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證小常識(2 / 3)

國旗

1946年,法國憲法正式規定三色旗為法國國旗。國旗自左而右由藍、白、紅三種垂直的長方形色條組成。色條比例為30∶33∶37。確定這種並非等寬的比例目的是為了解決通常人們視覺上的錯覺,使三種比例不同的顏色組成的色條形成直覺上的寬窄相等的效果。三色旗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征,白色代表國王,藍、紅兩色代表巴黎市民,以此象征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的聯盟。

1794年2月17日,這種三色旗被首次確定為法蘭西共和國海上國籍旗。曆史上,三色旗的三色排列次序曾有所變化,1812年固定為現狀。王朝複辟時期,曾一度恢複使用白色旗加百合花徽飾的旗幟,1848年4月20日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再次恢複垂直色帶的三色旗,至今未再改變。

國歌

法國的國歌是《馬賽曲》。1795年7月15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采用此曲為國歌。後隨法蘭西政局的變動,幾經廢黜。1879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再度以《馬賽曲》為國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馬賽曲》作為法蘭西共和國國歌使用至今。

《馬賽曲》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最著名的歌曲。原名為《獻給呂克納元帥的軍歌》,一說叫《萊茵軍團戰歌》,原作者為魯日·德·裏斯爾。此歌誕生於法國大革命時期。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獄,由此吹響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進軍號角。1792年4月20日,由於外國的武裝幹涉,法國人民掀起抵抗外侵的鬥爭。為歡送誌願兵出征,這天,凱勒曼將軍致信擅長詩歌的工兵上尉魯日·德·裏斯爾,請他在歡送會上朗誦一首詩歌。裏斯爾將詩寫完,方才發現原來凱勒曼將軍是要求他作一首能“點燃人們心頭之火,激勵士氣,並為群眾所喜愛”,“值得向群眾推薦”的詩,於是他又推倒原作,重新奮筆疾書,連夜趕寫了《獻給呂克納元帥的軍歌》。幾天之後,這首歌在馬賽市歡送義勇軍出征巴黎的宴會上演奏,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轟動。歡送會後,義勇軍戰士高唱此歌向巴黎挺進,歌曲迅速在群眾中傳播開去。由於這首歌是馬賽義勇軍率先唱起並帶到巴黎的,因此這首歌被人們稱為了《馬賽曲》。

《馬賽曲》原詞最初隻有6段,後來義勇軍經伊澤爾省維恩市向巴黎進發時,恩維市一名叫佩索耐爾的神甫又添加了一段歌詞,由中學生們在歡迎義勇軍時演唱。以後,《馬賽曲》曆經幾次配器,加之人民的傳唱及作曲家們的改編,與原作有了很大的不同。作為國歌,也由戰鬥激昂逐漸趨於隆重莊嚴。1975年11月11日,在凱旋門無名戰士墓前舉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紀念儀式上,正式編配成頌歌的《馬賽曲》開始響徹巴黎。

國花

法蘭西的國花是鳶尾花和玫瑰。

鳶尾花,屬鳶尾科植物。花朵鮮豔美麗,嬌媚多姿。有三枚花瓣,花瓣一半向上翹起,一半向下翻卷。乍看此花極似百合花。歐洲人也常把這種花稱作百合花,以至使不少人誤以為百合花是法國的國花。

將鳶尾花作為法蘭西的國花,其含義說法不盡相同。一種說法認為,鳶尾花象征著法國王室的權力,相傳墨洛溫王朝的第一任國王克洛維接受洗禮時,上帝曾賜給他鳶尾花。於是鳶尾花便與王權聯係起來,成為了國家的標誌。另一種說法認為,鳶尾花是“宗教上的象征”。根據基督教的教義,上帝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法國原有國徽圖案上的鳶尾花在查理五世時改為三枚花瓣,正是顯示這三位一體的特征。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法國人民用鳶尾花表示光明和自由,象征民族的純潔、莊嚴和光明磊落”。

