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一個好的“釣鉤”應該
能用一兩句話就說明白
如果你得用多於一個長句或兩個短句的話才能讓人理解你的‘衝心思想”,那你還得再下點功夫。一個能吸引人的故事,應該能一下子有力地把讀者或聽眾的注意力,引向某種讓人立刻就能發生興趣的東西,這種東西或者關係到直接的利益,或者有不同平常的本質,或二者兼備。如果你試圖贏得媒體注意的努力收效甚微或毫無功效,那可能是因為你所傳達的東西缺少簡短、有力的吸引人的地方,不能刺激新聞媒介把它變成一項報道。如果你試圖讓新聞媒介報道你的機構,那麼確定宣傳中內在的引人之處就是你的責任,而不關記者的事。“本地高效保險費受害者的福音”,就是一個成功“釣鉤”的例子,“ABC公司在本財政年度推出適當政策,調整不合理保險收費”,這就是一個不成功的“釣鉤”。
6.要做好應付局促場麵的準備
你碰到的很多新聞人員,他們之所以幹這一行業就是因為他們有一種軟磨硬泡、咄咄逼人的個性。有的時候,記者或主持人的確是來勢洶洶,或者使出種種讓人覺得味道不對的手段。他們不見得是在攻擊你,而僅僅是因為他們幹的是新聞這一行,這一行最大的忌諱就是枯燥無味。在大多情況下,隻要你順著這種“誘”的格式來,就能夠讓人理解你的觀點。如果不這麼做,而是“虛晃一槍,跳出圈外”,或者閉口不言,那隻會落個“最差嘉賓”的名聲。
7.采取合作的態度
與傳媒建立良好的關係要花時間和精力,但是一旦建立,受益無窮。如果記者來找你要新聞,向他們提供線索,努力幫助他們。有朝一日你可能需要他們的幫助。努力提供準確無誤、實事求是的信息。經常會出現報道失真的情況,原因在於當事人沒有花時間解釋自己的真正想法。如果你的話被引用錯了,首先與記者聯係,友好地與他們討論這個問題。不要對記者說該如何寫。如果你怒氣衝衝地闖進編輯室,你將失去記者的尊重和友誼。
8.如何對付傳媒的猜測
有一個故事:在國家公園裏成千隻鳥被毒死了。新聞傳媒用通欄大字標題和情緒激昂的文章對這一醜聞大加批評,引起公眾一片喧嘩。
負責噴灑殺蟲劑的部門立即向報界發表聲明,承認犯了錯誤,用錯了殺蟲劑。他們解釋了這種情況如何發生的,打算采取什麼措施,保證不再重蹈覆轍。他們對事實真相的及時說明使令人尷尬的爆炸局麵緩和下來,不致進一步臭名遠揚。
做錯了事,就該承認。不要怕說“我們犯了錯誤。”你的誠實會使大多數怒氣衝天的批評者消除氣惱。及時公布你將采取的行動,等到彌補過錯之後再作一次說明。
下麵說說在處理這類危機上,與傳媒打交道的準則:
(1)向員工及時公布公司的危機,不要等到傳媒大加披露之後再作說明。在員工從報刊上讀到或從電視上知道關於公司危機的消息之前,就讓他們了解情況。如果他們了解了事實,會把事實告訴顧客和朋友。良好的內部溝通比公共關係部門發宣傳資料更有效;
(2)不要推測,如果你不知道問題的答案,不妨這樣說:“我還不知道這個情況。但是我會去弄清楚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明天上午我再打電話告訴你”;
(3)努力用公眾的目光去看待局勢,並且相應地作出反響。你首先應當考慮他們的擔憂;
(4)關於重要的問題,不要讓公關部去對付傳媒。發言人一定要由公司最高老板擔任。這會使發言增加可信性以及提高公司的聲譽。公眾通常對公關人員的話抱懷疑的態度;
(5)“無可奉告”的回答更是展開全麵調查時的一種最好的周旋策略;
(6)關注傳媒動態,盡快公布真相;
(7)與顧客長期友好的相處總比公司短期付出代價更重要。如果你要公布差錯或把疵品從市場上撤回,就應盡快這麼做。誠實的解釋會增強你的信譽。
七、多為社會做讚助
企業向公眾提供物資或金錢的幫助,是企業讚助公益事業的常用技術之一。它可以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爭取公眾的認同與支持,有利於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對於企業來說,這也是一種較好的促銷手段,即多一次讚助,就多一次好名聲。提供社會讚助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主要包括:
