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戰爭和南非聯邦建立(2 / 3)

戰爭爆發後,布爾人主動展開攻勢。布軍總司令朱伯特率主力翻越德拉肯斯山進入納塔爾,直驅萊迪史密斯。10月30日羅姆巴德山一戰,英軍損失1272人,萊迪史密斯被包圍,與德班港的聯係被切斷。另一支由克隆日和雷伊率領的軍隊進入貝專納蘭,切斷英國鐵路幹線,包圍金伯利和馬弗京兩城,從而切斷開普地區與羅得西亞間的聯係。第三支布軍渡奧蘭治河南下,占領開普殖民地東北地區,威脅東西開普之間的鐵路線。

10月底,布勒率領的英國援軍到達開普敦。得到2萬援兵的英軍幾經努力,到11月下旬才製止住布軍進攻的勢頭。從11月中旬到1900年1月底,布勒指揮的英軍在三條戰線上的反攻都遭到失敗。12月11日,向金伯利進軍的梅休因中將的第一步兵師在馬格斯方丹遭到慘敗,傷亡968人。加塔克中將的第三步兵師於12月10日向斯托姆貝格的進攻被擊潰,696人被俘和失蹤,使開普重陷於危險之中。援軍(南非遠征軍)總司令布勒上將親率主力於12月15日在科倫索發動進攻,企圖強渡圖蓋拉河,解萊迪斯史密斯之圍,結果損兵折將1138人,丟失12門大炮。一周之內英軍損失2800多人,在英軍史上被稱為“黑暗的一星期”。布勒兵敗辭職。12月17日,羅伯茨被任命為南非遠征軍總司令,克其納為參謀長。布勒被任命繼續指揮納塔爾英軍。1月底2月初,得到增援的布勒3萬軍隊兩次試圖突破布軍防線,均未奏效,不得不退守契維利。第一階段戰事以布勒戰略計劃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英軍在英布戰爭第一階段(長達四個月)的慘敗轟動了世界。英軍首先敗在戰術的陳舊和保守上。其密集隊形的衝鋒在18世紀到19世紀末以前的200多次殖民戰爭中為英軍取得了多次勝利,但在機動性很強、戰術詭譎多變、火力密集凶猛的布爾人騎馬步槍兵麵前就屢吃大虧。布爾人在戰術上占有明顯優勢,他們善於利用各種有效的防禦手段盡量減少傷亡,憑借其戰壕的隱蔽性,誘使英軍以密集隊形闖入其射程之內,從而充分發揮其現代火器(從德國、荷蘭購來的毛瑟槍、機槍、速射大炮等)的殺傷力。其次,從敵對雙方的軍隊素質來看,布爾人軍隊(民團)主要是由大大小小的農場主組成的,他們為了保持從非洲人手裏搶來的土地、礦藏資源和既得利益並幻想建立布爾非洲而奮勇作戰,士氣高昂。英國士兵對這場戰爭隻有膚淺的認識,在遠離本土的南非高原上,他們所認識的大英帝國利益並不能促使他們主動地作出英勇犧牲。平時依靠黑人勞動的布爾人經常從事遊獵娛樂活動,從小掌握卓越的射擊技術,幾乎彈無虛發。英軍則訓練很差,一年僅有兩個月的訓練時間,且大部分花於隊列訓練上,騎射技術不精,不善隱蔽,反應遲鈍。