此外,法國人還與保加利亞一樣將玫瑰花看作自己的國花。在法國曆史上,拿破侖一世的妻子約瑟芬皇後便一生酷愛玫瑰花並建有瑪爾梅森玫瑰園,那裏收集了世界上各種玫瑰花品種,繁花似錦,爭妍鬥豔。更為令人驚異的是,當時英法交戰,拿破侖為了將英國引進的中國4個名貴玫瑰品種轉引入法國,竟與英國達成協議暫時停戰,派出專船護送玫瑰花,法國人對玫瑰花的酷愛由此可見一斑。在法國人心目中玫瑰花是“愛情”的象征。

國鳥

在歐洲,許多國家不但有自己的國花,也有自己的國鳥。如愛爾蘭的國鳥是蠣鷸;奧地利的國鳥是燕子;比利時的國鳥是紅隼;波蘭的國鳥是雄鷹等。法蘭西人則將雄雞視為自己的國鳥。好鬥是公雞的天性。不言而喻,以其為國鳥的目的在於反映法蘭西民族勇敢頑強的精神性格。

附錄4法國主要城市簡介

巴黎——萬城之冠美市之都首都巴黎坐落在風光明媚的塞納河兩岸,氣候溫和濕潤。市區麵積100多平方千米,人口217萬。有2000多年的悠久曆史,6世紀法蘭克王國定都於此,後即成為曆代王朝京都和曆屆共和國首都。目前,巴黎是法國最大的城市,全國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的中心,也是歐洲大陸上最大城市之一。巴黎彙集全國工業生產能力的1/5,服務業的1/4。北部諸郊區為製造工業區,汽車、電器、化工、醫藥、食品等最為現代化。奢華品生產譽滿全球,有貴重金屬器具、皮革製品、瓷器、服裝、化妝品等產品。外圍城區專事家具、鞋、精密工具、光學儀器等生產。大部分銀行、保險公司的總部、交易所、市場集中在市區西部。塞納河東岸的蒙塔特區遍布咖啡館和酒吧,是夜生活中心。巴黎是全國內河航運、鐵路、航空的中心,塞納河自巴黎以下終年水運暢通;全市有5個火車站;現代化機場3個。曆史悠久的巴黎大學世界著名,巴黎還集中有全國性的學術機關和團體。

巴黎一向以美麗著稱,有世界“花都”之美譽。它那形形色色的建築、美不勝收的園林、雍容華貴的街道、琳琅滿目的雕塑無一不充滿著神奇的誘惑,令世人向往和陶醉。香榭麗舍大街為全市主動脈,是世界最美麗的林蔭大道之一,全長1800米,寬120米,兩側種植著參天的栗子樹,道旁林立著巴黎最豪華的百貨商店、時裝店和夜總會、影劇院。巴黎的名勝古跡有凱旋門、巴黎聖母院、愛麗舍宮、凡爾賽宮、艾菲爾鐵塔、盧浮宮、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盧森堡宮、波旁宮、楓丹白露、拉雪茲神甫公墓等。

馬賽——法國第一大海港擁有88萬人口的法國第二大城市馬賽,幾乎可以說是法國曆史最悠久的城市。它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1世紀並入羅馬版圖,後衰落幾至絕跡。10世紀再度興起。到1832年港口吞吐量已僅次於英國倫敦和利物浦港,成為當時世界第三大港口。1792年法國大革命期間,馬賽人高唱《萊茵軍戰歌》進軍巴黎,激昂的歌聲鼓舞著人們為自由而戰。這首歌後成為法國國歌,被稱為《馬賽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聚集在港內的法國軍艦拒絕向納粹德國屈服,全部壯烈自沉,馬賽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馬賽東南瀕地中海,水深港闊,無急流險灘,萬噸級輪可暢通無阻;西部有羅訥河及平坦河穀與北歐聯係,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全港由馬賽、拉韋拉、福斯和羅納—聖路易四大港區組成,年貨運量1億噸。為法國對外貿易最大門戶。當地名勝古跡有聖讓堡、聖尼古拉堡、聖瑪麗教堂、舊慈善旅店、迪厄醫院、阿庫萊斯教堂、聖維克托教堂、鑽石宮等。加德聖母院屹立在48米的高地上,塔頂有高10米的守護神像,這裏是馬賽著名的朝聖地。