1.讚助體育活動,這是最常見的形式,具體包括承擔運動隊經費、讚助比賽等;
2.讚助文化藝術活動,如讚助文藝團體、文藝演出、節目製作等,這也是常用的、效果明顯的讚助形式;
3.讚助教育事業,這是有利於企業長遠發展的形式,如向學校提供部分經費或設立獎學金、獎教基金,贈送圖書、教學儀器,出資修建教學設施等;
4.讚助出版物的製作;
5.讚助展覽等專題活動;
6.讚助社會慈善和福利、環保等;
7.讚助學術研究活動;
8.讚助救災和其他社會活動;
提供社會讚助應本著雙方受益的原則,結合公關活來進行,並要注重信息傳播,恰當選擇讚助對象,使讚助活動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爭取較好的社會效果。
提供社會讚助要講究一定的技巧,如:
1.成立讚助委員會,集體決策,既可以避兔個人決策的片麵性,也有利於抵製不合理的征募者;
2.集中多個分公司的財力建立一筆慈善基金,並將其投入企業總部所在地的公益福利事業中;
3.投入某團體一筆資金,建立新的基金會;
4.集體捐助某一敏感事物,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讚助兒童教育事業,為組織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6.中小企業最好集體捐助。
總之,企業支持公益事業,不僅僅是一種付出,同時也能得到回報。讚助公益事業,是企業樹立良好形象的好時機。
北京桑普電器公司是生產小家電的知名企業。1995年,恰逢意大利等足球強國的多支甲級勁旅訪華比賽,在全國引起不小的轟動。在淩波企業形象設計所的策劃下,桑普電器抓住這一機遇,大做“足球”文章。在中國隊與桑普多利亞隊比賽之前,他們向國腳們贈送了足浴器,並將桑普淨化器作為中國足協的禮物送給意大利大使館和桑普多利亞隊的官員;在國安—AC米蘭之戰中,設立了“桑普電器紀念杯”,組織啦啦隊,賽後向國安隊贈送了空氣淨化器;在國家隊與佛拉門戈隊的比賽中,為了增加比賽的激烈程度,特設“羅馬裏奧——符賓攻守獎”,以刺激羅馬裏奧為榮譽而戰;在國家隊與佩那羅隊的比賽中特別設計的桑普電器卡通人在賽場上格外引人注目,他引隊人場並進行了場間表演……
一係列的活動引起了新聞界的極大關注。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足球報、中國商報等多家新聞單位進行了及時報道,使桑普電器樹立了民族企業支持民族體育事業的良好形象,獲得了廣大消費者的信賴與好評。
可見,企業讚助公益事業,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對於企業的長遠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當然,企業讚助公益事業也要量力而行,不要打腫臉充胖子。
前一段時間,國內一家企業花數億元在媒體上大做廣告,卻不用於新產品開發,結果所生產的產品市場飽和,賣不動,大批積壓,企業不得不宣布破產。這雖然不是一個讚助公益事業的事例,但同樣可以說明,企業出資讚助要適度,不可變好事為壞事。
如今,全球氣候變暖,人類生存環境日益惡化,許多珍稀動物麵臨瀕危滅絕的險境。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讚助環保事業,尤其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同時,加強環境保護,有效防治汙染,也是作為社會一分子的企業義不容辭的義務。
美國杜邦公司的實驗室對員工接觸的化學藥品經常加以調查,並一直為員工和退休人員提供免費的健康檢查。謝夫隆石油公司經常給各種非贏利性的環保組織提供捐助,公司員工還自願頻繁參與環境活動——包括在約塞米提國立公園植樹和對密西西比河、佛羅裏達海濱等的清掃,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眾所周知,國外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格外重視環境保護,各種環境組織對各個社會組織的生產經營進行監督,那些破壞環境與生態的企業將遭到社會的譴責和公眾的聲討。
