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風俗篇(2 / 3)

(5)迎親 結婚當天,新郎或男方派人前往女方家中迎娶新娘的儀禮。一般來說有三種方式:一是新郎親自去女方家中迎娶新娘,這叫“親迎”或“大娶”;二是新郎不去,在家恭候,而由男方委派其兄弟叔侄或至親好友去女方家中迎娶新娘,這叫“等親”或“小娶”;第三種是男方不派人去女方家,而由女方把新娘送來,稱為“送親”。這三種方式在河南、山東等地都比較普遍,但各地具體風俗禮儀有些差異。

(6)拜堂、入洞房 也叫拜天地,婚禮中最隆重的儀式。舊時,舉行此儀式後,新娘新郎即成為正式夫妻。因各地風俗差別較大,這裏不再具體贅述舉行儀式中的儀禮差異。

(7)回門 婚禮的最後一項是“回門”,即新婚夫婦同去女家省親。新娘從娘家嫁到婆家稱為“過門”或“進門”,從婆家再回娘家,便叫“回門”。回門的時間各地並不統一,但大多在婚後不久的幾天內,因地而異。回門時,除新婚夫婦外,還有兄弟等近親陪同前往,河南等地在回門時,還有鬧新女婿的習俗:新郎要受到品頭論足,甚至取笑嬉鬧。這一婚俗,從新娘來說,是表示出嫁後不忘父母養育之恩;對新郎來說,除感謝嶽父母恩德外,還有拜會結識女方親友的交際意思。回門日,新娘的娘家要設宴款待新郎以及陪客。

(二)喪俗

年老或病危後,要準備好“老”(即死)的一切衣物,也叫“壽衣”。

人死後,要趕緊“報喪”,即將死訊通知親戚朋友。親屬外出者要“奔喪”,即接到訃聞後要抓緊時間趕回家中。舊俗接訃聞的子女要“哭悼”,即臨到家時要“望鄉而哭”。出嫁的女子要一路哭到家。

家中長子要為死者的屍體沐浴,即洗身。還要對死者進行修麵整容,也叫“淨麵”。要為死者穿上壽衣,這叫做“小殮”。然後把死者屍體放入棺中,蓋上被子,這叫做“大殮”或“入棺”。

去世之後到殯葬之前,家人要為死者“守靈”。一般把家中客廳改造成“靈堂”。靈堂正中設一供桌,上擺逝者遺像,並有供品、蠟燭(要長明不熄)等,下燃長明燈(油碗中燈芯要長明不熄)。逝者後代、近親晚輩等,披麻戴孝,跪立供桌兩旁,並向前來吊唁者磕頭致謝。靈堂設立一般為三日、五日或七日。發喪時撤“靈”。

守靈期間主要辦理的事情為:撰寫悼詞、聯係殯儀館、確定追悼會時間、確定出殯車輛、製作陰錢、查看墓地等。

舊式出殯,用品和程式都極複雜,一般都“請響器”,發喪途中還有多次“路祭”(即出殯途中停棺哭祭)。

死後第七日家人做第一次祭奠,俗稱“一七”或“做七”。之後逢“七”便要做祭奠活動,直至“七七”(四十九天)為止。至百日時,家人也要去墳前祭奠。以後便是“周年祭”,分別有一周年祭、二周年祭、三周年祭、十周年祭等。其中尤以三周年祭最為隆重,屆時要遍告親友,邀其來參加祭儀。

(三)壽俗

中國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給老人做壽(過生日)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習俗。古人把人壽分為上、中、下三級。年滿60歲的是下壽,年滿80歲的是中壽,年滿100歲的是上壽。通常,60歲以前稱“生日”,60歲以後稱做“做壽”。過60歲才舉辦較為隆重的祝壽儀式。年齡越大,儀式越隆重。祝壽的禮儀主要有設壽宴、吃壽桃、吃長壽麵等。晚輩要為老人敬獻壽桃、親朋則備壽幛、壽聯及壽禮前去祝賀。過壽老人被稱為“壽星”“壽翁”等。賀壽時,壽翁要坐於堂中正位,接受親友、晚輩的祝賀、叩拜,並有司儀唱禮。人們按順序入堂行拜。輩分不同,拜禮也有區別。一般平輩隻是一揖,子女同輩及其他卑幼者均要行四拜。有些家庭還要請來鼓樂吹打,或請戲班唱戲、放電影等,既是娛樂親朋,也以示慶賀。近年,這一習俗的禮儀已經大大簡化,壽桃也已日漸被生日蛋糕取代,給老人祝壽已成為親人借機團聚的喜慶日子。

