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驟五:善於反敗為勝
一、做好失敗的心理準備
市場風雲多變,誰也沒有“百戰百勝”的絕對把握,就連那些老手也常常出現一些失誤,甚至失敗,何況剛剛涉足商場、白手起家、初創事業者呢?失誤、失敗並不可怕,關鍵在於如何從失敗中奮起;反敗為勝。在商場跌倒了要爬起來,才算好漢,爬不起來,恐怕就會掉在債坑裏,更不用說賺錢發財了,而且將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了。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敗軍之將,可以言勇。經營者一走上市場,都想發家致富賺錢發財,但變幻莫測的市場上,任何經營者不可能總是十分順利,也有失敗的時候,那麼,一個真正的經營者不應該被失敗嚇倒,而應該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繼續進行自己的事業,那麼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要有失敗的心理準備,以自己的安定、鎮靜來應付競爭對手的喧嘩和失敗的襲擊,這是一種很高明的謀略。
當失敗不期而至時,令人震驚、驚慌,驚慌使人失措,失措則亂中添亂,如雪上加霜,其結果隻能走向更大的失敗。一個企業的負責人若被失敗嚇昏了頭腦,那麼就談不上組織有效的反敗為勝,本來可以好好地利用的力量無法形成一個整體,一盤散沙自然抵擋不住來勢洶洶的洪流,手足無措之中,未經細細思索,拿不出切實可行的應付方法,失敗就如同滾雪球,越滾越大。
一旦麵臨危機、遭受失敗,無論影響有多麼嚴重,都要正視現實。應該說,危機與失敗對人的心理衝擊往往是很強烈的。商家麵對危機與失敗的第一個考驗就是對心理衝擊的承受力的考驗。據心理學家分析,人在遭受挫折打擊的時候,常見的心理包括:震驚、恐懼、憤怒、羞恥、絕望等。這些都是極為不利的心理因素,如果陷於心理挫傷的泥坑裏不能自拔,那就會在失敗中越陷越深,以至走向毀滅。所以,要警惕這些失敗心理的影響。麵對危機與失敗,要有正確的認識和健康的心理。
北宋詞人蘇軾在《留侯論》中說:“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也就是說,在事變突然降臨時,總是不驚慌失措,對於無故而來的侮辱,也不會大發脾氣,能夠自製自強,控製自己的驚恐和憤怒,這才是大智大勇的體現。古往今來,許多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謀略家都把處驚不變、鎮定持重視為修養的重要內容。
麵對危機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著冷靜,處變不驚。古人說“安靜則治,暴疚則亂”。如果心裏先慌了,那麼行動必然要亂。隻有冷靜沉著,才有可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在印度一家豪華的餐廳裏,突然鑽進一條毒蛇。當這條毒蛇從餐桌下遊走到一個女士的腳背上時,這女士雖然感到了是一條蛇,但她未慌亂,而是一動不動地讓那條蛇爬了過去。然後她叫身邊的侍童端來一盆牛奶放到了開著玻璃門的陽台上。一位一起用餐的男士見此情景大吃一驚。他知道,在印度把牛奶放在陽台上,隻能是引誘一條毒蛇。他意識到餐廳中有蛇,便抬眼向房頂和四周搜尋,沒有發現。他斷定蛇肯定在桌子下麵。但他沒有驚叫著跳起來,也沒有警告大家注意毒蛇。而是沉著冷靜地對大家說:“我和大家打個賭,考一考大家的自製力。我數300下,這期間你們如能做到一動不動,我將輸給你們50比索。否則,誰動了,誰就輸掉50比索”。頓時,大家都一動不動了,當他數到280個數時,一條眼鏡毒蛇向陽台那盆牛奶遊去。他大喊一聲撲上去,迅速把蛇關在玻璃門外。客人們見此情景都驚呼起來,而後紛紛誇讚這位男士的冷靜與智慧,如果不是這一招,此間肯定有不少的腳要亂動,隻要碰撞到眼鏡蛇,後果便可想而知了。他笑著指指那位女士說:“她才是最沉著機智的人”。
這個故事中的女士和男士很值得我們商家學習。當商戰中麵臨危局的時刻,同樣需要這種沉著冷靜的心理品質。人在危急時容易恐懼、緊張、行為失措。而一旦冷靜下來,你的智慧就會“活轉”起來,幫你尋找到擺脫危機的辦法。
