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跡名勝(2 / 3)

拿破侖特別喜歡楓丹白露,稱它為“世紀之宮”。他把原來的國王大臥室改為禦座廳(SalleduTrne)。廳內整個牆壁和天花板用紅、黃、綠三種色調的金葉粉飾,地板用薩伏納裏畫毯覆蓋,一盞鍍金水晶大吊燈晶瑩奪目,其裝飾可謂集數百年之大成,顯示出富麗豪華的皇家氣派。但在小臥室內,卻擺著一張行軍床似的普通床鋪,以便拿破侖作戰回來小住幾天,真是不改馬上天子的行伍本色。

拿破侖喜歡楓丹白露,自有其道理。這座宮殿雖然比不上凡爾賽的宏偉,盧浮宮的廣袤,但卻淡雅大方,給人以靜謐溫馨的感覺。曆代留下的五座庭院、四處花園,配以小湖深林,更適宜君主休息,暫時擺脫繁雜的軍政事務。

從建築藝術上看,楓丹白露可以說是法國古典建築的傑作之一。各個時期的風格都在這裏留下了痕跡,其中弗朗斯瓦(又譯法蘭西斯)一世和亨利四世兩朝建樹最多。弗朗斯瓦一世在意大利征戰時,為文藝複興藝術所傾倒,請來一批藝術家和能工巧匠。往往是法國建築家完成工程之後,由意大利藝術家來作內部裝修。其中以意大利畫家羅索和普利馬蒂喬為首的藝術家們形成了楓丹白露畫派,這個畫派實際上是法意兩國藝術水乳交融的結晶。17世紀初,亨利四世再次擴建楓丹白露,藝術家們又從荷蘭與佛蘭德斯的浪漫主義美術中吸取營養,形成第二期楓丹白露畫派。

細木護壁、石膏浮雕和壁畫相結合的裝飾藝術,形成了楓丹白露的獨特風格。著名的弗朗斯瓦一世廊殿(GaleriedeFrancoisIer)就是典型的一例。它的下半部貼著一圈2米高的金黃色細木雕刻作護壁,上半部以明快的仿大理石人物浮雕烘托著一幅幅帶有文藝複興風格的精美壁畫,顯得既輝煌又典雅。宮中還有一座舞廳(SalledeBal)也十分氣派,豪華又有一種清新之感。護壁和天花板主調是金黃色。十餘根粗壯的方墩柱也成了裝飾品,不僅有許多浮雕,而且每根柱子上都嵌進了好幾幅油畫。當年帝王和王室貴族們便是在這裏翩翩起舞、盡情歡樂的。身臨此地,似乎還能聽到寬鬆的長裙隨舞步沙沙作響,綢緞舞鞋在細木地板上輕盈踏步,音樂聲飄出窗外,和夜間樹林的聲音混成一組清幽的樂曲。

在這座西方藝術之宮裏還有一座中國館(MuséeChinois)。它是拿破侖三世的皇後歐也妮創辦的,其中一部分展品是英法聯軍在圓明園掠奪的清宮珍寶。不知法國遊人們今天在欣賞這些中國珍品時是否會感到內心不安?

宮後深處,是狄安娜花園。一大片草地,當中一個噴水池,池中幾條石雕狗蹲在那兒好像保衛著上麵的狩獵女神狄安娜。宮殿的另一側,有個玉泉院。這裏臨一座小湖,叫鯉魚塘(EtangdesCarpes)。湖中建了一座淡黃色的八角亭。據說,當年拿破侖遊園之餘,常在這裏小憩進膳。

舊日的帝王宮苑今天已變成向遊客開放的名勝。從巴黎的裏昂火車站(GaredeLyon)乘車隻一小時就可到楓丹白露,下車後距舊日宮殿還有兩公裏,可乘公共汽車或步行前往。