(四)生子俗

有關生子的傳統風俗內容非常豐富,主要包括得喜、添喜、坐月子、報喜、洗三、送喜麵、送祝米、滿月、百日、周歲等一係列儀式活動。各地風俗不盡相同,但這些活動中都寄托著父親、母親等長輩親友的祝福和希望。

(1)得喜 人們傳統上稱育齡婦女懷孕為得喜,或叫有喜。懷孕的婦女在飲食和其他生活方麵有著一定的風俗和禁忌。

(2)添喜 嬰兒出生,俗稱“添喜”。舊時重男輕女,生了男孩叫“大喜”,生了女孩叫“小喜”。臨近產期,有些地方還有“催生”習俗的遺風。

(3)報喜 嬰兒誕生之後,要在大門上掛一塊紅布,上麵附有紅棗、栗子、花生等物,依所生嬰兒性別不同有所區別。這一風俗叫“挑紅”或“掛紅子”,一是添喜的標誌,在一定範圍內起到報喜的作用;二是所懸掛物品有辟邪和象征意義。另外,報喜的重要內容還包括向產婦的娘家報喜:有的地方是女婿親自去報喜,有的是委派兄弟去報喜。各地報喜的時間有當天、次日、第三天不等。

(4)洗三 嬰兒誕生的第三天,人們用槐枝、艾草煮水,請有經驗的接生婆為嬰兒洗身。洗身時要一邊洗一邊唱祝詞。

(5)送喜麵和送祝米 在嬰兒出生第三天,河南、山東等地都有向本家族和街坊鄰居送喜麵的風俗。在收到喜麵或其他物品後,一般在嬰兒出生後的一周左右,親友和鄉鄰要回送些雞蛋、掛麵、小米、糕點、紅糖、嬰兒的鞋帽衣服等禮品,稱為“送粥米”或“送祝米”。

(6)坐月子 孕婦分娩以後,三天之內不下床,一個月之內不出屋門或院門,這叫“坐月子”。

(7)滿月 指嬰兒出生後滿一個月。要為嬰兒辦滿月酒,即“做滿月”或“過滿月”。嬰兒滿月當天,都要由母親帶著回姥姥家住幾天,這叫“挪窩”。

(8)百日 嬰兒出生一百天整。從前,嬰兒出生一百天內死亡率很高,如果能平安度過百日,便有了長大成人的希望。人們把百日視為一個路標,意味著對先前的一段擔憂告一段落,也對嬰兒的未來充滿信心,所以,嬰兒出生百天,家人要慶賀。

(9)周歲 嬰兒出生滿一年。周歲這天,除請客祝賀外,還要“抓周”。以前是以此預測小孩的性情、誌趣和前程,如今則用以笑樂,成了一種渲染喜慶氣氛的形式。

(五)喬遷俗

這裏的喬遷專指“搬家”。從舊屋搬到新屋是人生大喜。有喬遷之喜的人家,中國傳統上看重挑日子,即挑個黃道吉日為搬家日。如果日子挑好了,搬家事宜沒能準備好或因天因事不能搬家,可在黃道吉日那天往新家送去一個四條腿的凳子或桌子,以此算作已經搬家了。以後什麼時間再正式搬家都隨意了。

