每刻不斷地主動為自己加油!
為自己加油,包括多方麵的內容,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內心的愉快。
快樂,能夠使我們的身體產生很奇妙的化學變化,使我們獲得新的動力和能量。很多人經常會不開心,是因為他們沒有及時地給自己加油。“尋開心”“找樂子”,其實都不是準確的,真正令我們開心的事情,就存在我們自己身上。因此,你要做的就是不斷激勵自己。
如果我們達到了目標,自然就會感到身心舒暢。但問題是大多數時候,你都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所以,首先就要在這一階段產生良好的感覺,讓自己在完善自我、追求目標的旅途中充滿快樂,而不要隻等到成功的那一刻,才去感受屬於自己的遲來的歡樂。
其次,要在逆境中給自己加油。
說白了,我們都是出來“混”社會、討生活,在職場上打拚的!雖然從事的職業不同,但是難免都會經曆人生的挫折和失敗。不管你是皇親國戚也好、金枝玉葉也罷,這是誰也不可避免的規律。同時,人生的變奏、命運的多舛也會突然之間不期而遇,這種災難性時刻,往往更需要我們為自己加油。
遭遇失敗和打擊,並不見得是件壞事。雖然嚴重時它會令我們痛不欲生(比如親人的離去、身體的突然殘疾等),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來,我們能夠因此而換來更多對生命和人生的感悟,完成思想的蛻變,步入成熟。
未經大事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人的一生如果沒有波折,便會如同死水一潭;人生如果沒有坎坷,那將淡如白開水;經過磨煉,得到的東西才最為寶貴。
而隻有努力地為自己加油,才會把這些壓力轉化為動力,才能在歲月和環境的不斷交替中,顯示出我們存在的價值。
在人生路上短暫小憩,然後以更高漲的鬥誌重新開始,追逐目標。無疑這才是人生的真正含義。
在通往目標的過程中,有些因素是我們能夠控製的,有些因素則是我們無法控製的,因此,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給自己加油,動力十足地迎接漫長旅途的挑戰!
做天生的破壞者
對於“慣性”這個詞,大家都不會陌生。
慣性一詞最早出現在伽利略在1632年出版的《關於托勒密哥白尼兩大世界體係的對話》一書中。而後牛頓又在伽利略等人的基礎上將其發揚光大。提出了著名的“慣性定律”。“在不受任何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為零的狀態下,物體總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者靜止狀態。”
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都用慣性來表示我們的習慣的一種延續性。而這種對於慣性的引用這是源自於我們對於自我的控製度的降低。新一代地科技產品,新一代的生活理念,總是讓我們不斷地改造自己的生活設施、工作環境,人際交往等。但是在我們自身享受到這種愉悅的同時,我們的身體和心靈就慢慢了放鬆了這種習慣對自我所帶來的潛移默化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