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國家對外關係(續)
3.紮伊爾和尼日利亞的對外關係
第一,紮伊爾的對外關係
1960年6月紮伊爾(前稱比屬剛果)獨立,卡薩武布出任總統,組成以盧蒙巴為總理的第一屆政府。獨立前夕,即同年4月,盧蒙巴訪問加納時宣稱,剛果在獨立後將在國際關係中執行積極的中立政策,並歡迎外資和外國技術人員幫助重建國家。獨立後盧蒙巴政府正式宣布,剛果對外奉行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政策。
同年7月,為了對付比利時老殖民主義的入侵和國內分裂勢力,盧蒙巴呼籲聯合國給予援助。在美國操縱下,聯合國派軍隊對剛果進行軍事占領,粗暴地幹涉其內政。聯合國軍包庇和縱容比利時侵略者,解除剛果愛國士兵的武裝,拒絕與盧蒙巴政府合作驅逐外來侵略者。盧蒙巴不得不向聯合國軍侵犯國家主權的行為進行鬥爭。8月9日,盧蒙巴在記者招待會上聲明:“剛果永遠不做聯合國的殖民地,永遠不接受聯合國的托管。”他一再表示,“絕不容許聯合國代替比利時占領剛果”,要求“立即撤走聯合國軍隊中所有的白人軍隊”。1960年11月,聯合國軍以“保護”為名軟禁了盧蒙巴,1961年11月又假手衝伯集團將他殺害。
1961年8月,阿杜拉就任剛果政府總理,奉行出賣民族利益、投靠美國的對外政策。他多次要求聯合國進一步加強軍事力量,以便於美國對紮伊爾的控製。1961年11月27日,紮伊爾外交部長邦博科與聯合國代理秘書長吳丹簽訂了關於在剛果的聯合國人員的地位、特權和豁免權協定,規定“聯合國特別代表的級別僅次於共和國總統,居於所有外交使團首腦之上”,“聯合國部隊人員可免除護照和簽證手續”自由出入剛果,並在剛果享有治外法權,不論犯什麼罪“不受一切形式的逮捕或拘留”。阿杜拉政府還同意吸收聯合國人員進入自己的政府機構。1963年9月,阿杜拉政府要求聯合國軍繼續留駐剛果。10月18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把聯合國軍在剛果的駐期由1963年12月31日延長到1964年6月30日。
1964年7月,衝伯取代阿杜拉任政府總理。衝伯上台後聲稱,他的對外政策將同“前任政府的政策相類似”,實際上是進一步投靠新老殖民主義,為帝國主義侵略剛果效勞。
美國操縱聯合國對剛果的侵略行徑激起非洲國家的強烈義憤。1964年7月14日,非洲統一組織外長會議一致決定,不準衝伯參加7月17日在開羅舉行的非洲國家首腦會議。9月5日,非洲統一組織部長理事會第三次特別會議討論了剛果的局勢,並通過決議要求停止外國幹涉剛果,驅逐雇傭軍,建立剛果特別委員會。11月27日,非洲統一組織剛果特別委員會舉行會議並發表公報,強烈譴責和抗議美、比、英對剛果的軍事幹涉,建議立即從剛果撤走一切雇傭軍,停止外國軍事幹涉。第二次不結盟國家會議也通過決定,不準衝伯代表剛果參加會議。衝伯在美國策動下不顧與會國家反對闖到開羅,企圖混入會場,被扣押了三天。
1965年11月,蒙博托在美國支持下推翻卡薩武布,宣布行使總統權力。蒙博托總統執政初期同美國關係密切,連續多次訪問美國,稱美國是“可靠的朋友”。為了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鞏固自己的統治,蒙博托依靠美國支持打敗了比利時在紮伊爾的代理人衝伯,隨後又清洗了親比利時的政客和軍官。但是,由於紮伊爾獨立後比利時是它的最大經援國和貿易國,比利時的投資有10億美元,紮伊爾在經濟上仍有求於比利時,所以仍同它保持相當密切的關係。1970年,比利時國王博杜安訪問紮伊爾,兩國政府簽訂友好條約,強調兩國間存在的特殊聯係。1979年,在比利時對外雙邊合作援助款項中,紮伊爾占35.5%,達45億比利時法郎。比利時援外技術人員中有一半在紮伊爾,約1000多人。
除了依靠美國和同原宗主國比利時保持密切聯係外,紮伊爾同法國和英國也保持良好關係。蒙博托總統多次訪問法國,法國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也兩次訪問紮伊爾。1973年12月,蒙博托作為第一位非英語非洲國家領導人對英國進行了國事訪問。
