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向梁山泊集團取點“人才經”(1 / 2)

向梁山泊集團取點“人才經”

創業學苑

作者:宋君

“梁山泊集團”從一個區域性公司成為天下共知的知名企業,是在王倫、晁蓋和宋江三位董事長手裏相繼完成的,最終在第三任董事長宋江手裏被某大型壟斷國企兼並。在這個過程中,人才生發、聚集、離散、凋零,令人感歎唏噓之餘,也留給我們許多關於用人的思考。

王倫時代:保守的用人策略

王倫較早地進入這個行業,當時市場競爭還不太激烈,先發優勢讓王老板很快占據了地利――水泊梁山,並逐漸建立起在局部市場的優勢地位。這個狀態基本上達到了王老板的想象極限,因其很清楚自己的駕馭能力。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但小富即安、忙裏偷閑倒是真的。也正是在這種思維和心態支配下,企業人才結構基本上維持著初創期的狀態,多年沒什麼變化。王倫和幾位親信維持著山東市場老大的位置,眼下的小日子過得還算滋潤。

但市場競爭的殘酷性就在於不進則退,市場容不得躺在原地的享樂者。問題很快就出現了:某大型集團的技術總監林衝因為和上司嚴重不和,轉而投奔梁山泊集團。有高級人才加盟,看似是好事,卻引發了梁山泊領導層之間小小的波瀾。王倫起初不肯接納林衝,他的算盤很簡單:“我沒十分本事,杜遷、宋萬武藝也隻平常。如今增添了這個人,他是京師禁軍教頭,必然好武藝。倘著被他識破我們手段,他須占強,我們如何迎敵?不若隻是一怪,推卻事故,發付他下山去便了,免致後患。”在杜遷、宋萬、朱貴的勸說之下,王倫也隻好暫且收起葉公好龍的本相,勉強接納,但心裏總是擔心著水大漫過橋。

樹欲靜而風不止,另一個更強有力的新生代力量晁蓋團隊強力要求加盟梁山泊。話說這個晁蓋早年帶了一幫弟兄自主創業,挑戰市場老大卻慘遭圍攻,導致落荒而逃,加盟梁山泊也是不得已的選擇。重組方案談了幾輪,在王倫心裏根本容不下晁蓋團隊,可晁蓋卻緊緊盯上了梁山泊的地利,於是就和林衝達成了協議,雙方聯手發難,最終王倫被迫交出了企業控製權。

有些老板隻會躺在功勞簿上,滿足於現狀,失去進取之心,可是高管團隊、員工卻不可能接受停滯不前的企業,市場也不會給這樣的企業留下生存的空間。因此,老板應以明晰的發展戰略吸引、集聚人才,否則就會像王倫一樣被他人取代。

晁蓋時代:奠定人才優勢

早年自主創業的晁蓋誌向遠大、野心勃勃、作風強悍,眼睛裏盯的都是大生意。也正是憑著這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膽識,身邊集聚起一群死黨。在這個團隊裏,晁蓋是領導核心,吳用是COO(首席運營官),阮氏兄弟在產品研發、營銷和生產上各抓一攤。正是依靠這個班底,晁蓋團隊賺得第一桶金,盡管之後輸得血本無歸,卻能夠在閃轉騰挪之間促成王倫團隊倒戈,一舉獲得梁山泊的控製權。

入主梁山泊之後,晁蓋很快贏得了梁山泊集團管理層和員工的信任,確立了絕對的核心地位。晁蓋沒有因為第一次創業失敗而受挫,反而因為順利控股梁山泊而更為激進。很快,集團高層草擬出一個擴張戰略:首先要打垮山東市場的其他競爭對手,全麵開拓祝家莊、青州、曾頭市等周邊市場,而後則是更大膽的全國擴張計劃。

晁蓋在人才引進和使用上較王倫更為大膽。除了早期從石碣村出來的一群兄弟,在企業發展中還有大量人才慕名而來。可以說,梁山泊一百零八將中的95%以上都是在晁蓋時代引進的,梁山泊的人才優勢基本上也是在晁天王手中奠定的。究其原因,這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晁蓋人格魅力的感召。

可惜天不假年,晁蓋功未成、身先滅,企業核心人員的意外離世是對組織的一次重大挑戰。追隨晁蓋的早期創業者二號人物吳用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力推宋江做了梁山之主。吳用心思縝密、協調力強,是當之無愧的軍師,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功成不居。

而在晁蓋去世之前確定繼任人選方式是活捉史文恭者為繼任。這種選拔標準實際上片麵地強調了武功,而忽視了戰略規劃和組織管理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晁蓋自身的意識錯位,後來若不是吳用在關鍵時刻巧妙周旋,在繼任人選問題上恐怕要生出些變故來,這自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