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第五節.時來運轉(全書完本)(1 / 1)

第五節`時來運轉

`

小鎮經過上級有關部門的驗收,被授予“魅力小城鎮”和“文化明星鎮”的稱號。整個小鎮沸騰了,跨街大紅標語每十米就有一條,從高樓頂層垂下的大紅標語覆蓋了小鎮的幾個重要建築。小鎮的人們披紅掛綠,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熱熱鬧鬧地慶祝了一番。隆重程度絕對空前。

慶典過後,漸漸的,小鎮人欣喜地發現,平時街上遊蕩著的那些衣衫襤縷,蓬頭垢麵的流浪者不見了。沒有了流浪者,小鎮便清爽極了。小鎮人似乎都覺得自己成了文化素養高,很有品位的人了。

漸漸的,沿河兩岸的居民發現,大橋石拱裏幾天無人住了。於是人們奔走相告:“拱洞裏的‘夜半歌聲’不會再有人唱啦!人們可以安靜地睡覺啦!”其實,這裏的人一直是一邊睡覺,還一邊聽著歌舞廳那邊飄來的喊唱聲的。沒有這種飄浮不定,時續時斷的喊歌聲,沿河兩岸的人就不習慣,人們愛在這隱隱約約的喊歌中慢慢入睡。

車站糧油門市部卸車下大米、下麵粉找不到鮮於文華,經理知道是怎麼回事了。於是對著拉米的貨車司機生氣地說:“你們這些司機怎麼搞的?把人搞錯了,怎麼能這樣呢!”

“你以為是我做的缺德的事麼?我比你更了解他,我比你更同情他,他完全是靠自己的誠實的勞動生活下來的,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是我幫了他,讓他卸車,掙點生活費,我能那樣缺德麼!”司機憤憤地說。

就在人們漸漸忘卻鮮於文華和他的昆曲調子的時候,也就是在大約半年之後,小鎮人又開始談論他的下落。

有幾個外地遊客到小鎮來遊玩,在與小鎮的人閑談時,一個遊客說:“鄰縣的一個風景區,有一個和尚模樣,五六十歲的人,為遊客唱昆曲,那才叫‘帶火’,遊客點《西廂記》的某一曲或是點《牡丹亭》的某一曲,他隻字不誤地唱下來,有板有眼,韻味十足。遊客們是交口稱讚,陣陣叫好,尤其是旦角清唱,那不緊不慢的節拍,那委婉幽雅的音韻,更顯功底深厚,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唱一首曲子收五十塊錢,沒有人說貴,都樂意掏口袋。我看他一天至少能掙上千塊,一月能掙幾萬塊,神了。”

有人不相信,這位遊客拿出數碼相機打開圖像給他看。

“是他,是他,真的是他,果然是他!”這個小鎮人興奮得叫起來。

另一個遊客說:“他還請了經紀人了呢!演唱組織,生活起居,都有專人負責呢!”

前一遊客接著說:“那個縣的電視台記者還采訪了他,正在為他錄製專題節目,這個老先生不火都不行!怎麼這麼走運呢?

“好運來了,鬼使神差都會幫助他。”小鎮的人說。

於是,鮮於文華的名字在小鎮傳開了,不幾天,幾乎是家喻戶曉。此前,知道鮮於文華的人在小鎮恐怕隻有十幾人,而且隻知其姓氏,不知其名字。

有人作出大膽的猜測,會有一天,鮮於文華會回到小鎮辦專場昆曲演唱會。

接著有人說,這有可能,這裏畢竟是他的家鄉。

又有人說,小鎮被評定為“文化明星鎮”,這是實至名歸的,小鎮的文化底蘊就特別厚實。假如沒有幾百年積沙成堆,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的文化積澱,小鎮能出像鮮於文華這樣的戲曲人才麼?

還有消息靈通人士說,鎮裏有關方麵負責人曾經去鄰縣旅遊區想把鮮於文華接回來,但是鄰縣早就有人把鮮於文華保護起來了。他們說昆曲在本省戲曲舞台早已銷聲匿跡,鮮於文華的出現,為拯救本省這一門派的昆曲找到了一個活寶貝。不管是從經濟上看,還是從文化藝術上看,鮮於文華哪方麵的價值都無法評估。據說省裏來人也要把他這個寶貝挖走,鄰縣有關部門正在和省裏來人討價還價呢!

鮮於文華成了時下小鎮人欽佩並引以為傲的人了。就像鳳凰古城的人以有沈從文和黃永玉為傲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