要做到沉著冷靜,就要擺脫和消除麵對危機而產生的急躁不安、焦慮、緊張的情緒。混亂和捉摸不安以及缺乏駕馭局麵的自信心,是引發焦躁的原因。所以,要擺脫焦躁的方法就是認清危機情勢,找到解決辦法,強化心理素質。
經商是一項充滿風險的事業。在創業的過程中,事事如意,樣樣順心的情況是罕見的。事實上,逆境多於順境,失敗、挫折和打擊,常常伴隨著你。逆境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被困境所嚇倒,從此一蹶不振。
“疾風知勁草,歲寒見鬆柏”。作為一名精明的老板,在身處逆境之際,能經得起暴風雨的襲擊,然後冷靜地分析周圍,認識自己,進而重整旗鼓,以達到東山再起的目的。
小公司最喜歡的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最忌的是倒黴,“有意栽花花不開”。
一旦碰到諸事不利,頭頭碰黑,又欲解無方。歸根結底,機會這東西,你說他有,好像真的存在,但誰也說不清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風水八卦,求神拜佛,不過是用迷信的方法求心之所安而已;以後是否真的有用,許多人心裏十分明白說是因果論,還是較為實際點,種善根,得善果,似乎可以事半功倍。
公司及家庭內部要安寧,無後顧之憂,俗語所謂“家和萬事興”自有其道理。
對人誠懇,做事負責,“多結善緣”,自然多得人幫助。淡泊明誌,隨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許多失意之苦。
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所謂持盈保泰的思想,雖有點消極,卻可少些失敗的危險。
如果理解以上各點,還怎麼會感到惡運臨頭、終日惶惶的呢?同樣的社會環境、市場條件,為什麼有的成功有的失敗呢?可以說失敗者是自尋的。
一個企業,一位企業家,在失敗的環境中,要做到頭腦冷靜,就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1.要有應付失敗的心理準備。
2.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在大風大浪中搏擊的能力。
3.不能被失敗摧垮意誌,自己嚇唬自己,以至於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4.要有相當的耐心,不僅是忍辱耐苦,更重要的是要在心理上戰勝自己,保持良好的競技心態——神態自若,臨變不亂。
二、居安而思危
陽極生陰,陰極出陽。小企業在它抵達事業輝煌的頂點時,往往就潛藏著失敗的危機。
中國有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台灣大富豪王永慶認為,創業者腳踏實地,吃苦耐勞,克服一切困難,最後成功了。成功後,自然而然地鬆懈下來,養尊處優,無危機感和風險意識,久而久之,一種自滿情緒彌漫在公司內部,在奮鬥。掙紮時的那種緊迫感逐漸消退,許多人會認為自己應該有享受成功的權利,企業失去了初創時的活力。這是對“富不過三代”的一種注腳。
觀察一下古今中外企業成功事例,不難發現,他們哪一個不是白手起家,從無開始的?但是,當他們把輝煌的事業交給他們後代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今不知昔,甚至會日落西山。究其原因,是他們的繼任者“崽賣爺田不心疼”,而導致家業的衰落。這是對“富不過三代”的一種注腳。
有的企業老板,創業時謹小慎微,成功後剛愎自用,為所欲為。居安而不思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也是對“富不過三代”的注腳。
挫折、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的企業老板們不知道成功的背後有挫折、有失敗。小企業最終要強大,要保持旺盛。持久的競爭力和生命力,必須居安思危,力爭富過三代。
1.力戒家長式的管理作風