但是,在國內,有一些人為了獲取高額利潤,不顧公眾利益,不顧社會的發展。他們無視法規、無視道德,不擇手段,不惜損害整個社會的利益來換取自己的利益。這些企業是不可能長久發展的。
有一段時間,紙價暴漲,造紙業有利可圖。於是,許多投機者紛紛建立了小型的造紙廠,以此牟利。事實上,造紙業是汙染很大的產業之一,國家對造紙業的檢查與監督很嚴格。隻有那些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能嚴格控製汙染的上規模的企業才可能存在。然而,這些小型造紙廠不顧國家規定,照例讓機器不停地轉動,汙水也不斷地排出。這些有毒的汙水被排人河中,嚴重影響了生態平衡和人們的生活。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這些企業根本不考慮環保和社會責任。
當然,其後果也隻有一個:關門停產。國家對這些小型造紙廠進行了一次“大掃蕩”,勒令他們迅速關閉,並為其造成的不良後果負責。
這就是不顧社會公益事業而最終自斃的實例。而企業讚助公益事業,則是在為自己的發展進行“儲蓄”,儲蓄人才,儲蓄支持,儲蓄良好的形象,儲蓄口碑,儲蓄未來……
摩托羅拉所尊崇的企業文化就是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中國有句古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摩托羅拉作為一個高科技公司,深深懂得基礎教育對於培育人才,提高民族素質的重要性,因而,摩托羅拉的宏願就是要以教育為本,以教育興國。
摩托羅拉公司響應“希望工程”的號召,是中國希望工程的最大捐款者之一,對於這項支持中國農村建立希望小學及幫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的計劃,在幾年以前就已捐贈了近700萬元人民幣,摩托羅拉還積極支持中國的高等教育,公司為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和複旦大學在內的中國大學提供了2000個名額的獎學金,總金額達170多萬元,鼓勵學習優秀的大學生,並為清華大學和北京郵電大學訂閱了10餘種價值40餘萬元的優秀外文期刊。
摩托羅拉在中國的大學還建立了3個微處理器、微控製器實驗室及5個通信實驗室,並將在今後幾年內把計劃擴展到20所大學,公司還為中國約30所大學提供了電子工具箱及技術手冊。
此外,摩托羅拉熱衷為中國的環保事業做貢獻。與天津環保局共同舉辦環境保護研討會,邀集中國的政策製定者,管理者以及全國的學者和實際工作者針對中國環保進行研討。
摩托羅拉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在公眾心中留下了良好印象。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個器官,應當履行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為社會的公益事業作出貢獻。當企業把閑置的部分資金用於公益事業時,失去的隻是部分暫時的經濟利益,而獲得的將是更多的社會效益。而這些社會效益反過來又會為企業帶來更可觀的經濟效益。也就是說,企業的這些資金並不是無端地丟掉了,而是進行了高回報、高收益的投資,這也正是企業所希望看到的。
作為企業的經營者,應該有這種遠見,有選擇地為社會公益事業作貢獻,積極塑造良好企業形象,進而獲得更大效益。願意承擔社會責任,願意為社會公益事業做貢獻的企業領導,也一定是對企業有責任感的經營者,有這樣的領導,企業才會有長遠發展。案例
1.良好的人際關係
許許多多的富翁能做出今天的成就,“人和”是一個關鍵,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曾深有感觸的說:企業是靠大家做起來的。