搬家之前的新房講究用鞭炮拖繞屋裏牆根炸一圈,以此求得驅邪和平安。

搬家時一般鳴炮慶賀。

家宴待客,俗稱“燎鍋底”。主人對前來賀喜的親友用新灶、新鍋烹製菜肴待客,以誌喜慶。為這種活動而來的親朋好友要攜帶禮品,以祝賀喬遷之喜。

中國民間大忌

(1)孕婦禁忌

孕婦被稱為“雙身人”,一般不能參加婚禮和喪禮。

孕婦忌看到死屍,忌探望產婦,忌夜晚出門,忌入廟。

孕婦忌吃兔子肉,以免胎兒破相,長成豁嘴;忌吃薑,以免胎兒生出六指;忌吃雞肉或狗肉,據說這兩種肉能夠化胎;忌吃葡萄,以免生下葡萄胎;忌吃螃蟹,以免有橫生逆產之險。

(2)產婦禁忌

1)坐月子期間,忌進入他人家門,若犯此忌,會“汙穢衝宅”,會“熱血撲門”,給這家帶來血光之災。

2)忌在娘家或別人家裏生孩子:若在娘家生孩子,“補”了娘家,自己會窮一輩子;若在別人家生孩子,會對該家族大不吉利。

3)刮宮、流產者也為產婦。忌諱相同。

(3)守喪禁忌 農曆臘月辦完喪事的喪主,在春節期間忌登門“拜年”。

(4)吊喪禁忌 前往吊喪或參加葬禮時,穿戴忌鮮豔。

(5)掃墓禁忌

清明燒前:俗傳清明節為鬼開門的節日,誰家上墳燒紙晚了,誰家的鬼開門就晚,即獲自由就晚,就會對活著的人不祥。“清明燒前”之俗,要求清明節的掃墓,可在清明節當日上午十二時之前進行,也可在清明節前幾日進行。

十月一燒後:俗傳十月初一為鬼關門的日子,誰家上墳燒紙若早了,誰家的鬼關門就早,即比別的鬼早失去自由,這同樣會對活著的人不祥。“十月一燒後”之俗,要求十月初一的掃墓,可在十月初一當日上午十二時之前進行,也可在十月初一的後幾日進行。

墓地返家:每次從墓地返家時,忌直接走回自己家中。從墓地返家時,要在大街上串串門之後再回家。進家門之前,還要從頭到腳拍打一遍,再用清水洗手洗臉。這一忌諱的內在含義是墓地為死人和鬼魂之所,掃墓的人在回家時,要丟掉跟隨的鬼魂和去掉髒垢。

(6)探病禁忌 探望病人時,探視時間忌在下午或晚上。禮品忌單數。

(7)藥鍋禁忌 若借用了別人家的藥鍋煎藥,忌空藥鍋送回。送還時,要在藥鍋裏放些糧食或灑上鹽,歐美傳統節日

(一)情人節

情人節是歐美國家的重要節日。節期在每年的2月14日。據說,在古羅馬時代即有情人們的節日——“牧神節”,後來,基督教教會希望把這個節日接過來,同基督教信仰結合起來,便以一個殉道者“瓦倫丁”的名字為這個節日重新命名,把日期由原來的2月15日改為2月14日。相傳瓦倫丁是公元3世紀的一個主教,他不同意為安定軍心而發布的禁婚令,秘密為年輕人主持婚禮,因而遭到拘禁,死於獄中。

情人節富有浪漫色彩,充滿了青春的友誼和歡樂。這一天,年輕的戀人互贈紀念品或賀卡。禮品常常是裝飾成心形的糖盒、飾物或香水,也有的是係著紅絲帶的鬱金香或紅玫瑰花束。有的老年夫婦也在這一天互贈鮮花,以表達他們長久的愛情。在歐美,有的親朋之間,不論年齡大小,也利用這一天互贈小禮品,以增進友誼。

(二)複活節

複活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複活”的節日。節期為每年春分3月20日或21日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

基督教初時僅僅是古老的猶太教的一個派別。相傳耶穌基督率領12個門徒在猶太各地傳教,後為猶太當權者所仇視,被扭送到羅馬駐猶太巡撫。彼拉多衙門以“稱王惑眾”罪名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信奉基督教的人們,相信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後第三日複活升天。由於耶穌蒙難的日子是春天,到公元325年,尼西亞教士會議規定每年過春分3月20日或21日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為慶祝耶穌複活的節日。因為各教派使用的曆法不同,複活節的具體日期也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