進入1970年代以後,紮伊爾政府實行“門戶開放”,強調奉行“既不左,也不右”,“不從屬任何大國”的中立和不結盟政策。蒙博托在訪問英國前夕,不惜觸犯英國的商業利益,宣布實行徹底的紮伊爾化的措施。1973年11月30日,蒙博托在對紮伊爾全國立法委員會的講話中宣布,大多數外國人擁有的工業設施都應移交給紮伊爾人,其他企業也將在1975年以前由紮伊爾人擔任董事長或總經理。但蒙博托曾對英國商人們說過,他主張的是一種混合經濟,不是完全國有化。他說,紮伊爾仍然需要外國投資,尤其是英國的投資,以便幫助它們開發豐富的自然資源。他采取本地化措施的目的,隻是消除將危害紮伊爾人和外國投資者之間的和睦關係的障礙。
由於在經濟上實行紮伊爾化和徹底化(即國有化)政策,紮伊爾與比利時的關係一度出現緊張。早在1967年1月,蒙博托為了實現紮伊爾的徹底獨立,宣布收回比利時礦業總公司在紮伊爾的分公司—上加丹加礦業聯盟。1973年實施紮伊爾化以後,紮伊爾政府將殖民時期在紮伊爾建立的外國企業收歸紮伊爾人管理。這就從經濟上給了比利時殖民主義以沉重打擊。比利時便把資本抽往別處,不願在紮伊爾進行新的投資。1974年5月,紮伊爾政府決定廢除同比利時簽訂的友好條約,並認為它同比利時的關係是一般的而不是特殊的。這表明紮伊爾從親西方轉為奉行中立不結盟的方針。
在1970年代,蒙博托強調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清除思想、文化領域內的殖民主義影響,恢複民族自尊心,以此表示紮伊爾不是西方的附庸。在國際事務中,紮伊爾公開抨擊美國的對非政策。美國對蒙博托對內實施紮伊爾化和徹底化、對外奉行不結盟的中立政策十分不滿,於1975年6月策劃了一起暗殺蒙博托並發動政變的陰謀。但這一陰謀被紮伊爾保安部門——全國資料中心(C.N.D.)破獲,美國駐紮伊爾大使亨頓被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限令其在48小時內離境。紮伊爾同時召回了駐美大使,兩國關係一度緊張。直到1976年4月,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先後訪紮,關係才有所緩和。紮伊爾還主張積極的中立主義,反對同任何集團結盟。1973年在阿爾及爾舉行的第四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上,蒙博托總統提出不結盟運動應譴責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對它們不能用“兩個秤砣,兩把尺子”,否則就不是不結盟。
1961年8月,紮伊爾同蘇聯建立外交關係,但一直反對蘇聯的霸權主義行徑。1963年11月,紮伊爾宣布驅逐蘇聯外交人員和專家,兩國外交關係中斷。1967年12月,紮伊爾雖同蘇聯複交,但兩國關係仍處於冷淡的僵持狀態。1968年蘇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後,蒙博托總統呼籲不結盟國家反對“蘇聯帝國主義”。1973年他在群眾大會上說,“什麼是帝國主義呢?1968年蘇聯出動坦克和空軍占領捷克斯洛伐克,這就是帝國主義。有限主權論就是帝國主義理論。”1970年6月和1971年7月,蒙博托總統兩次驅逐蘇聯使館人員。1973年蒙博托總統訪問中國時指出,1945年的美、蘇、英雅爾塔會議是1884—1885年列強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的繼續。蘇聯十分仇視蒙博托。1977年3月8日,蘇聯策動由紮伊爾逃到安哥拉的衝伯集團中的幾千名由現代武器裝備的亡命之徒組成雇傭軍,從安哥拉境內發動對紮伊爾礦區沙巴省的武裝侵略,妄圖推翻蒙博托政府。3月22日,蒙博托總統發表談話,指責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心中有鬼,稱他是“劊子手”,蘇聯是紮伊爾的“死敵”。4月間,法國用運輸機運來摩洛哥軍隊,與紮伊爾軍隊並肩戰鬥。蒙博托親臨前線指揮,表示不獲勝利不回首都。