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風俗篇(3 / 3)

複活節的傳統食品是肉食,主要有羊肉和火腿。它們都具有一定的涵義。

複活節有不少傳統的慶祝活動,彩蛋就是複活節最典型的象征。古時人們常把雞蛋視為多子多孫和複活的象征,因為它孕育著新的生命。後來基督教徒又賦予雞蛋以新的涵義,認為它是耶穌墓的象征,未來的生命就是從其中掙脫而出世。複活節時人們常把蛋染成紅色,代表耶穌受難時流的鮮血,同時也象征複活後的快樂。兔子也是複活節的象征,因為兔子繁殖力很強,所以人們也把它視為新生命的表現者。

(三)愚人節

愚人節也稱萬愚節,節期在每年的4月1日,是西方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

據說愚人節起源於法國。1564年,法國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裏曆(即目前通用的陽曆),以1月1日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反對這種改革,依然按照舊曆固執地在4月1日這一天送禮品,慶祝新年。主張改革的人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聰明滑稽的人在4月1日就給他們送假禮品,邀請他們參加假招待會,並把上當受騙的保守分子稱為“4月傻瓜”或“上鉤的魚”。從此,人們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這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18世紀初,愚人節習俗傳到英國,接著又被英國的早期移民帶到了美國。

愚人節時,人們常常組織家庭聚會,用水仙花和雛菊把房間布置得像過聖誕節或新年一樣。待客人來時,則祝賀他們“聖誕快樂”或“新年快樂”,令人感到別致有趣。

4月1日的魚宴,也是別開生麵的。參加魚宴的請帖,通常是用紙板做成的彩色小魚。魚宴上所有的菜都是用魚做成的。

在愚人節的聚會上,還有一種做假菜的風俗。表麵上看是一盤“烤土豆”,其實下麵是甜麵包屑和鮮蘑。

愚人節最典型的活動還是大家互相開玩笑,用假話捉弄對方。有的人把細線拴著的錢包丟在大街上,自己在暗處拉著線的另一端。一旦有人撿起錢包,他們就出其不意地猛然把錢包拽走。還有人把磚頭放在破帽子下麵擱在馬路當中,然後等著看誰來了會踢它。

(四)母親節

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即為母親節。此節日在美國最為隆重,現在已流行於世界各國。

據說母親節起源於古希臘,是為了紀念傳說中的眾神之母塞比亞而設立的。美國的母親節是由費城的安娜·M·賈維斯倡議提出的。1907年5月,她的母親去世,悲痛欲絕的她由此萌發出了創立母親節的願望。她曾親自在教堂中安排儀式,組織活動,同時要求前來參加者胸前要佩帶白色的石竹花。這一活動,曾引起不少人的關注和興趣。翌年,便有更多的教堂紛紛組織同樣的活動。1911年,慶祝母親節的活動已經開展得非常廣泛,不僅席卷美國的每一個州,而且連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的一些國家也都開始慶祝這個節日。美國人還把宣傳母親節的傳單用10種不同文字印發到各國去,以便擴大影響。此後幾年中,慶祝母親節運動的熱潮有增無減。1912年,美國專門成立了母親節國際協會。1913年5月10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把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

在胸前佩帶的石竹花的顏色是有講究的。那些母親已經去世的人仍然佩帶白色石竹花,而母親健在的人則佩帶紅色石竹花。

這一天,人們總要想方設法使母親愉快地度過節日,感謝和補償她們一年的辛勤勞動。最普通的方式是向母親贈送母親節卡片和禮物,但最珍貴、最優厚的禮物還是把她們從日常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輕輕鬆鬆地休息一整天。這一天,許多家庭都由丈夫和孩子們把全部家務活包下來,母親不必做飯,不必洗盤刷碗,也不必洗衣服。不少家庭還有伺候母親在床上吃早飯的慣例。

(五)父親節

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

1909年就開始有人建議確定父親節。據說第一個提出這個建議的是華盛頓的約翰·布魯斯·多德夫人。多德夫人的母親早亡,其父獨自一人承擔起撫養教育孩子的重任,把他們全部培養成人。1909年,多德夫人感念父親養育之恩,準備為他舉行慶祝活動,同時,想到所有的父親對家庭和社會的貢獻,於是給當地一家教士協會寫信,建議把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父親節。該協會將建議提交會員討論,獲得了通過。1910年6月,人們便在此慶祝了第一個父親節。當時,凡是父親已故的人都佩帶一朵白玫瑰,父親在世的人則佩帶紅玫瑰。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1934年6月,美國國會規定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

(六)感恩節

感恩節的節期在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感恩節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闔家歡聚的節日。