第二階段自1900年2月至1900年9月。英軍連遭挫折,在帝國內部引起極大的震動。為挽回頹勢,英國政府傾其整個帝國的力量來對付隻有二十多萬人口的布爾人(指兩個布爾共和國)。1900年1月,南非戰場上英軍增至18萬,3月再增至22—25萬人,居於絕對優勢,幾千匹軍馬運進南非增加了英軍機動性。2月,羅伯茨把英軍主戰場從納塔爾移到奧蘭治,將主力集結於奧蘭治河以北,兵分二路(東路和北路)突入布爾共和國的心髒地區。2月16日,北路英軍進入金伯利,救出了被圍困數月的羅得斯,並包圍了圍城布軍,迫使克隆日率4000人投降。東路英軍於2月底3月初解萊迪斯史密斯之圍。3月13日,英軍占領布隆方丹。布軍麵臨後路被截斷的威脅,迫使占領開普殖民地的布軍撤往德蘭士瓦。布軍總司令朱伯特墜馬而死。繼任統帥的博塔善於遊擊戰。3月中旬,傷寒流行,英軍攻勢被迫中斷。4月底,又一大批援軍開到,英軍重新發動進攻,5月17日解馬弗京城之圍。5月24日,英國宣布兼並奧蘭治,並加緊向德蘭士瓦進攻,進入約翰內斯堡,6月5日攻下比勒陀利亞。7月,納塔爾境內英軍向西進軍,同北上英軍主力會師。9月1日,羅伯茨宣布兼並德蘭士瓦,並宣稱戰爭結束。克魯格總統撤到洛倫索馬貴斯,從葡屬港口乘坐荷艦前往歐洲求援。在歐洲,雖然他受到德意誌人的狂熱歡呼,但各國政府特別是已同英國達成政治交易的德國政府卻表現十分冷淡。威廉二世皇帝為了躲開他,幹脆跑去狩獵。

第二階段布軍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麵的。第一,英軍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到1900年第四季度仍維持25萬人,為布軍的5倍。第二,布軍不善攻城,所有被圍的主要城市無一攻破,曠日持久的圍而不破嚴重地分散了布軍有限的兵力,到處造成英軍更大的數量優勢。第三,當英軍轉入進攻、戰場移到布爾人家園時,向來紀律鬆懈的布爾戰士的固有弱點充分暴露出來。不少民團自行解散回家,守衛自己的農場。第四,羅伯茨和克其納大力整頓鐵路交通,為大兵團作戰開辟道路,從而使英軍得以充分發揮大兵團作戰長驅直入的威力。總之,到第二階段,戰爭已進入了作戰雙方國力大較量的時刻,英國作為帝國主義大國的國力(充沛的兵源、鋼鐵產量、海上運輸線……)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第三階段自1900年9月至1902年5月。羅伯茨在比勒陀利亞慶祝戰爭勝利結束,1990年11月宣布兩個布爾共和國改名為英屬奧蘭治殖民地和德蘭士瓦殖民地。他自己凱旋回英,留下克其納處理善後。但退出城市的布爾軍隊,已化整為零,組成小股遊擊隊,襲擊英軍交通線,掠取英軍給養,殲滅小股英軍。布爾人遊擊隊在德·韋特、拉·雷伊、博塔、史末資和赫佐格等人的領導下,越打越順手。他們熟悉地形,得到居民的支持,散布在廣大地區的農場成為遊擊隊的根據地。1901年9月至1902年5月,史末資和赫佐格率領5000名騎兵,分成若幹小股遊擊隊,奔馳千裏,深入英軍大後方,一直推進到大西洋沿岸和開普敦近郊,迫使英國在開普地區宣布戒嚴。1902年3月,英軍梅圖安中將在離比勒陀利亞300公裏地方遭到拉·雷伊指揮的遊擊隊的包圍而繳械投降,再一次震動了英國。英軍打得越來越艱苦,25萬大軍疲於奔命。

英軍司令克其納為了早日結束戰爭,采取碉堡戰術、焦土政策和設置集中營來對付布爾人的遊擊隊。在遊擊隊活動地區,英軍架設鐵絲網,將布爾共和國分割成若幹綏靖區域,進行分區掃蕩,鐵絲網總長度達6000公裏。綏靖區內每隔1—2公裏設一木板碉堡,共設置8000座碉堡。在這些地區內,凡發現布爾農場主幫助遊擊隊,則周圍10英裏內的農場、房舍一律燒毀;後來又進一步燒毀所有的農場、房舍、畜圈和莊稼(共焚毀3萬座農舍),先後將12萬名布爾人婦女,兒童和老人及其8萬名科伊人和黑人仆役統統從原地趕走,關進克其納首創的集中營。集中營內瘟疫流行,營養不良,死亡率極高,1901年10月曾高達344‰,僅兒童就死了22072人。集中營的高度死亡率嚴重動搖了布爾軍人的士氣。