在未來社會,資源及資訊是財富的“硬件”,你如何掌握、把握、運用、配合。突破及跟進它是財富的“軟件”,所以你如何運用周邊的資源及資訊是致富的必備條件。
2000年前有人分析美國100位白手起家的百萬富豪,他們的年齡從21歲至70歲以上,教育程度從小學到博士都有。他們之中有70%的人來自人口少於1500人的小鎮,然而,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並且能夠善於掌握,利用這些致富的資源,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如此。
交際是我們信息的重要途徑。信息時代具有如下兩個特點:首先是知識總量急劇增長,大約每過15年,人類知識總量便要翻一番。二是知識更新的速度在日益加快。人類知識在19世紀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紀中葉每10年增加一倍倒70年代每5年增加一倍。目前大約每兩三年增加一倍。現代化知識信息的急劇增長和更新速度的加快,決定了人們必須通過交際獲得信息,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當有人在拜見鬆下幸之助先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請你用一句話來概括你經營的決竅。”他回答說:“首先要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鬆下幸之助在最初創建“鬆下電器製作”時,盡管生意不大,然而每到年底他都要把所有的人召集起來,把一年來的財務情況和盤托出,講明盈利多少,征詢下一年的經營意見。年複一年,形成了習慣。他總是在充分傾聽各方麵人員的意見基礎上,確立下一步的經營目標。做好思想準備,始終如一,百折不撓,向著目標邁進。由於及時傾聽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使鬆下幸之助每前進一步,每上升一個台階,他都已經想到下一個目標,下一個台階。鬆下公司的骨幹、員工無不表示:“無論多重要的問題,經理鬆下先生都當機立斷,不管到何時,他那超人的判斷力令人佩服。”
鬆下幸之助之所以成功,正是由於他在作出決策之前已經多方麵地聽取部下在內的所有能為“鬆下”經營獻計獻策的人的意見。可見,通過人際交往獲得如實準確的財富“硬件”是致富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從事一項事業的人絕不可忽視人際關係的重要,我們要隨時隨地傾聽他人的意見。
如今各行業、公司。企業等都有自己的公共關係部門是理所當然的。
李嘉誠說:“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單靠自己的力量是辦不到的,而是得力於我廣泛的人際關係。我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例如文化界、教育界、學術界、商業界……真是應有盡有。”
由此可知,成功的人很少單靠個人的能力,通常都得力於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這種人際關係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資產和財富。雖然也有人認為:“朋友並不見得多就是好,如果認識一些沒用的人,即使再多也是徒勞。所以,隻要選擇一些有用的人做朋友即可。”
我們不讚同這種看法。
不管哪種人,都有優缺點,而且人生的際遇也不盡相同,說不定平時你認為最沒有、最瞧不起人,有一天便會成為你的致富指導!所以,不管是哪一種人,都要交往。交往之初,先不要存有利用人家的念頭,相信無形中,你會交到很多好朋友。
因為每個人的立場、環境、想法、經驗都不同,所以,應該多和別人接觸,拓寬自己的視野,從中學習,一定會找到賺錢的指導者!