5月26日,紮伊爾武裝部隊解放了蘇聯雇傭軍盤踞的最後一個巢穴卡潘加,恢複了紮伊爾的領土完整。蘇聯置非洲國家與國際輿論於不顧,又夥同古巴於1978年5月12日瘋狂策動4000名由駐安哥拉的古巴人進行訓練、以蘇聯的武器裝備的武裝叛亂分子從安哥拉進入紮伊爾東南部的科盧韋齊市。5月14日,紮伊爾全國總動員。16日,紮伊爾傘兵空降科盧韋齊機場。18日,蒙博托乘飛機在敵人陣地上空盤旋,並在戰火紛飛的科盧韋齊機場降落,大大鼓舞了紮伊爾軍隊的士氣。由於蘇聯策動的侵略危及西歐國家的利益,比利時政府派出陸軍同法國政府派出的外籍軍團的傘兵開往紮伊爾,支援紮伊爾抗擊叛亂分子的入侵。聯邦德國也宣布援助紮伊爾。埃及、摩洛哥、中非、烏幹達、塞內加爾等國都向紮伊爾提供軍事援助,空運去食物和藥品等。尼日利亞政府在抗擊叛亂分子恢複紮伊爾主權的鬥爭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19日,紮伊爾召回駐蘇聯大使。20日,紮伊爾在國際支援下收複了科盧韋齊。21日,蒙博托總統發表談話,強烈譴責勃列日涅夫和卡斯特羅是“真正的劊子手,是雙手沾滿無辜者鮮血的真正罪犯。”
紮伊爾同美國關係較好。但為了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紮伊爾也不斷地向美國的霸權主義行為進行鬥爭。1977年,美國卡特政府為了避免與蘇聯對抗,在第一次沙巴戰爭中采取克製與謹慎的態度。盡管紮伊爾曾將危機情況正式通知美國並提出請求,但卡特政府避免直接對蒙博托承擔重要義務,未給紮伊爾以援助。在第二次沙巴戰爭中,卡特應蒙博托的要求向紮伊爾緊急提供數百萬美元的非致命性的軍用物資,並派出18架空軍運輸機作為後勤支援。蒙博托公開批評美國承擔義務太少和反應太弱,表示對美國“十分失望”。沙巴戰爭後,美國認為蒙博托政權不穩,準備由紮伊爾外長恩古紮取而代之。蒙博托於1977年8月以叛國罪判處恩古紮死刑。美國便以削減1978年度對紮伊爾援助的一半相威脅,要求蒙博托尊重人權。1979年1月2日,蒙博托在駐紮伊爾外交使團新年團拜會上說,“某些人披著貞潔的人權外衣,把援助和幾乎是侮辱性的條件聯係在一起,其用心是拙劣的,是對別國內政赤裸裸的幹涉。這簡直是新殖民主義!”
第二,尼日利亞的對外關係
1960年10月1日,尼日利亞宣告獨立,並成為英聯邦成員國。這是“非洲年”中最值得重視的事件。隨著石油生產的飛速發展,尼日利亞成了黑非洲的“經濟巨人”,在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和作用大大增強。1963年10月1日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成立,阿齊克韋總統在廣播演說中說:“我們決定成立聯邦共和國之後繼續留在英聯邦內,這是以我們對於使英聯邦成為世界民主堡壘的傳統、理想、價值與實踐的深刻認識為基礎的”。他除了重申加強尼日利亞和英國的關係外,還表示對聯合國組織懷有信心。早在1963年3月,阿齊克韋在議會發表的演說中說,尼日利亞將奉行不結盟政策,準備同所有國家締結經濟和文化協定。當時的尼日利亞總理巴勒瓦表示,尼日利亞雖然留在英聯邦內,但“我們將選擇最有利於尼日利亞的政策。我們認為,如果為了慣例而將尼日利亞同任何大國集團聯係在一起,將是錯誤的”。
自從1960年宣告獨立到1975年期間,尼日利亞在政治與經濟上基本是親西方的,外交政策是低姿態和克製的。尼日利亞同原宗主國英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都有傳統聯係,獨立後不少英國殖民官員仍在尼日利亞政府各重要部門任職,英國軍官掌握著尼日利亞軍隊的指揮權。在尼日利亞獨立前夕,英國政府曾同尼日利亞當局簽訂《共同防禦協定》,規定英國將協助尼日利亞武裝部隊進行訓練;尼日利亞將為進行訓練的英國空軍提供便利,並給予英國空軍在尼日利亞上空任意飛行的方便等。由於廣大人民的反對,1962年1月21日,尼日利亞政府宣布廢除這項防務協定。