布爾居民人數甚少,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兩個共和國總共隻有居民22萬人左右,戰爭已吞噬了其中1/7人口,他們精疲力盡,並麵臨著種族滅絕的危險。布爾人深感孤立。在南非122萬平方公裏土地上,除了開普殖民地有幾萬荷裔阿非利卡人支持他們以外,400萬黑人的絕大部分對他們抱敵視態度。

英布戰爭既是英布殖民者爭奪南非霸權政策的繼續,也是他們對南非非洲人實行掠奪、奴役和屠殺政策的繼續。布爾人在戰爭期間對非洲人的政策以及非洲人的反應,清楚地說明了這場戰爭的反非洲人的性質和布爾人在非洲居民中極端孤立的處境。戰爭爆發後,布爾人立即對非洲人采取嚴加防範的措施。布爾政府隻把56%的戰鬥部隊調往戰場,卻將44%的部隊留駐後方監視非洲人。普林斯洛司率重兵駐守遠離前線的象河流域,鎮壓佩迪人的反抗,800—1000人的民團駐守斯威士蘭邊境,1000人的民團駐守卡利登河穀的巴蘇陀邊界。備受壓迫的非洲人利用白人殖民者的戰爭來打擊布爾人。在一些地區,非洲人奪回了幾十年來被布爾人強占的土地;非洲佃農拒絕為布爾地主服役。1899年11月,德蘭士瓦西部克卡特拉部落的三個團隊圍攻布爾人陣地,擊斃布爾議員貝納德。在這些團隊控製的西部地區,布爾人無法穿越。1900年,塞庫尼尼二世領導佩迪人完全擺脫了布爾人統治,佩迪勞役佃農紛紛反抗布爾地主。佩迪人的反抗使布爾民團不敢西渡斯蒂爾普特河進入佩迪腹地。在德蘭士瓦東南地區,土地被布爾人蠶食的祖魯人頻頻襲擊駐守該地區的民團。庫魯西部落一支團隊圍攻弗賴海德民團,擊斃56人,其中包括民團頭目。在各戰區,非洲人組織部隊守衛邊界,防止布爾人借道入侵。佩迪人封鎖戰略要衝瓦特沃河穀,阻止布爾遊擊隊的牛車給高原上的兵團運送糧食輜重,布爾騎兵幾次衝擊均未能突破。布爾將領哀歎道,非洲人對布爾民團的強烈敵意和抵抗在許多地區造成令人無法承受的狀況。1902年5月15日,兩個布爾共和國的軍方代表聚集弗裏尼欣討論和戰前途,許多地區代表憂心忡忡談到非洲人的敵意和威脅,建議不惜任何代價爭取和平。

戰爭曠日持久,雙方精疲力盡。英軍靡耗戰費22000萬英鎊,死亡21000多人,深知難以迅速贏得戰爭勝利。布爾人作戰能力也在迅速下降,兵力從88000人減少到22000人,戰士營養不良、衣衫襤褸,士氣沮喪。雙方都打不下去,於是開始進行和談。

和談持續了一年兩個月,談判的關鍵,一是布爾人的獨立問題,二是對待非洲人問題(核心是非洲人的選舉權)。關於第二個問題,英國犧牲非洲人的利益,向布爾人靠攏,較快就同布爾人取得了一致意見。1901年3月7日,在由克其納公布的米德爾堡建議中,宣布德蘭士瓦和奧蘭治殖民地中的卡弗爾人在未建立代議製政府之前沒有選舉權;即使將來給予他們選舉權,也應加以限製,以保證白種人享有公正的絕對優勢。這實際上就是排除非洲人在上述兩地享有選舉權。關於第一個問題,雙方長期相持不下。英國進行這場戰爭的目的就是要兼並布爾共和國的。它寸步不讓,先後五次堅決拒絕布爾人提出的維持獨立的要求。布爾人這一要求的實質是堅持獨自製定和執行對土著的政策。1902年5月15日,代表165個遊擊隊的布爾代表在弗裏尼欣開會,在最後時刻仍力圖保持獨立,而寧願放棄蘭德金礦主權,並將斯威士蘭轉讓給英國。