科隆貝雙教堂鎮

汽車出了巴黎,沿19號國家公路向東南行駛兩個多小時後,路標上開始顯示“科隆貝雙教堂”的字樣。過了一會兒,遠處樹木蔥籠的高地上突現出一個碩大挺拔的洛林十字架,戴高樂將軍的故居就要到了。兩橫一豎的洛林十字架原是民族女英雄貞德的象征,二戰期間又成為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抵抗運動的標誌。它使人想起將軍1940年6月18日在法國風雨飄搖之際發出的戰鬥誓言:“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法國抵抗運動的火焰不應熄滅,也絕不會熄滅。”

科隆貝雙教堂鎮(簡稱科隆貝)因鎮上有兩座教堂而得名。它西距巴黎220多公裏,是上馬恩省的一個普通小鎮,居民不過六七百人。將軍的故居在鎮子的盡頭。從墨綠色的鐵柵欄門進去,走過一條綠樹成蔭的小徑,就看到一幢白色的兩層小樓,右首與一個六邊形的三層角樓相連,牆上爬滿常春藤,周圍是一片草坪和樹木,顯現一種寧靜的田園風情。這就是將軍的故居。1934年,戴高樂(當時為中校)以每年付給房主一筆養老金的方式買下了這幢老屋。它原是啤酒坊,法語Brasserie(布拉瑟裏)。戴高樂隻更改了一個輔音,就給它起了一個雅致的新名Boisserie(布瓦瑟裏,意為林園廬)。

小樓房屋緊湊,陳設簡樸。進門左首是飯廳,中間一個長方形餐桌,周圍四把舊式高背座椅。飯廳門後的暖氣上掛著戰後許多法國城市贈給將軍的城市鑰匙,體現了人民對將軍的崇敬和熱愛。再有就是兩隻象征法國的公雞。那幅鑲嵌細工拚出的公雞,是來自國外的禮物;另一個鋼鐵製成的公雞則來自將軍的故鄉——北部的裏爾市。

門廳右首是客廳,掛著幾張先輩的照片。戴高樂1890年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祖父是曆史學家。父親普法戰爭時從軍,後來以教育為終身職業。戴高樂自幼就在民族主義的熏陶下長大,這對他後來的人生曆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書房與客廳相連,擺滿書籍的四個大書櫃占據了很大的空間,櫃頂上陳列著一些國家元首和政治家贈送的照片。壁爐上的一件雕刻作品特別引人注目。雕刻表現一個肩膀寬闊、肌肉結實的男子漢正獨自一人把一條半沉的船拉出水麵,船體上刻著“法蘭西”字樣。這件雕刻作品的寓意一目了然。

書房的裏麵就是角樓的底層,三麵有窗,這是戴高樂讀書、思考和寫作的房間。戰後初期,他曾任法國臨時政府總理,1946年1月辭職後直至1958年5月,大部分時間在這裏“隱居”。戴高樂創建第五共和國並擔任總統後,也常在這裏休息或思考重大問題。1969年4月他辭去總統職務,在這裏度過了最後的歲月,直到1970年11月逝世。三卷本的《戰爭回憶錄》和《希望回憶錄》的第一卷就是在這裏完成的。他在動筆寫作前總要進行艱苦的思考,這時,他就站在窗前,眺望遠方,漸漸陷入沉思。回憶錄中曾有這樣的記述:

“15公裏以內沒有任何建築物。我的視線越過原野和樹林沿著一個緩緩的斜坡一直望到奧布河穀和對麵的山坡。……晚上,我靜觀夜幕覆蓋的鄉村,仰望著星空,深感塵世間的事物是多麼微不足道。”

走出故居來到鎮上的公墓,一方不起眼的白色大理石上立著一個十字架,墓石上刻著:夏爾·戴高樂1890—1970。一位偉人,一位曾經叱吒風雲的政治家、軍事家,就永遠安息在這裏。