為了爭取美國的援助,尼日利亞總理巴勒瓦在1960年和1961年兩度訪問美國。1961年3月和7月,美國負責非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威廉斯兩次訪問尼日利亞。1961年9月,尼日利亞駐聯合國代表公開批評美國政府說:“許多非洲國家直接或間接處於美國政府的影響之下,美國政府對他們的代表施加壓力,並實行種族歧視,非洲國家代表發現他們在紐約很不安全。非洲國家的外交官遭到侮辱”。1964年3月,美國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哈裏曼訪問尼日利亞,阿齊克韋總統又向他表示,美國同尼日利亞是患難之交,並要求美國援助尼日利亞。
1967年7月,尼日利亞爆發內戰。戈翁政府為了平息叛亂,要求外國軍隊給予援助。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很快就同意向尼日利亞政府提供武器,隨後波蘭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也表示同意。不久,東歐國家的重型武器開始運抵尼日利亞。8月2日,戈翁政府同蘇聯簽訂《文化協定》。蘇聯為了避免卷入衝突,自己不出麵而支持其盟國向尼日利亞提供武器。以安東尼·諾沃提尼為首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是尼日利亞的武器主要供應者,同時也是把蘇聯和其他東歐國家的武器運到拉各斯的中間人。在第一批交付的武器中,有來自捷克的6架L—29型海豚式教練飛機、幾百箱卡拉什尼科夫AK—47型自動步槍和一些重型迫擊炮。9月9日,捷克當局發表聲明解釋說,武器運到拉各斯是履行兩國政府簽訂的貿易協定,運去的武器特別是海豚式飛機不會被用於正規的戰鬥,而且“今後也不會用來消滅比夫拉”,因為這個協定是在“東尼日利亞分離出去並宣布成立獨立的比夫拉共和國之前很久”簽訂的。聲明又說,這種衝突“完全是尼日利亞內部的事務”,並認為拉各斯政府是“尼日利亞國土上唯一合法的政府”。
1968年杜布切克接替諾沃提尼擔任捷共第一書記後,捷克外交部長宣布不再向尼日利亞交付與出售軍事武器。於是,蘇聯成為向尼日利亞政府提供軍備的主要來源。據估計,在尼日利亞內戰期間,蘇聯提供了價值6000萬美元的飛機、大炮等軍火,占尼日利亞政府所需武器的大部分。戈翁政府為了收複比夫拉,越來越感到有必要進一步靠攏蘇聯。在西方國家中,英國向戈翁政府提供過數量有限的武器,約占外國提供武器總量的15%。法國和南非則向比夫拉分裂派提供武器。尼日利亞政府認為,法國支持比夫拉分裂派的目的是想借此肢解尼日利亞,以利於它繼續控製西非地區。因此在內戰結束後,尼日利亞曆屆軍政府都采取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激進政策,反對外來勢力幹涉非洲事務。
為了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尼日利亞政府在經濟上采取尼日利亞化的政策。
從1950年代中期尼日利亞開始商業性的原油生產時起,外國公司就控製了尼日利亞石油的生產、運輸和銷售,占有了尼日利亞石油工業的全部股份。外國資本中最主要的是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其次是美國的海灣、飛馬和德士古石油公司,此外還有法國資本的埃勒夫公司、意大利資本的阿吉普公司等等。它們都爭相在尼日利亞謀取暴利。
尼日利亞政府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況,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並進行了長期的鬥爭。尤其是在1970年代,尼日利亞在奪回被外資控製的工業、維護民族經濟權益等方麵取得了成果,並在重要的經濟部門中推行尼日利亞化的政策。1971年,尼日利亞參加了石油輸出國組織,與其他成員國一起奪得了石油標價的決定權,多次調整了油價和稅收。同年,尼日利亞政府宣布石油資源收歸國有,並成立國家石油公司。1972年,政府頒布了《尼日利亞企業振興法令》,將在尼日利亞的外資企業分成三類:第一類企業必須由尼日利亞人經營,第二和第三類企業中尼日利亞人必須占有40%和60%的股份。這一規定使政府控製了國民經濟中的關鍵部門,如石油、金融等行業大部分股份都由政府所掌握,其他企業則由政府或私人與外資經營。1979年7月,尼日利亞政府宣布,在所有外資石油公司中它已占有不少於60%的股權。
