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濟繁榮,讓人不停忙碌(1 / 2)

經濟繁榮,讓人不停忙碌

主編的話

汪再興 執行主編

吳曉波說,中國股市瘋了。為證實自己的說法,他在專欄文章《瘋了》的開頭點名最近一家剛登陸創業板的科技公司暴風科技。這家剛剛上市不足兩月、已經連續經曆36個漲停的科技公司目前的市值是328億人民幣。而同一天,在美國上市已經5年的優酷的市值是38.9億美元(約240億人民幣)。

對此現象,吳曉波總結,在過去30年裏,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無一不是在泡沫化和非理性的雙重壓力下,以出人預料的方式實現的。這位財經作家還在文末講了一個故事:一天晚上,一位相識多年的資深投資人給他發來微信:曉波兄,我決定向市場投降。微信末尾,這位投資人寫道:“對於所有的投資人來說,非理性地擁抱泡沫,也許真的是眼下最理性的經濟行動。”

在這裏,我也想分享幾個故事。

就在一周前,我見了一位美元基金的高級合夥人,他見到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如何看待最近火爆的中國股市。麵對這輪牛市,他顯得心情糾結—一方麵,他認為這波上升趨勢對創業的影響不容忽視,創業者要抓住國家政策和股市對“互聯網+”的政策紅利;另一方麵,他同樣感慨,目前火爆的股市讓中國創業者失去了對自己公司估值的合理判斷。

就在不久前,他決定要投的兩家開始B輪融資的創業公司決定在國內新三板上市,以便獲得更高估值。他沮喪地告訴我,自己兩次投資失敗的原因很可能是創業者受到券商的洗腦。這位曾親曆美國科技股災,也抓住了中國移動互聯網機遇的投資人開始擔心,國家推手、媒體鼓吹、無節製的資本和人們盲目樂觀的情緒都可能會再次促成一場新的互聯網股災。

某種程度上,我的這位朋友遇到了與吳曉波專欄中的那位投資人相同的境遇—他們的經驗與這個市場當下發生的形勢正在發生衝突。在過去七八年對中國科技市場的投資中,我的朋友養成了克製、不過分貪婪的本性,也一直奉行著“小心謹慎”的價值投資原則。當然,這種嚴謹、不冒進的投資理念也一直幫助他在以往平穩的中國創業市場中斬獲頗豐。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一家科技公司樓下的快餐廳,坐在我對麵的是一位目前市值數十億美元的科技公司掌舵人。他與那位美元基金投資人的觀點截然相反,試圖對我傳達目前整個A股市場的市盈率隻有不到20倍,而創業板的市盈率是114倍。他強調數值差異是為了說明在當下的中國市場,除了科技市場繁榮,其他行業大多處在一種潰敗的狀態中。

這位科技創業者堅定地認為任何一場經濟繁榮都會造成浪費,這不過是資金配置效率的問題。“如果A股市場裏有40億資金被不好的創業公司浪費,那麼在市場中隻要有60億資金真正發揮了作用,讓中國的科技企業成長起來,那麼在不遠的將來,他們所創造的財富會遠遠超過現在人們所看到的資金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