感恩節的由來,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曆史的發端。1620年9月,著名的“五月花”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離港起航。在漫無邊際的大洋中,漂泊了整整66天,經曆了狂風巨浪的種種折磨,才在馬薩諸塞州科德角頂的普洛文斯敦港靠岸。接著,“五月花”號按計劃繼續南行,本打算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靠岸,但因航行誤差,卻意外地發現了另一個優良的漁港——普利茅斯港,從而使這裏成為英國移民在美洲的第二塊永久居留地。但到了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移民們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在寒冷無比的冬季,他們自己搭蓋的簡陋房屋難以抵禦風雪,糧食也不足,再加上繁重的勞動和傳染病的侵襲,待到冬天結束,活下來的移民隻有50來人了。在開春時節,普利茅斯村的移民結識了一位名叫斯·昆圖的印第安人。斯·昆圖對移民們十分友好。不久,他把自己部落的酋長馬薩索德介紹給移民。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熱情地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馬薩索德不僅給移民帶來禮物,還特地派本部落的人教會移民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蠶豆。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終於獲得了豐收。移民們在歡慶豐收的日子裏,按照宗教傳統習俗,規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並決定為感謝印第安朋友的真誠幫助,邀請他們一同來歡慶節日。印第安人欣然接受了邀請,並且提前送來了5隻鹿,表示他們的友好情誼。這就是感恩節的由來。

起初,感恩節日期並不固定,而是由各州州長或州議會臨時確定。直到美國獨立後,感恩節才成為全國性的節日。

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常。城鄉市鎮到處舉行化裝遊行、戲劇表演和體育比賽等,學校和商店也都按規定放假休息。

感恩節的傳統食品有火雞、紅莓苔子果醬、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餅、麵包及各種蔬菜和水果等。

(七)聖誕節

聖誕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誕生的節日,也是歐美國家最重要的節日。基督教是天主教(即公教)、耶穌教(即新教)和正教的總稱。他們相信耶穌就是基督(即救世主),因此稱基督教。

耶穌的信徒們為紀念耶穌,每年都舉行耶穌誕生活動,但是,耶穌的生日曆史上並無記載。公元354年,基督教派中的多數派把羅馬帝國密司拉教在12月25日紀念太陽神誕辰的節日宣布為耶穌的生日,從此聖誕節就定為每年的12月25日。這一宗教節日,現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國家的群眾性節日。

一進入12月初,人們便為歡慶這一年一度的節日而開始忙著采購聖誕食品,並把街道、商店等公共場所布置一新。聖誕節前夕,教徒們按照聖經中所說耶穌降生當夜有天使向人間傳報“佳音”的說法,組織歌詠隊到各教徒家中去唱聖誕歌曲,傳報佳音。24日晚上為聖誕夜,基督教會要隆重舉行“子時彌撒”,天將破曉時舉行“爽彌撒”,25日上午舉行“天明彌撒”。此外,在聖誕節節期還要舉行大型音樂會,演唱聖誕詩,演出聖誕劇,表演耶穌誕生的故事等。

基督徒們把聖誕節看做是家庭團聚、贈送禮品的節日,也是兒童的節日。一般有小孩子的家庭往往都在室內豎起一棵聖誕樹。一家人圍坐在美麗的聖誕樹周圍,互贈聖誕禮品,共進聖誕晚餐。餐桌上往往多設一個座位,多放一份餐具,據說這是為“主的使者”預備的。全家人唱著宗教色彩的聖誕歌曲,跳起歡快的舞蹈,盡情地歡樂。午夜,天真的孩子把鞋襪口朝上吊在壁爐旁,期待聖誕老人送來禮品。

每逢聖誕節,人們便在聖誕樹——小杉樹或小鬆樹上掛滿禮物、彩花和彩燈(傳統習慣是掛蠟燭,後來為了避免失火,就用彩燈取而代之),樹頂還裝上一顆大星。這些裝飾品都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樹上的蠟燭象征耶穌是世界的光明,樹頂上的大星則代表耶穌降生後將三位東方賢士引到伯利恒的那顆星。

在聖誕節裏,除了聖誕樹是必備之物外,人們還忘不了和藹可親的聖誕老人。在公共場所、賀年片上到處都有聖誕老人的形象。有時在家裏也由一人扮成聖誕老人,為大家分發禮物。在人們的想象中,聖誕老人留著一臉銀白色的胡須,身穿一件鑲有白毛皮邊的紅外套。他那一副總是樂嗬嗬的樣子,真不知為聖誕節增添了多少歡樂的氣氛。相傳聖誕老人是當年小亞細亞米拉城的主教聖尼古拉斯的化身。他為人仁慈,樂善好施,生前做過許多好事。他死後,人們十分懷念他,把他稱為愛護兒童之神。

聖誕節用冬青和槲寄生點綴環境,是西方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過節時,美國人常常用冬青樹枝編成花環掛在大門上,或是將幾枝冬青擺放在餐桌上。按照傳統習俗,美國許多家庭還要在室內門框或天花板上懸掛一束槲寄生。

為聖誕節添姿增色的還有聖誕蛋糕。人們常常把聖誕蛋糕做得新奇漂亮。上麵用奶油或果醬澆“聖誕快樂”字樣,四周插上特製的聖誕蠟燭。點燃之後,由主人吹熄,然後大家分吃蛋糕。人們有時還在蛋糕裏放進三粒豆子,以此代表聖經故事中的三個東方賢士,誰吃著豆子誰就當上了“三王”,令人感到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