有些小企業,在創業初期,因規模不大,往往采取“家長製”的管理方法,企業老板一竿子插到底。這樣的管理風格,隨著企業的發展很容易得到強化。企業老板把過去的成功等同於現在,把昨天的智慧等同於今天,把昔日的威望強行於眼下。企業決策缺乏製約,再大的風險、再多的投資也是一個人說了算,沒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機製和集體決策機製,企業越發展,就越容易埋下危機和衰落的種子。譬如在巨人風波中,史玉柱拒不納諫、執意推行的兩件:巨人健康大行動(損失1億元)和修建巨人大廈(積壓資金1.7億元),則是成為巨人集團元氣大傷的根源。
2.不能全憑經驗辦事
企業老板個人素質的提高應跟上企業發展的需要。隨著企業的發展、競爭的加劇,如何節約成本、提高效率、運作資本、加強管理等等,是企業老板的基本功。現代企業的管理者必須是一個成熟的“舵手”,他應該既能組織好內部的“劃船隊”,又能組織好社會上的“啦啦隊”。而所有這一切,對於一個從“手工作坊”裏把企業盤活扯大的小企業老板來說,還顯得相當陌生。成功的小企業老板,往往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操作閱曆中,形成了自己的經驗和思路,這些東西要打破是很困難的。然而,市場是不斷變化的,企業如果不懂得尊重市場變化規律,掌握消費動向,不能用新的眼光、新的方法去處理所麵臨的新問題,則難免會令企業進入被動挨打的境地。
3.家族統治是禍根
由於企業的成敗與企業老板的身家性命連在一起,對外人不放心的戒備心理,使得許多老板從創業開始就在企業內部搞家族式管理。比如,在“三株”集團,總裁的兒子是董事長;在“飛龍”集團,總裁的媽媽是二把手……家族式管理,使企業內部缺乏公平競爭機製,必然是外行領導內行;家族式管理,肯定會有“崽賣爺田不心疼”,必然滋生腐敗和官僚。曾轟動一時的“巨人腦黃金”在市場走紅後,老板史玉柱有意放權,撒手給部下幹,結果兩年換了四任總經理,每次都得他來收拾爛攤子。後來才發現,巨額債務不實,許多是內部勾結造成的,如有人拿了一筆回扣就走了。1996年初,史玉柱發動“巨不肥會戰”,集團內部一些人將其視為“最後的晚餐”,侵吞私分現象集中爆發。幾十萬、上百萬的資產“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流失了”。再如,關於“太陽神”的落山已經形成了幾種看法:一種認為是後續產品開發乏力;一種認為是多元化發展之罪;一種認為是決策者優柔寡斷。而有一種較為隱蔽的原因至今未被人言及,那就是大批“叛將”對“太陽神”的“圍剿”。在南方食品飲料界一直有一種說法:當地所有食品、營養品公司的老總都是從太陽神出來的“叛將”,而幾乎每一位都讓“太陽神”頭痛得不得了,以至於到廣東采訪的記者都聽說過一句改動了的廣告詞:“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們的兄弟成了對手。”可見,家族式統治同樣免不了“禍起蕭牆”的厄運。
4.“隻要我在,這公司就垮不了!”
有些小老板,在事業成功後,飄飄然起來,放大了自己的作用,膨脹了自己及家族的力量,結果,自覺不自覺地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劉某曾是某企業的老板,相當聰明。在公司初創時期,他很善於集結有能力的才子。可正當這個公司擺脫了困境,順順當當地發展的時候,老板的左右臂、得力的兩個幹將突然向他遞交了辭職報告。老板眼裏閃過一絲震驚後,從嘴裏說出兩個字:“隨便!”這兩大幹將先是一愣,而後相對而視,心領神會地轉身而去。兩位幹將走後,老板竟將兩個原計劃炒魷魚的人納為左右臂,代替了原來兩幹將的職務,沒過多久,公司的財務陷入了難以自拔的境地,公司人心浮動,業績每況愈下。可老板依舊鬥誌昂揚,逢人就說:“公司沒誰都可以,但不能沒有我。隻要我在,這公司就垮不了!”當年的左右臂看到公司的情況,遺憾地說:“劉老板錯就錯在不能擺平自己,他希望別人拿放大鏡看他,自己卻用顯微鏡看別人。當我們的工作得到各部門讚許的時候,他不覺得慶幸,相反卻覺得我們有意樹立自我的威信,並在動搖他的最高權力。表麵上他願意接受忠臣,願意這樣的人幫他闖市場,但實際上,他骨子裏喜歡奸臣,喜歡那樣的人吹喇叭、抬轎子。這是他的不幸,更是公司事業的不幸。”
我們小企業老板不能有了幾個錢,就忘了當年給人擦皮鞋的滋味。這是最可悲的!