幾經折衝尊俎,至5月30日,60名布爾代表就是否放棄維持獨立舉行投票,結果以54票對6票決定接受和約最關鍵的一條:“布爾野戰部隊放下武器,繳出其所有或所控製的全部槍炮及戰爭物資,中止對愛德華七世國王陛下政府繼續進行任何抵抗,並承認國王陛下為其合法主權者。”5月31日,英布雙方在弗裏尼欣正式簽訂和約。軍事力量強大的壓迫民族打敗了另一個軍事力量較弱的壓迫民族。持續31個月的英布戰爭宣告結束。這項和約的最深刻的意義在於奠定了兩個白人民族聯合統治黑人的基礎。

四、南非聯邦——白人殖民者勾結的產物

英布戰爭雖然使布爾人在大英帝國的強大武力麵前屈服,然而英國知道它要在南非維持其控製力量,必須同布爾人謀求妥協。張伯倫一再強調,南非的未來依賴於合作。戰爭使兩個壓迫民族都清楚地認識到,他們共同麵對的是人口多二三倍的非洲人。這就是戰後英國製定南非政策的出發點。

戰後英國政府的政策是建立由它有效控製的南非聯邦。為此,英國采取了一係列措施。第一,為了同布爾人修好和醫治戰爭創傷,英國付給布爾人300萬英鎊作為財物的賠償費,主要用於建設被燒毀的農場;並貸給兩個殖民地3000萬英鎊,以建造大規模工程、設立學校、修建公路和鐵路等。它花費800萬英鎊修建2000公裏鐵路,通向農業地區;建立模範農物,引進英國技術,以便為工礦和城市提供玉米、小麥、肉類和奶酪。第二,允許學校和法院可以使用阿非利卡語,作為對布爾人民族情緒的一種撫慰。第三,給予德蘭士瓦(1906年)和奧蘭治(1907年)以省一級的自治地位。第四,召開關稅會議,掃清四個殖民地之間的關稅壁壘;大規模的交通建設也將各殖民地在經濟上聯成一體。

通過這一係列措施,英布關係得到一定的調整,矛盾有所緩和。布爾人知識分子中出現了一派主張同英國和解的政治力量,此派以博塔和史末資為首的南非黨為核心。他們認為,布爾人在南非是與英國人同命運的(二者均麵臨著汪洋大海般的黑人),主張同所有在南非的歐洲人聯合,形成一個南非民族。1906年1—2月,史末資赴倫敦,一方麵表示效忠大英帝國,一方麵又曉以利害關係,終於使新上台的自由黨取消了布爾人強烈反對的利爾頓憲法。為了建立一個統一的、自治的、親英的南非,英國政府重新公布新憲法,對布爾人作了讓步。

1906年12月在德蘭士瓦,1907年7月在奧蘭治,按照新憲法舉行選舉,博塔組織的人民黨在德蘭士瓦獲得了69個議席中的37席;菲舍爾的統一黨在奧蘭治的37個議席獲得了32個席位,他們分別擔任新成立的布爾人自治政府的總理。非洲人、有色人(混血種人)和亞洲人在這兩地選舉中按弗尼裏欣和約第八條被完全排除在外,新成立的由布爾人把持下的省議會又作出剝奪非白人選舉權的決議。這樣,在這兩個殖民地的非洲人便被完全剝奪了選舉權。在開普殖民地,絕大多數非洲人和有色人因財產和文化程度的高限額規定而被剝奪了選舉權。

在納塔爾殖民地,英國人所把持的議會早在1882年就剝奪了當地所有非洲人的選舉權,而對有色人(包括印裔南非居民)則因印度人的長期鬥爭而未一筆勾銷。這裏的白人(主要為英裔)對維持相對的獨立狀態頗具信心。他們同開普殖民地的英裔移民不同,對組成南非聯邦的興趣不大,但1906年祖魯人起義使他們改變了態度。

