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歪果友仁”跑中國龍套(3 / 3)

“都覺得中國市場大,那麼多戲總需要不少外國演員吧,但其實想出頭,混出名堂,很難,哪怕你中文好又真的會演戲,也很難。大部分沒受過專業表演訓練的外國人,都是接接隻圖個臉的工作,沒太大意思。”趙樂說。

“隻圖個臉”的工作幾乎是所有來中國發展的外國演員的第一步,也許是廣告,也許是電影電視劇。這類工作對演技基本“零要求”,隻要你是外國人,就能拿到工作。

“不喜歡這種角色,但如果經濟狀況不好,可能還是得接,”閆龍飛笑著補充,“現在經濟(狀況)還可以,所以很久不做這種工作了。”

忘掉好萊塢吧

2007年,《中國日報》一篇關於在中國的外國演員的報道中有這樣一段話:如果你外表出眾,熱愛表演,又會中文,忘掉好萊塢吧—中國娛樂圈歡迎你!如果你是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哪怕沒有以上任何一項條件,別擔心,你同樣有機會上電視!

在趙樂看來,在中國三線城市和一些偏遠地區縣城,一張洋麵孔依然是賺錢的保證。“隨便一個外國人上去說說中文唱唱歌,哪怕什麼都不做,還是有很多人喜歡看,不在乎你到底有沒有名。”

但洋麵孔和洋麵孔也不一樣。趙樂發現,外形偏向“高富帥”的男演員更容易接到戲,女演員方麵,“最好是白皮膚,金色長發,淺色眼珠,總之就是看起來像個洋娃娃。”

中國觀眾喜歡的是跟自己完全不同的五官,外國演員們也深知這點。在發給記者的個人簡曆中,美國演員王給力清楚地注明了自己的眼珠和頭發顏色,以及胡子形狀。

“這樣方便劇組更快地選人,”趙樂解釋,“很多劇組的試鏡是隻看看外形,讓你做個自我介紹就完了。”

閆龍飛不喜歡這樣的試鏡,這樣看不出他是個專業演員。

前不久,閆龍飛剛剛和北京一家經紀公司簽約,正式成為一個有公司的外國演員。此前,他一直通過朋友和代理經紀人介紹得到工作。

簽約後,如果工作來自公司介紹,公司抽大部分酬勞,閆龍飛自己聯係到的工作,公司抽小部分酬勞。

閆龍飛的經紀人目前帶3名外國演員,談到簽下閆龍飛的理由,她認為閆龍飛在外國演員中是很不錯的,“中文好,而且戲好,合作過的導演對他評價都不錯。”

而大部分在中國發展的外國演員,都是沒有簽約公司的“遊擊隊”。按照趙樂的說法,“基本都在那幾個最有關係的經紀人手上抓著,他們人脈廣,得到的角色多,比較活躍的外國人都得通過他們接戲。”

但大經紀人們的價格並不透明,他們往往會以一個數額跟劇組把角色要來,再從中分出一小部分作為演員酬勞,掛出信息找人試鏡,沒人知道這一單他們到底賺了多少。

不同於旁人想象的娛樂圈內同行鉤心鬥角,外國演員圈“很團結”,趙樂說,“還有個微信群,在裏麵互相提醒哪個經紀人比較黑啦,哪個比較好啦,有點美國演員公會的感覺,隻不過不是官方的。”

這種團結得到了閆龍飛的確認。“我們都是互相介紹工作,雖然是同行但畢竟有忙不過來的時候,這時就會叫朋友去。即使兩人麵試同一個角色,也不會覺得誰搶了誰的工作,關係還是很好。”此外,開了工作室的演員們還會時常組織聚會,“坐在一起交流角色,有時候一聊就是幾個小時。”

懷揣著好萊塢夢的閆龍飛曾有一陣頻繁往返於中美之間,在美國的時候很想中國,“我在微信查看附近的人,發現有家賣烤串的中餐館,立刻點餐”,他激動地用手比劃著,“要這個,這個,這個……點完了人家告訴我,200美元。”他張大嘴做驚訝狀:“你知道,那些在中國可能隻要200人民幣,我隻好說,對不起,沒想到這麼貴,你幫我取消吧。”

現在,回到中國的閆龍飛又能隨時吃到實惠的烤串了。

(應采訪對象要求,趙樂為化名)

說曹操老外就到

美國人曹操本名Jonathan Kos-Read,“曹操”是他在大學選修中文課時起的。

1998年,從紐約大學電影學院畢業的曹操來到中國,做英語老師沒多久就得到了拍戲的機會。

“那時中國的外國人少,像我一樣中文說得不錯,長得還行,又會演戲的就更少。”此後,從電視劇到電影,曹操逐漸成為在中國

最有名的外國演員之一。

不同於其他外國演員積極更新近況,用心經營微博,現在的曹操除了偶爾宣傳電影和節目,

微博上隻有自己的攝影作品,

顯得很“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