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是法國北部沿海城市,人口7萬多,包括郊區近20萬。這座城市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34萬英法軍隊從這裏撤退到英國本土的“敦刻爾克奇跡”著稱於世。1940年5月,希特勒發動“閃電戰”,突然向西線大舉進攻。德軍以坦克部隊開路,繞過馬其諾防線,橫掃法國北部,把英法聯軍切成兩段。英國軍隊和部分法軍被逼困在敦刻爾克一隅,危在旦夕。這時英國動員幾百艘大小船隻,冒著槍林彈雨和飛機轟炸的危險,經過9個晝夜的搶運,把21.5萬英軍和12.3萬法軍從德軍包圍圈中撤回英國,為後來的反攻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從此,敦刻爾克因此奇跡而被載入世界史冊。

敦刻爾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正北麵對北海,西邊是航運繁忙的英吉利海峽,東距法國比利時邊界僅十幾公裏,素有“歐洲十字路口”之稱。然而此地最初隻是一個漁村,不大出名。11世紀初葉,一些傳教士在村中蓋起教堂,定名“敦刻爾克”。在佛拉芒語中,敦刻爾克是“沙灘教堂”之意。1658年,此地成為法國領土。在曆史上,它多災多難,飽經戰火,最慘烈的自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僅在盟軍攻克敦刻爾克的戰鬥中,市區就有80%的房屋毀於戰火。戰爭給人民造成的巨大災難曆久難忘,在長達十幾公裏的海灘上仍可見到當年希特勒修築的碉堡的殘跡;現在Bray-Dunes海岸上豎立著紀念碑,紀念在敦刻爾克戰役中犧牲的戰士;市內一些廣場上有一組組描述戰役實況的浮雕;在市美術館(MuséedesBeaux-Arts)還專辟有介紹地方史特別是二戰史的陳列。

戰後,敦刻爾克迅速醫治了戰爭的創傷,在廢墟上重建起來。不僅城市規模大大超過戰前,而且躍升為法國第三大港,年吞吐量達3500萬噸。港區分東西兩部分,麵積廣達7600公頃,碼頭岸線總長15公裏。東港靠近市區,由內外港組成。外港以兩條防波堤作為屏障,有三個船閘通向內港,其中西側新船閘長365米、寬50米,可通過11.5萬噸級的大海輪;內港分為雜貨港區(6個港池)、石油港區和散貨港區,後者供大型散貨船使用,其中鐵礦石碼頭可同時停靠6條海輪。西港為新建區,船舶可直接由海上進入,吃水20.5米的30萬噸級巨型油輪和18萬噸級的礦石船都可停泊。緊靠港口建起了法國最大的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利用良好的港口條件和進口的富礦石及煉焦煤生產鋼鐵,煉鋼能力達800萬噸。依托港口也興起了煉油、化工和農產品加工等其他工業。

觀光者來到敦刻爾克,都喜歡乘遊船一覽大港雄姿:廣闊的水域,如林的門式起重機,一排排整齊的集裝箱,還有那一個個大船塢、大倉庫,顯示出一幅繁忙海運的景象。遙想二戰初期,港口慘遭轟炸破壞,以致英軍撤退時隻能涉水登船的情景,真是天壤之別的變化呀!

國際影城:戛納

小城戛納,隻有7萬居民,但卻因每年5月份舉行的國際電影節(leFestivalinternationalduFilm)而蜚聲世界。這個一年一度的影壇盛事,使世界各國的電影工作者、影商和影迷,還有記者如潮水般湧至此地聚會。一時,影星薈萃,影片如潮,介紹新片的招貼畫和五光十色的廣告貼滿大街小巷,使這裏成為全球矚目的國際影城。

一來到戛納,你就會明白:挑選這樣精巧、典雅、迷人的小城舉辦電影節真是一個絕好的選擇。它偎依在青山腳下,地中海之濱。白色的樓房與藍色的大海及一排排高大翠綠的棕櫚樹構成一派絢麗的南國風光。難怪人們把授予最佳影片的大獎起名“金棕櫚獎”(Palmesdor)。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和台灣電影《喜宴》就曾獲得這項殊榮,讓世界對中國電影刮目相看。