由於1970年代石油工業的突飛猛進,尼日利亞民族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國力也日益增強。
除了埃塞俄比亞外,尼日利亞的軍隊數量幾乎是任何其他黑非洲國家的五倍。國家經濟收入遠遠超過除南非以外的任何其他非洲國家。作為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尼日利亞廣泛地參加各種國際會議,作為非洲的代言人在國際講壇上發揮了很大作用。1975年7月29日,戈翁政府倒台,建立了以穆罕默德為首的軍政權。尼日利亞改變了過去傳統的低姿態和克製的外交政策,製定了有利於提高其國際地位的、獨立的和積極的外交政策。1975年以後,尼日利亞的外交一直以非洲為中心,積極地為非洲的團結合作和民族解放進行不懈的努力,在非洲事務中發揮著大國的作用。
尼日利亞以經濟實力為後盾,代表非洲國家的利益,通過談判與西歐工業國家進行鬥爭。在1975年洛美會議上非洲國家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談判時,尼日利亞帶頭迫使西歐國家取消逆優惠製而同意穩定出口的收入計劃。在1979和1984舉行的第二和第三次洛美會議上,尼日利亞再次迫使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作出讓步。
尼日利亞以石油為武器,在支持南部非洲人民的鬥爭中也起了重要作用。1977年,由聯合國和非洲統一組織在拉各斯聯合召開反對種族隔離行動大會。尼日利亞是聯合國反對種族隔離委員會主席,又是東道國,它的國家元首奧巴桑喬在會上力主對南非實行全麵製裁。1978年,由於英國資本的巴克萊銀行同南非有經濟往來,尼日利亞軍政府立即命令尼日利亞政府各部門抽出它們在該行的全部存款,並限令該行1/3的白人職員於一個月內離境。尼日利亞不滿意英國偏袒南羅得西亞白人種族主義政權。在津巴布韋獨立前夕,尼日利亞為了阻止英國承認穆佐雷瓦政權,於1979年7月宣布把在尼日利亞的英國石油公司資產收歸國有,向英國施加壓力。此外,尼日利亞政府還宣稱,除非英國政府澄清其對南羅得西亞的政策,否則尼日利亞將拒絕英國公司參加它的重要建設項目的投標。
比夫拉戰爭以後,尼日利亞與蘇聯的關係日益密切。1970年,蘇聯同尼日利亞簽訂協定,援建尼日利亞一個鋼鐵聯合企業。蘇聯還幫助尼日利亞在南部鋪設兩條全長857公裏的石油管道。1974年,軍政府首腦戈翁訪問了蘇聯。尼日利亞軍政府竭力為蘇聯和古巴入侵安哥拉辯護,說蘇聯和古巴是應安哥拉政府的合法邀請前去製止南非侵略的。在兩次沙巴事件中,尼日利亞政府認為法國代表了新殖民主義重返非洲的野心。在1978年第十五屆非洲統一組織首腦會議上,尼日利亞國家元首奧巴桑喬提醒蘇聯和古巴“不要在非洲呆得太久而不受歡迎”。
尼日利亞同美國關係中的重要因素是石油。尼日利亞的石油質量好,美國希望能及時得到它的供應。尼日利亞對美國有兩方麵的要求:一是要求美國提供技術和經濟援助;二是要求美國對南非施加壓力,迫使南非改變其對內政策。在南羅得西亞和安哥拉問題上,尼日利亞同美國存在政策分歧,而且美國又有支持1976年2月尼日利亞未遂政變的嫌疑,因而在1970年代中期尼日利亞與美國關係冷淡。卡特執政後認為,在支持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組織的非洲各國中,尼日利亞的影響是關鍵性的,但過去美國在安哥拉問題上忽視了尼日利亞的意見。為此,卡特調整了美國對非洲政策,表示美國將致力於在羅得西亞和納米比亞實現黑人多數統治。在製定對非洲、特別是對南部非洲的各項政策時,美國加強了同尼日利亞的磋商。1978年4月,卡特作為第一個訪問非洲的美國總統,首先訪問了尼日利亞,稱尼日利亞是“非洲和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1980年,蒙代爾副總統又訪問了尼日利亞。1980年10月和1981年3月,尼日利亞總統沙加裏和外交部長奧托先後訪問美國。這些訪問使兩國關係大大改善。