5.氣球吹大了要炸
很多小企業老板的理想是把企業做大。他會給你講述一整套的企業發展思路,如臍身於“最大規模”、“進入世界500強”之類。這反映出中國新一代民營企業家的奮鬥激情和無所畏懼的勇氣。初衷雖好,結果卻未必佳。氣球吹大了要炸。八佰伴集團創辦人和田一夫,以其“八佰伴——從零到億萬”的業績風靡全球而成為傳奇式人物。他本是日本靜岡縣數家八佰伴雜貨鋪的小老板,繼承父母所經營的果萊店,最終辦成亞洲太平洋地區的百貨超級市場集團。然而,“八佰伴”最終破產了,其原因之一是,在公司急劇擴張的同時,缺少周密有效的投資計劃,一味求“大”而喪失理性。一般來說,企業規模大則競爭力強,規模效益顯著。但這絕不等於企業大了就一定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勝。八佰伴的破產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因為大企業有大企業的缺陷,企業規模大必然導致操作難度大,經營風險大,極易患上“大企業病”,甚至破產。這種情況在發達國家也並不少見。
企業也有大小之分。但就數量而言,“小”的占有絕對優勢。小企業的存在,正因為在一定的空間內能發掘和利用“小”的優勢。而一旦失去理性貪大、盲目擴張,則優勢必定喪失,生存空間容納不了小企業的膨脹,猶如吹大了的氣球,必將爆炸。
6.“多”也要不得
小企業老板成功以後,既不可貪大,也不可貪多求全。有理智才能戰勝自我,而不至於“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許,這就是居安思危的關鍵所在。在西方經濟理論界,有一條跟“黃金分割”很類似的規律,一家成功的企業,其70%的資金應集中於某一行業,在對該行業的開發中,至少應有70%的資金應集中於某一類主導產品,而企業要形成規模抗風浪,其主打產品應力爭達到70%的市場占有率。這條定律,是很可以提供給中國小企業老板們比照一下的。
如環宇公司由盛轉衰,最終被其他企業兼並,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環宇公司追求多元化經營,造成主營業務後續發展乏力。具體反映為產品開發不力,設想多,付諸實際少;產品旺銷期間,貨源不足,丟失市場;定價不合理,質量不穩定,失去信譽,等等。
環宇公司也提供了一個小企業多元化發展失敗的例子。環宇公司主營業務沒有受到足夠重視,致使企業屢失良機。企業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業其風險是不言而喻的。這從反麵說明,主營業務是何等的關鍵。
三、敗中求勝的四大法則
古代兵書《百戰奇略》之“敗戰”篇雲:“凡與敵戰,若彼勝我負,未可畏怯,須思害中之利,當整勵器械,激揚士卒,候彼懈怠而擊之,則勝。法曰:‘因害而患可解也’。”這段論述戰爭中“善敗者勝”道理的話,對指導我們小企業競爭有重要作用。勝敗乃兵家常事,亦是商家之常事。世上少常勝將軍,每戰必勝的常勝式企業、常勝將軍式的企業家確實存在,但畢竟為數不多。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家是否成功,並非看其是否從不失敗,而是看其能否正確地對待失敗,並在市場競爭中保持較高的勝率。
1.及時回撤,免遭失敗
在股市搏擊中,遊戲規則掌握在大戶手中,對於中小散戶股民來說,贏家大都是在“高處不勝寒”時及時抽身的人,都是熊市來臨之際,及時“忍痛割愛”之人。可見,“善敗”者也是善退者。不善敗的企業老板,一般都對“必敗之勢”缺乏判斷能力,即所謂“敗莫大於不知將敗”者;其次是,即使已感覺到失敗的壓力但仍心存僥幸,消極地觀望、等待直至重大損失接在自己手裏。小企業老板要在失敗來臨之際穩操勝券,他首先要對市場競爭態勢有靈敏的信息渠道並加以判斷,能清醒地認識到企業將要受損的領域和時機;其次是善於快速退卻以避免或減少損失,即抓住臨失敗之前的有利時機搶先主動收縮或撤出必敗的領域。日本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先生對此作過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武功高強的人,往口抽槍的動作比出槍時還要快。”脫身最早、最快、最徹底的往往也是受損最小的。這些先期脫身的企業,常常會成為下一輪競爭中的贏家。