2.善於打團體戰術的郭廣昌
複星集團老總郭廣昌創建的複星集團是一個非常注重團體魅力的集團,許多複星員工對集團充滿誠摯的愛。
“1993年10月18日,我終於來到了上海,正式到公司報到。那時公司的事業雖說已有一定的規模,但條件還是很艱苦的。我先是在公司的辦公室睡了一段時間,後又擠到複旦的學生宿舍裏一段時間,正所謂居無定所,收入也比在珠海、深圳時要低,但公司裏始終充滿的那種共謀大業、勃勃向上的氣氛,使我興奮不已……”這是範偉發表於《複星人》小報上的一篇文章裏寫的體會。幾年過去了,今日複星已非昨日複星可同日而語,但當初令範偉興奮不已的那種共謀大業、勃勃向上的氣氛仍然很濃、很濃。
郭廣昌領導的複星是一個團隊,是一個青年知識分子的群體,這個群體以事業為載體來實現創造財富、回報社會的理想,來獲得個人價值的實現——這是複星創業者的共識。本著這一共識,郭廣昌數年來未分一分錢紅利,而是和公司員工一樣每月領一份工資。就連人們十分看重的住房,郭廣昌也並不講究,還住著和普通工薪階層大致一樣的兩室一廳。生活上低要求,工作上卻不斷自我加壓,郭廣昌甚至提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兢兢業業”16字和員工相互共勉。
在這樣一個集體裏,郭廣昌和員工們不但在事業上共謀發展,作為每一個個體的自我,也在相互促進中得到了發展。
範偉進人複星後,分工負責房地產業務。從生物到房地產,轉換可謂很大。但幾年下來,他從一個門外漢成了上海房地產界的一名佼佼者。複星房地產事業部的售樓麵積在上海數以千計的房地產公司中名列第一。
汪群斌以前管理能力相對欠缺,通過幾年的鍛煉,已實現了向一個科技帥才的轉變,除了有科技經營實力,他還指導著手下數十個博士、碩士的科研。
譚劍在複星考了會計上崗證,並在一次次主動抑或被動的工作機會和選擇中豐富了個性,提高了行政管理能力,成為集團稱職的行政總管。
當國內傳出一著名企業兄弟分家的新聞時,人們也向郭廣昌提出這樣的疑問:“複星會不會分家?”
“複墾要建立的是一個企業家庭,而不是家庭企業。我們這個群體對這一點有著一致的認同。做成今天這樣大的事業,是複星集團的成功,一個人做不到這一步。誰離開了這個集體,很難有多大作為,更談不上實現產業報國的抱負,我不擔心會分家,隻擔心個人的發展跟不上複星的發展,所以我們都相互推著走。”郭廣昌這樣說。
相互推著走,郭廣昌帶領複星這個團隊走過今天,走向明天。
複星的企業理念來自於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理想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高科技的現代企業,何以要提出這樣一個聽上去“傳統味”十足的企業理念?
郭廣昌這樣解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追求和途徑,對今天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仍有很大影響,甚至可以說是“根”。但時代變了,今天社會的經濟細胞已不再是家,而是企業,天下既平且盛,治國、平天下便不可能再是知識分子實現價值的選擇。倒是立業、助天下,即產業報國,是一條走得通的人生正道。複星是一個知識分子密集的企業,除了五個創業股東外,員工中85%都受過大學本科以上教育,以修身、齊家、立業、助天下作為企業理念,不僅表達了我們的抱負,同時也是全體員工的精神需求。
郭廣昌聲稱自己是“複星學派”,這個詞彙是他的一個夢。他的心裏有這樣一個願望,那就是通過自己企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科研組織模式,培養出一批國家院土,並形成一個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生命科學學派。
郭廣昌其實是一個很務實的人,隻有通過他那充滿魅力的團隊,把所有有理想和才幹的年青人聚集起來,複星才能迅速發展,創造今日的成功。
3.正泰“人和”的成功秘訣
正泰老總南存輝對於人才在企業成長中的作用有非常深刻的認識,他認為企業能否做大的關鍵就在於人才。
1996年6月,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來到“正泰”,集團視察。吳副總理走進了“正泰”他早有所聞:這是一個沒用國家投資而為社會創造財富的民營企業集團。當吳副總理參觀了現代化的辦公大樓,看到整潔、昂貴的產品檢測儀器和高科技領域裏的新產品,了解該企業集團的現代化科學管理製度後,說:“南氏兄弟不簡單,作為私營企業家他們手中的錢幾輩子都花不完,可他們想的是如何為國家做貢獻。對這樣的企業家要積極引導,大力宣傳。”吳副總理對南存輝兄弟說:“你們從家庭工業躍進到股份合同製,這是一個改革的過程,實踐的過程,有很多的經驗可以總結……”
不錯,南存輝有很多經驗值得總結。南存輝成功的奧妙在哪裏?南存光輝說:“正泰”成功隻有六個字:天時、地利、人和。沒有改革開放的好年代,就不可能有“正泰”,沒有柳市的低壓電器市場也不會有“正泰”,沒有“正泰”全體員工的精誠團結和努力拚搏,也不能有今天的“正泰”,其中最關鍵的一點便是“人和”,人的因素是決定性。然而,機遇似乎是均等的,在柳市擁有2000多家低壓電器的企業,為何“正泰”能成大氣候,摘了桂冠?謎底在哪裏?