裏昂——地位顯赫的城市裏昂是法國中部一座有著2000多年悠久曆史的城市,穿城而過的羅訥河與索恩河或許就是它曆史的最好見證。裏昂在法國曆史中有著顯赫的地位,它曾是高盧首都、商業集市、宗教中心、鐵路樞紐、金融中心,到19世紀成為現代工業大城市。20世紀以來,郊區擴展迅速,成為有50多個城鎮的“城市共同體”的核心。目前,裏昂市區人口約42萬,大市區120多萬。製造工業門類多且發達先進,化學和紡織工業均居全國中心地位。

裏昂風景美麗、古跡眾多。羅訥河和索恩河在城中蜿蜒流過,市內建築多紅瓦屋頂。名勝有希臘—羅馬式的劇場、建於公元前的音樂廳、宏偉的富爾維耶爾聖母教堂、建於1506年的法國最古老的交易所等。裏昂的博物館中,以美術博物館、紡織博物館、裝飾藝術博物館、圖書館最為著名。

波爾多——飄滿酒香的港市波爾多位於法國西南部,距加龍河河口頗近。城市跨加龍河兩岸,冬溫夏涼。市區人口21萬多。主要工業部門是煉油、石油化工、造船、釀酒、製糖、木材加工和食品等。波爾多是一座飄滿酒香的城市,早在8世紀,這裏就成為法國葡萄產區的中心,上等好酒從這裏運往西班牙和英國。至今波爾多仍有給遊客免費提供品嚐波爾多名釀和回答一切有關釀酒問題的地方。波爾多的名勝古跡有建於11世紀的教堂;收藏著15世紀以來著名藝術家的雕刻和繪畫的美術館;建於1813年、全長500米的皮埃爾橋等。

尼斯——旅遊度假之城尼斯是法國東南部地中海濱僅次於馬賽的第二大城。市區人口35萬,包括郊區約48萬。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人在此建居民地時叫尼開。1860年歸屬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目前仍在世界著名旅遊城市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尼斯是座現代化的城市,與旅遊相關的古玩、出租服務、工藝、珠寶、香水、服裝、花卉、園藝等第三產業部門尤為發達。

尼斯城東仍保留著17—18世紀時城市的模樣,文物古跡頗多。狹窄的街巷、低矮典雅的房屋別有情趣。羅馬時代的圓形競技場和浴池遺跡、馬蒂斯美術館、夏加爾美術館是最具曆史價值的古跡,激發著人們尋古探幽之情趣。新城區連綿數千米的天使灣,美麗而迷人,海灘上擠滿了弄潮兒,沿海灘的林蔭大道邊全是充滿熱帶情調的露天咖啡茶座。每年2月11日至3月21日,尼斯要舉行嘉年華會,屆時滿城飛花、落英遍地,實在熱鬧非凡。

圖盧茲——西南經濟中心圖盧茲位於法國西南阿列日河與加龍河彙合處。市區人口約40萬,為西南地區重要的行政、文化和商業中心。工業有化學、電器、食品、印刷、造紙等部門。交通發達,為法國航空工業中心之一和重要的交通公路、鐵路樞紐。

凡爾賽——藝術之城凡爾賽位於巴黎西南15千米處,是首都巴黎的衛星城,人口9.1萬。

凡爾賽是法國,乃至世界的著名藝術城市,馳名全球的凡爾賽宮是法蘭西藝苑中的瑰寶。宮殿占地111萬平方米,其中園林約占100萬平方米。

幾個世紀來,凡爾賽在國際事務中亦引人矚目:1783年英美在此簽訂《巴黎和約》;1870年普魯土軍隊占領凡爾賽,次年德國皇帝在此舉行加冕典禮;1871年法國梯也爾政府據守凡爾賽宮,策劃鎮壓巴黎公社;1919年在此簽訂《凡爾賽和約》,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