1905年,納塔爾殖民地政府為解決財政桔據,決定除業已征收的茅屋稅(每間6—11先令)外,另向非洲人征收每人一鎊的人頭稅。此項稅收引起非洲人普遍反對。1906年2月,下鄉強行征稅的稅吏遭到非洲人抵製。英國派軍警鎮壓。祖魯人醞釀起義,一位已被殖民政府廢黜的酋長班巴塔和另一位老酋長西甘南達被推舉為起義領袖。班巴塔在西部庫德尼山區首舉義旗,南渡圖蓋拉河,在格雷敦地區組成數千人的起義隊伍。納塔爾白人民團兵力不足,無法單獨撲滅起義,隻好籲請駐德蘭士瓦的英國正規軍協助。麥肯齊上校率2100名英軍馳援納塔爾,迅速切斷東西兩支起義軍的聯係。6月初,祖魯起義軍在莫姆峽穀同英軍展開激戰,班巴塔和500多起義者英勇犧牲。此後,起義中心轉移到圖蓋拉河以南的馬蓬穆洛,波及範圍更形擴大,起義人數增至7000多人。英軍增援達5000人,麥肯齊挾優勢兵力和武器鎮壓了起義。祖魯人被殺5000多人,被捕和驅逐出境達3000人。它的悲壯失敗宣告了南非曆史上由酋長領導的舊式武裝起義的結束。

班巴塔起義摧毀了納塔爾白人移民想獨居一隅而不加入聯邦的信心。猶有餘悸的納塔爾殖民政府趕緊表示願意同南非其他三個殖民地組成聯邦,齊心合力對付非洲人。

英布戰爭以後南非經濟的迅速恢複和關稅、鐵路運價的一體化,為南非聯邦的形成奠定了經濟基礎。遭受戰爭嚴重破壞的南非經濟一片凋蔽,百廢待舉。英國政府決定首先幫助德蘭士瓦金礦恢複和發展生產。金礦恢複的關鍵問題是為其提供充足的廉價勞動力。戰亂期間,蘭德金礦黑人工人幾乎跑光。戰後,英國殖民政府想方設法重新招募,但招工計劃屢次落空。由於工資低、待遇差、死亡率高,非洲人拒絕到礦上做工,最多時隻招到68800人,隻及戰前(1899年)107000人的60%。經英國政府批準,最高專員米爾納決定從中國輸入華工(參見本卷第三十二章)。華工來到後,蘭德金礦業得到了奇跡般的恢複和發展。與戰前最發達的1896年比較,1905年各類礦場從164個增至298個,增加63.4%;礦井比1904年增加1500個,礦產價值從8477萬美元增至11500萬美元,增加36.6%。1905年,生產黃金470萬盎司(1902年僅170萬盎司)。德蘭士瓦礦業總會承認:“中國工人對過去兩年來工業的擴展有很大貢獻”。

金礦生產恢複給南非殖民政府帶來了大筆財政收入,也為恢複和發展工農業生產和營建道路及各項巨大工程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充當帝國資金的作用)。在充實而穩定的貨幣基礎上,南非經濟在1909年以後進入了蓬勃高漲時期。1911年,南非建成第一座煉鋼爐,並建有2400個工廠,製造業產值占國民收入的7%,南非再次出現工業化浪潮。

隨著生產的恢複和經濟的高漲,四個殖民地在關稅和鐵路運價方麵的矛盾急遽尖銳起來,衝突的升級有使各殖民地現存的、自成體係的商業製度瀕臨崩潰的危險。1903年,由於米爾納的幹預,四方鐵路的關稅會議才勉強達成為期五年的臨時協議。但矛盾並未解決。納塔爾和開普希望提高鐵路運價和關稅率,以增加收入;奧蘭治和德蘭士瓦則希望實行低關稅和低運價,以降低進口的日用品價格,達到壓低礦工工資的目的。其中又插進葡屬洛侖索馬貴斯港口同納塔爾開普殖民地諸港口爭奪蘭德礦區的商業利潤和關稅的競爭;莫桑比克殖民政府也以掌握著向南非輸出大批流動勞工這張王牌進行要挾,更使矛盾進一步複雜化。在這重重疊疊的矛盾之中,德蘭士瓦處於矛盾的主要方麵。它的巨大金礦工業區是一個廣闊的商品消費市場,僅非洲工人和白色工人就達到206814人(1912年),每年消耗大量進口商品。如果四個殖民地仍按戰前的經濟體係各自發展,德蘭士瓦以其特殊有利的地位對開普和納塔爾設置關稅壁壘,再將商務集中到德拉戈阿灣的商路上,其結果將是德蘭士瓦獨家享受蘭德礦區繁榮的主要成果,而開普、納塔爾兩殖民地將陷入經濟困境,逐漸喪失由於英布戰爭勝利而取得的經濟和政治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