這樣一個美如畫卷的地方,古代卻是“養在深閨人未識”。雖然1815年拿破侖帶一支小部隊從厄爾巴島流放地逃回法國時在此地登陸,但此時此刻的君王哪有心情欣賞這裏的美景。直到1834年一位英國大臣的來臨,才為這個漁村帶來了出頭的機遇。那年布魯厄姆勳爵路經戛納前往意大利,但因霍亂流行邊界被封鎖而暫留此地。誰知這一小住卻使他愛上了此地景致的倩麗,於是就在這裏蓋起了一棟別墅。隨後來做寓公的達官貴人越來越多,甚至維多利亞女皇也前來避寒。等到她兒子愛德華七世的時候,戛納更進入全盛時期,山麓海隅,新築相望,時髦社會,群趨若鶩,有說不盡的繁華富貴,紙醉金迷。

有人說,戛納是過冬的勝地,也有人說,戛納是避暑的天堂,其實都沒錯。因為這裏冬天有暖和的陽光,夏季有涼爽的海風,風景優美的長沙灘,視野甚廣,是日光浴者的天堂,也是弄潮兒和劃船者的樂園。

美麗的海濱大道(BoulevarddelaCroisette)寬寬闊闊,相當整潔。一邊是沙灘海灣,另一邊盡是雅致的酒店建築,有上一世紀的古董,也有非常現代化的樓房。其中戛納最豪華的五星級酒店,外貌美侖美奐,說它是皇宮大殿也不為過。此外,還有很多咖啡館、酒吧和名牌專賣店。在綠色地帶,全年皆有繁花盛開,沐浴在明亮陽光下的棕櫚樹,常使來訪的遊客陶醉不已。

就是這樣一座風光明媚的旅遊名城被選為電影節的主辦地。1939年,法國政界人物決定舉辦戛納電影節,以對抗當時完全處於墨索裏尼控製下對親法西斯影片大唱讚歌的威尼斯電影節。原本計劃在9月1日開幕,可是這一天,希特勒入侵波蘭,世界大戰爆發,戛納電影節流產,直到1946年才舉辦了第一屆。

那座替戛納電影節開幕閉幕了35次的克魯瓦塞特宮(PalaisCroisette)坐落在海濱大道路北不遠。它曾目睹35年星海浮沉,閱盡榮譽的歡笑和失敗的淚花,如今已完成曆史使命,改為一家劇院。盡管附近仍有二三十家影院和放映廳為電影節效力,但由各國國旗組成的旗海早已移到戛納電影節的新寵——1982年落成的影節宮門前。

影節宮(PalaisdesFestivals)建在海灘與老港(遊艇區)之間,作為電影節的主會場。它雖不及舊建築古樸、藝術、典雅,但其設計和內部設施更能符合現代人的需要。宮內主廳設2300座,聲響一流。還有一個1000座的大影廳和14個35座到300座的廳堂。此宮也可供各種國際會議使用,為了吸引遊客,宮內還設有賭場。

戛納電影節每次持續兩周,放映20多部競選影片和幾百部不參加評比的電影。每屆總有幾萬電影界人士光臨觀摩,三四千記者前來采訪。那些大牌名星和導演的手印和簽名被烙刻在影節宮廣場花圃邊的水泥地上,供影迷欣賞。而得獎的電影更是身價百倍,為世人所知。隻要聽說“這部片子在戛納獲過獎”,觀眾們就會帶著十分信任、欲飽眼福的心情走向電影院。

世界香水之都:格拉斯

提到香水,人們自然會想到巴黎,其實巴黎商店裏琳琅滿目的香水,十有八九是格拉斯生產的或提供原料的。這座小城才是真正的“世界香水之都”。

格拉斯在哪裏呢?小比例尺地圖上往往查不到它。但你在法國東南角一定能找到尼斯和戛納。格拉斯與它們成三足鼎立之勢,其中距戛納更近些,隻有18公裏。全城居民剛剛超過4萬人。

別看城市小,但它地處阿爾卑斯山餘脈向陽的南坡,遙望地中海,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十分宜人,當年拿破侖的妹妹波莉娜公主和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就喜歡到這裏來避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