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國慶節的慶祝活動也很有特色。首先是穿袋賽跑,參加這種比賽的主要是孩子們,參賽者每人套在一隻裝土豆的大袋子裏,從腳一直套到胸,比賽開始後,參賽者隻能一蹦一跳地前進,跌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又跌倒。比賽始終包圍在歡笑聲與助威呐喊聲中,充滿了節日的喜悅。
貞德紀念日
貞德出生在法國東部洛林地區的一個小村落,父母以務農為生,貞德不曾讀過書,也不會寫字。她的少女時代正值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末期(1339~1453),法國國土上戰火連綿,法國屢戰屢敗,法王二世被擄往英國。查理六世國王的兒子(即後來的查理七世)率部據守奧爾良,頑強抗爭。在法蘭西王國存亡繼絕的最後關頭,少女貞德出現了。1429年,17歲的貞德率領6000法軍擊潰了英軍對奧爾良的圍困,將瀕臨滅亡邊緣的法國拯救過來。此後的兩年中,她披甲胄,跨戰馬,在各地人民的支持下,四處征戰,所向披靡,查理七世也被擁登王位。
正當抗英戰爭節節勝利之際,貞德不幸在一次戰鬥中被反王黨勃艮第軍所俘。勃艮第黨害怕貞德的超人號召力,欲借英軍之手除掉貞德,遂以10000兩黃金的代價將其出賣給英國人。貞德被監禁於魯昂城並交付宗教審判。審判認定貞德為異教徒。1431年5月30日,英軍用貨車將貞德運往堆積柴垛的廣場,貞德被放在柴垛上,一位英兵將一支臨時用木材做成的十字架交到貞德手中,柴垛被點燃了,貞德英勇就義。
貞德曾說過“要保護美麗的法蘭西。人民會起來戰鬥,神會賜予勝利。”貞德的慘死激起了人民的抗英怒火,反王黨的軍隊也開始背離英軍,英軍曾經武裝的農民成為英軍的掘墓人。1453年7月的卡斯提翁戰役英軍司令官陣亡,百年戰爭隨之結束。法蘭西的曆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1456年,羅馬教皇正式宣布取消“貞德是異教徒”的判決。500年後的1920年,15世羅馬教皇將貞德列為聖者,宣稱少女貞德為聖女貞德。為了紀念貞德,英雄殉難日——5月30還被命名為貞德紀念日,成為全國性的重要節日。奧爾良街頭豎起聖女的策馬銅塑,郵票上印有聖女出征圖,法國歌劇院的“聖母貞德”劇目久演不衰,聖女受刑場麵成了畫家筆下的憤怒的烈火。踏訪奧爾良等地,你會感受到法國人對英雄的崇拜之情。貞德短暫一生的實踐,“其規模之大,超過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任何別的實踐,且對以後的社會進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達拉期克龍節
法國民間節日的慶祝活動更是豐富多彩。位於羅尼河畔的達拉期克則於每年6月底舉行“達拉期克龍節”。該節的來曆是根據這樣一個傳說:公元初,達拉期克附近的岩洞中棲居著一種人們稱之為達拉期克龍的怪獸,長期騷擾當地居民,後被《聖經》中的聖女馬爾泰製服,從此達拉期克人皈依基督教。1465年,在達拉期克的宗教典禮中,第一次出現了達拉期克龍的模型,從此,便成為一年一度的節日。該節由市政府資助並籌備,從禮拜五到禮拜一,為期四天。節日活動有自行車賽、馬賽、小母牛賽、滾球賽,以及焰火、舞會和盛大的宴會。節日的高潮是禮拜天,這天要舉行帶有濃重民間色彩的盛大遊行。上午是仿照法國著名作家都德的小說《達拉期貢城的達達蘭》的情節舉行的好漢達達蘭從非洲重歸達拉斯貢的表演,下午從3時許,一支山達達蘭、達拉斯克龍以及大約20個民間樂隊組成的隊伍開始舉行遊行,隊伍經由主要街道穿過城市,大約一個半小時以後,隊伍在市競技場解散。而後,各種新的、有各行各業參加的遊行隊伍又相繼組成,在遊行中表演一些捉弄人的遊戲;農民用繩子將觀眾絆倒,叫絆繩遊戲;給觀眾灌酒,叫酒壺遊戲;腳夫扛大桶,醉漢似地踉踉蹌蹌,擠撞著觀眾,叫醉漢遊戲;水手們把觀眾淋得透濕,叫鱘魚遊戲;牧羊人用鬆油將觀眾弄髒;腳夫則用他們的保護神聖·克裏斯托夫的蕁麻掃帚抽打觀眾。各種遊戲和遊行隊伍接連不斷,一直要熱鬧到下午7時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