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習俗(2 / 3)

為慶祝複活節,甜食商店的老板早早就在節前將巧克力製成的糖蛋、糖魚一排排地陳列在櫥窗,同時還在櫥窗裏擺滿飾以各色絲帶的彩鍾,紅色的、藍色的、白色的、玫瑰色的……相傳,在複活節前的“聖日”星期四到星期六,人們之所以聽不到教堂的鍾聲,是因為所有的鍾都飛往羅馬去接受祝福,在它們返回的途中,將隨身攜帶的各種各樣的禮物從天空撒向人間。每當孩子們問起複活節的糖果是誰帶來時,大人們便將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不過,複活節時,不僅是孩子們等待著糖果禮物,大人們也同樣期待著親友的禮品與隨之而至的驚喜。

複活節的另一主要特征是複活節彩蛋。蛋是“開化”、“誕生”、“春天”等的諸多象征,後又被人們視作耶穌複活的象征。彩蛋不僅是複活節的傳統食品,更逐漸演變成為人們慶祝複活節的藝術品,有的人在真正的蛋殼上做畫,有的則用各種其他材料製成蛋形裝飾品,如巧克力彩蛋、陶瓷彩蛋、金屬彩蛋,甚至有金絲鑲嵌彩蛋和寶石鑲嵌彩蛋。在農村,複活節前夕,神甫的侍童挨家挨戶募化雞蛋。每到一家,他們都要雙膝下跪,吟唱耶穌受難曲。

元旦

1月1日元旦,和世界各國一樣,是為迎接和慶祝新年到來的節日。但在中世紀以前,法國的新年並不是1月1日,而是4月1日。直到公元1564年,查理九世才下令將4月1日改為1月1日。

元旦這天,法國的民間習慣是親友聚會,互贈禮品,以示祝賀。在各種新年禮品中,有一種饋贈不是實物,而是錢(法語稱étrennes,過去是金幣),類似中國的壓歲錢,送給孩子們或是送給那些在過去的一年中為你服務的人,如守門人、女傭人,或是郵遞員等。

法國送元旦的風俗還有,以元旦這天的天氣預兆新的一年的年景。若是元旦這天刮南風,意味著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一切順利;刮西風,預示著一個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刮東風,則可望水果高產。有些地區,人們習慣於根據新年頭12天的天氣來推測一年中各月的天氣。如1月1日的天氣決定1月份的天氣,1月2日的氣候決定2月份的氣候……依此類推。

此外,法國人還有一種忌諱:除夕時家中的酒若是沒喝光,來年定然遭厄運。因而,除夕夜,人們都拚命喝光家中的酒,許多人喝得酩酊大醉。

國慶節

7月14日為法國的國慶節。人們通常認為,法國國慶日的正式確定是1789年,其實不然。雖然為紀念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獄這一光輝的日子,曾一度將1789年的7月14日作為國慶日。但1814年封建王朝複辟後,宣布7月14日為“國恥日”和“殺人犯的節日”。1870年,共和國恢複,1879年,共和黨人成立了政府,議會由凡爾賽遷到了巴黎。翌年6月,法國議會正式通過法令,將1880年7月14日定為法國的國慶節,直至今日。

國慶節是法國最隆重的民眾節日。7月14日這天,全國放假一天。節日前夕,家家戶戶都掛起彩旗,所有建築物和公共場所都飾以彩燈和花環,街頭路口架起一座座飾有紅、白、藍三色布帷的露天舞台,管弦樂隊在台上演奏著民間流行樂曲。13、14日晚上,狂歡的人群紛紛擁向街頭,脖子上圍著紅、白、藍三色彩帶,隨著音樂跳起歡快的卡馬尼奧舞及其他民間舞蹈。

為慶祝國慶節,每年都要在香榭麗舍大街上舉行大規模的閱兵儀式。7月14日上午,大街戒嚴。空軍機群飛抵凱旋門上空,閱兵開始。編成隊列的飛機掠過香榭麗舍大街,機尾噴出紅、白、藍三色煙幕,宛如一麵巨大的法國國旗在空中舒展開來。當飛機通過協和廣場的總統閱兵台上空後,陸海軍分列式開始向總統敬禮。入夜,凱旋門上空,明亮的紅、白、藍三色探照燈光柱交叉搖曳,映照著門洞的巨大國旗;地麵上節日的燈火與天空中繽紛的焰火交相輝映;爆竹聲與樂曲聲、歡呼聲響成一片,使節日慶祝達到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