南存輝的創業發展證明,隻有產權明晰,機製靈活地重用人才,有效地聚集和配置各種生產要素,才能產生新的增長點,才能有力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1997年,全國有4家鄉鎮企業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的中英文版,“正泰”就是其中之一。在全國城市經濟研究會上惟一受表彰的民營企業是南存輝的“正泰”。南存輝的“正泰”公司集團成百、成千地翻番,2000年工業總產值18億元,出口創彙2000萬美元,是全國三資企業自營出口先進單位。產品係列、品種規格、產值產量均居全國同行業前茅。並先後多次被評為全國。全省、全市最佳效益企業和特級明星企業。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南存輝依靠股份製迅速壯大起來。南存輝說,股份製是一個載體,它能吸收容納更多的資金和資產,能容納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讓更多的人同舟共濟,更重要的是它把許多人才也聚集到一起。然而船大雖然意識著抗風浪的能力強,但並不等於跑得快,一個載體還要有兩個輪子,一個是經濟,一個是企業理念。但歸根結底是人,企業需要擁有什麼樣的人,企業就必須造就什麼樣的人。聚集到企業的人必須對自己重新認識,重新定位,才能真正成為企業所需的人才,這樣的人才才能創造出真正的效益。
4.人心穩,企業富
金花老總吳一堅強調,企業要發展,內部的團結,思想的統一,人心的穩定極為重要,這樣才能同心協力,克服困難,渡過危機。這裏的統一意誌,不是封建家長式的專製,而是高層次和內容上的意念統一。
在吳一堅規劃事業藍圖並不斷付諸實踐時,在吳一堅奔波於科教等公益事業時,各種名譽紛紛而來:
1994年,被評為“全國優秀青年企業家”;1995年榮獲陝西省“新長征突擊手標兵”、1996年又被評為“全國十大傑出青年”之一,等等。
在榮譽麵前,他依然是那樣沉穩、謙和,因為,在他內心中,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強烈的目標隻有一個——不斷追求、不斷超越,他的成功源於全體職工的努力,他的一切是全體員工的奮鬥。
現在,金花企業集團的全體員正努力以陝西金花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為核心,融科、工、貿、金融、製藥、旅遊、房地產、影視、百貨、飲品、農業開發為一體的多元化綜合性跨國企業集團。創業以來,由於吳一堅善用人,用好人,企業人心穩定,集團利潤才能連年翻番增長。僅在1997年總資產達68億元人民幣,產值達40億元,創造利潤1石億元,分別比1996年增長170%、140%、200%,為加快陝西和中西部地區經濟、文化和多項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金花企業集團獲“中誠信評估A級”。金花企業集團憑借在企業文化、產品形象、職工與環境形象、企業信譽、公關形象以及經營管理等方麵的卓越表現,獲“中國企業形象AAA級。”
1997年6月12日金花集團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標誌企業的發展躍讓一個嶄新的台階,使集團通過在資本市場中的融資,加快了高科技成果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步伐。
吳一堅所取得的這一切都與他的用人理念是一致的。正是這種內在的凝聚力,讓所有的金花員工能夠人心穩定,安於工作,才創造出今日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