4.蘇丹、埃及和利比亞的對外關係
第一,蘇丹的對外關係
蘇丹獨立後,曆屆政府都奉行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和不結盟政策,主張發展睦鄰關係,實現阿拉伯一非洲國家的團結,反對外來勢力的侵略和幹涉;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南部非洲人民和其他地區人民的解放鬥爭,反對以色列猶太複國主義的擴張侵略和南非種族隔離政策。
1958年11月,蘇丹在軍事政變後建立軍政權。1963年5月,阿布德總統在非洲國家首腦會議上宣稱,如果采取不結盟、反對軍事集團、清除外國基地和嚴厲地譴責軍備競賽政策的話,非洲國家的成就是最圓滿的。他堅持要避免發生任何意識形態的衝突,消除威脅非洲的一切外國影響。他還說蘇丹不能把統一非洲的努力理解為要使非洲孤立於世界其他國家,而應理解為要使非洲更有效地參與解決世界事務。
1964年10月,軍政權垮台。10月3日,哈利法總理宣布蘇丹的對外政策是:維護世界和平和聯合國憲章;根除一切表現形式的帝國主義;反對軍事條約;加強不結盟政策;加強同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充分而廣泛的合作。
1969年5月,尼邁裏發動革命,組成革命指揮委員會和內閣。新政府宣稱奉行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的政策。
蘇丹是非洲麵積最大的國家,是北非通往撒哈拉東部和南部非洲的門戶,又處紅海到印度洋的通道,其位置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蘇聯為了同美國爭霸,一直企圖控製蘇丹。它一方麵向蘇丹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還向蘇丹派出數以千計的顧問和專家,表示支持尼邁裏政權;但另一方麵卻暗中策劃顛覆蘇丹政府,企圖扶植親蘇勢力上台。1971年7月19日,蘇聯通過親蘇勢力發動政變。蘇聯指使其代理人馬哈古卜隱藏在保加利亞駐蘇丹使館的密室裏進行策劃,成立政變指揮部,並擬定政變後的新內閣名單。政變發動後,政變集團占領了陸軍總部和恩圖曼電台,扣留了尼邁裏等一部分政府官員,並宣布蘇丹政府已被推翻。政變次日,蘇聯大使登門拜訪政變領導人。蘇聯報刊也大肆傳播政變成功的消息。但尼邁裏在武裝部隊和群眾的支持下,於第三天一舉粉碎了這次政變,逮捕了政變領導人。但是,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波德戈爾內竟寫信給蘇丹政府,公然要求蘇丹停止對政變分子的鎮壓。蘇聯還窩藏政變集團中的逃亡分子。蘇丹政府指責蘇聯幹涉內政,召回了蘇丹駐聯大使,並宣布蘇聯駐蘇丹大使館參讚和保加利亞駐蘇丹大使為不受歡迎的人。
蘇聯仍不死心,繼續策劃推翻蘇丹合法政府。它出錢出槍,在蘇丹境外收買和訓練了一批陰謀分子,於1976年7月2日侵入蘇丹進行武裝顛覆活動。蘇丹武裝部隊迅速予以反擊,幾小時之內就粉碎了這起蘇聯策劃的陰謀,繳獲了大批蘇製武器,使蘇聯的麵目進一步暴露。1977年5月12日,蘇丹政府決定解除蘇聯軍事專家在蘇丹工作的合同,關閉蘇聯軍事專家事務辦事處,限令蘇聯專家於一周內離開蘇丹。
第二,埃及的對外政策
1952年7月,埃及法魯克王朝被推翻。納賽爾於1954年11月擔任埃及總統。他當時麵臨的主要任務是發展民族經濟、鞏固國家獨立和維護國家主權;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它們所策劃的一切軍事聯盟;堅持阿拉伯民族主義的立場,支持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反對以色列的侵略。