2.以退為進,搶占市場
退讓實則是一種最間接的進攻策略。比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如能巧妙地讓出一方市場,且能開辟一方新天地作為目標市場,最後包圍先前讓出的市場,收複失地,這實際上是一種商戰高招。城市裏,在保健品市場異常飽和,發展的空間日益狹窄的情況下,武漢紅桃K集團在重新審視這場城市爭奪市場戰後,毅然把目光投向廣闊的農村市場。當別人把網絡建起來時,紅桃K集團“多走半步”繞小道,跑冷門,把網絡建到縣、鄉、村,即使在窮鄉僻壤的山溝裏也能看到紅桃K生血劑的蹤影,僅一個產品銷售額就達15億元,居中國保健品之首。該集團領導麵對取得的成功頗有感慨地說:“當初如果沒有退讓意識,死心眼地爭奪城市市場,肯定會淪為競爭的失敗者。”
3.退而不亂.少輸為贏
企業麵臨必敗之勢時,宜先退。早退,但這種退卻不是無節製的、無止境的亂退。要借退蓄力,借退蓄勢,為下一輪競爭作準備。老板要對企業保持控製力,使企業員工人心不散,管理不滑坡,令行禁止,工作有條不紊。無數企業失敗的教訓告訴我們,無節製的敗退必將導致企業目標體係和責任體係的迅速解體、形成“潰不成軍、一敗塗地”的局麵。因此,不論企業麵臨多麼嚴重的困難,處於何種危急局麵,老板決不可慌不擇路,而應全力以赴地帶領員工挽救殘局,盡量減少損失。當大失敗的局勢已定時,不要指望會出現什麼翻天覆地的奇跡,企業惟一的選擇就是在撤出某些經營領域的同時,在剩下的經營領域裏采取若幹打破常規的管理措施,將損失減至最低限度。能在麵臨大敗之勢時減少損失,就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戰勝了這場危機。
4.留下火種,東山再起
常言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企業在經過多次失敗的耗損或一次失敗的重創之後,破產倒閉之勢已無可遏止,比較現實的目標就是不輸光,在失敗之前設法保存有生力量,為東山再起“留下火種”。麵臨此種情況,企業老板們應靜心做好以下兩件事:一是選準必須保存的資源。不要奢望能保存很多資產,應當選擇那些市場價值不高或不明確但對企業卻最有再利用價值的資源設法保存,例如技術訣竅或關鍵崗位的技術骨幹、企業名號、商標或一塊活動場地等等,總之以一些“軟資源”為主。二是選擇最有效的合法保護手段來保存這些資源。在企業破產清算之前,果斷地采取合法手段,將擬定的保存對象進行隔離、轉移、分立等技術處理;在破產前清算程序已經啟動的情況下,則應充分利用《破產法》中對企業所有者和經營者有利的條款,既據理力爭又靈活通融地爭取對自己有利的結局。
四、不景氣時也能賺錢
遭逢經濟不景氣是經營企業難以避免的事,企業的版圖也會重新劃定,隻有體質健全、具有遠見及預先作好準備者,才能存活。
不景氣使體質欠佳的企業提前退出市場;也使潛伏的金融弊端加速引爆,避免發生更大的風暴;對習於奢靡的人,也能有節製作用。因此,從長遠來看,不景氣實具有一定的正麵意義。以同行業而言:“不景氣時有人賺錢,也有人賠錢。”台灣前經濟官員江丙坤說過:“隻有在困境中追求突破、追求成長的,才是真正的企業家。”遠東集團創辦人徐有庠也曾說:“沒有夕陽工(企)業,隻有夕陽產品。”近期,企業界普遍遭遇嚴重的不景氣,企業家到底應以何種態度與手段來麵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