1955年4月,史無前例的亞非會議在萬隆舉行。納賽爾不顧美、英帝國主義的壓力毅然參加了會議,並在會上抨擊帝國主義殖民政策。他指出,“殖民主義一向是世界不穩定的根源,必須予以鏟除”;“各國都有義務尊重別國的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各國都有權利自由選擇它的政治製度和經濟製度”。
納賽爾宣布埃及實行積極中立和不結盟政策,反對帝國主義所策劃的任何軍事聯盟。1955年,美國在中東地區策劃建立巴格達條約組織,埃及拒絕參加,維護了埃及的獨立和主權。他表示,埃及可以在平等的基礎上同西方國家合作,而不能同他們結成聯盟,不參加他們的任何條約。“我們決不能做尾巴或衛星國。”納賽爾認為,隻有不結盟才能使埃及保持獨立的地位。納賽爾的態度使帝國主義國家十分不滿。他們拒絕向埃及供應武器和裝備,妄圖迫使埃及改變政策。1955年5月,埃及不得已要求蘇聯和東歐國家提供武器來加強軍事力量。同年9月27日,納賽爾發表演說稱,“我以埃及國家的名義向美國、英國、法國、蘇聯、捷克和其他國家提出要求,期待他們的回答……我得到的某些國家的答複是有條件地供給武器。我拒絕了,……我們決不放棄我們的原則。”1955年7月,蘇聯同埃及達成協議,同意埃及以優惠條件購買武器,隨後又向埃及派出軍事專家和技術人員。蘇聯勢力從此正式進入埃及,但蘇聯的支持也為埃及最後擺脫帝國主義的操縱與控製創造了條件,促使納賽爾下決心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和對外國資本實行國有化。
1956年7月26日,為了維護埃及的獨立和主權以及發展民族經濟,納賽爾莊嚴宣布將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這一正義行動引起帝國主義的憤怒和恐慌,英、法、美等國對埃及采取了軍事威脅、經濟製裁、政治訛詐等種種手段,妄圖迫使埃及收回成命。但所有這一切都遭到埃及政府的堅決抵製。英、法又鼓動以色列一起出兵入侵埃及。在埃及軍民不畏強暴堅決抵抗和全世界人民的聲援下,英、法和以色列被迫撤兵。埃及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發動突然襲擊,雙方交戰六天。戰爭爆發前,蘇聯鼓動埃及采取強硬行動,把埃及推上第一線,向美國和以色列搞戰爭邊緣政策,製造緊張局勢。當戰爭一觸即發時,蘇聯擔心戰爭的擴大會引起美、蘇對抗,便同美國秘密進行接觸,並要埃及不要首先開火,說美國已經保證以色列不會發動進攻。蘇聯還向美國表示它不會支持埃及作戰,使美國和以色列解除了顧慮,加速準備發動戰爭,而埃及卻放鬆了警惕。戰爭爆發後,蘇聯拒絕及時向埃及補充飛機和武器,暴露了它對埃及假支持、真出賣的偽善麵目。在這場戰爭中埃及嚴重失利,以色列則不僅霸占了整個巴勒斯坦,還侵占了埃及的領土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領土戈蘭高地。為了洗刷戰敗的恥辱,抗擊以色列侵略,納賽爾隻得向蘇聯和其他西方國家求助。蘇聯答應給予援助,但提出要控製埃及軍隊、在埃及建立軍事基地等侵犯埃及主權的條件,遭到納賽爾拒絕。蘇聯便在援助武器裝備等方麵采取拖延手法加以搪塞,納賽爾多次訪問莫斯科也無濟於事。1970年9月28年,納賽爾含恨逝世。
納賽爾逝世後,副總統安瓦爾·薩達特繼任總統,埃及對外政策發生急劇變化。1971年被薩達特稱為埃及同以色列進行較量的“決定性一年”。3月1日,薩達特首次訪問莫斯科,請求蘇聯提供米格23型飛機和飛毛腿式地對地導彈,被蘇聯領導人拒絕。次日,薩達特就決定逐步改善同美國的關係。他在任職的第一年裏大力清洗親蘇集團。1971年4月22日,他通知蘇聯,他打算解除親蘇分子阿裏·薩布裏及其他親蘇同夥的職務。5月15日,埃及政府公布了清洗阿裏·薩布裏及其同夥的決定:撤銷薩布裏副總統職務,逮捕內政部長戈馬、總統府事務部長薩米·謝裏夫等人。5月25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尼古拉·波德戈爾內突然到達開羅,要求釋放戈馬等人,並說:“在蘇聯,每個人都非常欽佩阿裏·薩布裏。”薩達特拒絕接受波德戈爾內的請求,抵製了蘇聯對埃及內政的幹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