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沿革(3 / 3)

巴黎公社隻堅持了72天,但卻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教訓。馬克思把它科學地反映在經典著作《法蘭西內戰》一書中。他明確地指出:“即使公社被搞垮了,鬥爭也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則是永存的,是消滅不了的。”

巴黎公社失敗後,法國政局仍然動蕩不定。盡管保皇派企圖恢複君主製,但人民堅決反對複辟,共和製度最終被確立。1875年通過了第三共和國憲法。法國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一位君主。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法國

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王位繼承人、太子費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亞(今屬南斯拉夫)的塞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波刺死。奧匈帝國以此為藉口吞並了沙皇俄國的保護國塞爾維亞。俄國旋即在國內實行總動員,早已對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而野心勃勃的德國乘機向俄國宣戰。8月3日,德國正式向俄國的盟國法國宣戰。

參加這次戰爭的帝國主義列強根據各自不同的利益形成兩大敵對集團。奧匈帝國和德國組成同盟國;英國、法國、俄國、意大利等組成了協約國。戰爭爆發後,各參戰的國家政府大肆宣傳“保衛祖國”、“拯救民族”,然而真正的目的全在於通過戰爭獲得霸權和新的殖民地。

戰爭沒有像起初各國預料的那樣速戰速決。曠日持久的戰爭像泥沼一樣拖進越來越多的參戰國家。日本、葡萄牙、羅馬尼亞、美國、巴西、希臘、土耳其、保加利亞甚至中國都先後卷入,這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大戰。

一開戰,德軍從入侵中立國比利時轉道長驅直入法國,巴黎已岌岌可危。這時法軍總司令霞飛將軍在撤退中穩住陣腳,沿馬恩河布防,於1914年9月同德軍展開一場殊死戰鬥。雙方在200公裏長的戰線上投入了150萬兵力,最終法軍取得了戰略性的勝利,遏製了德國速勝的企圖。德法雙方於是構築起堅固的工事,打起了僵持不下的陣地戰。1916年,德軍在法國東部邊境城市凡爾登發起猛烈進攻,旨在打開通往巴黎的門戶。法軍在貝當領導下成功地擊敗了德軍,並由防禦轉入反攻,收複失地。這次戰役被看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同盟國日趨走下坡路,形勢越來越有利於協約國一方。

1917年,俄國爆發了無產階級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反動統治。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列強進行的這次世界大戰,在布列斯特同德奧一方簽訂了停戰的和約。這一形勢使德國認為,隻要趕在美軍增援之前在西線發動進攻,便可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此時法國由76歲的克雷孟梭擔任政府首腦。他采取了強硬的主戰政策。在參戰的美國政府的支援下他決心與德軍會戰。以福煦為統帥的法軍和協約國部隊在馬恩河一帶發動第二次馬恩河戰役。德軍寡不敵眾,山窮水盡。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時全部停戰,德國戰敗了。1919年,全體戰勝國在巴黎凡爾賽宮開會簽署和平協議,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法國獲得了豐厚的賠償,還奪得了一些原德國殖民地(如多哥和喀麥隆)。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法國蒙受了十分慘重的損失。傷亡近450萬人,占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勞動力奇缺,生產減少了一半。內外債台高築。貨幣發行過量引起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到戰前的3倍,小資產階級大量破產。人口的銳減使法國不得不招募外國勞工並對外國移民大開方便之門。戰後初期政局不穩,左右兩翼交替短期執政。在1919年立法選舉中,右翼“國民聯盟”獲勝。他們是堅決反共的,把共產黨人描繪成嘴裏咬著匕首的魔鬼用以爭取選票。他們鎮壓工人運動,壓製新聞自由,參加了對蘇維埃政權的武裝幹涉。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法國

1929年在美國首先爆發的經濟危機於1931年波及法國,生產大幅度下降,工廠企業大量削減職工,農產品價格低得可憐,進出口商品緊縮,預算赤字劇增。工人生活水平降低,他們經常舉行罷工。大家都似乎看不見有任何出路,於是緊接著出現了政治危機。短短4年不到,政府變動了8次,真像走馬燈一樣。麵對20世紀30年代德國和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崛起,左翼力量終於暫時團結起來了。他們組成了“人民陣線”,並於1936年在大選中獲勝。社會黨首領勃魯姆出任總理,這是該黨有史以來第一次執政。

人民陣線執政期間,勞資雙方達成了著名的馬蒂尼翁協定,進行了一些重大的社會改革:工資總額增加12%;工人代表參加企業討論雇工會議;勞動條件必須在雙方議定的集體合同上予以確定;實行每周40小時工作製;每年工人有兩周帶薪假期。

人民陣線政府在經濟上卻不斷遭受挫折。物價飛漲,罷工頻繁。勃魯姆政府以限製工人利益來討好資本家,這就必然使人民對政權不滿。一年以後人民陣線即宣告解體,政府辭職。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最後兩年由激進黨人和社會黨人執政,總理是達拉第。具有反共傾向的政府參加了慕尼黑協定簽字,所謂的“綏靖”政策最終把法國推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深淵。

1939年9月1日,德國法西斯入侵波蘭。9月3日,英、法同時向德國宣戰。但法國對和平抱有幻想,毫無向德國進攻的意思。對希特勒縱容使法國自己嚐到了苦果。1940年5月10日,德國在西線發動進攻,在閃電般地征服荷蘭與比利時後,德軍長驅直入。雖然27萬英軍和10萬法軍從敦刻爾克撤往英國,但法國本土上卻因政府的無能而節節失利。6月22日,就在當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投降簽字的車廂裏法國扮演了投降的角色,簽署了喪權辱國的停戰協定。法軍削減至10萬人。承認德軍對法國北方的占領,還承擔巨額占領費用。傀儡的貝當政府遷至維希,隻在名義上管理著五分之二的法國南方“自由區”,它完全成了法西斯的仆從。

但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法國人民起而反抗了。從1940年起誕生了“抵抗運動”。6月18日,陸軍準將夏爾·戴高樂在倫敦電台發表演說,號召法國繼續進行戰爭。他在海外組織了“自由法國部隊”。在國內,以共產黨員和愛國人士為骨幹力量的國內抵抗運動蓬勃開展。1943年,“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協調一切反法西斯力量,在國內各條戰線舉行各種形式的反抗活動。為此,數以萬計的抵抗運動戰士獻出生命,幾十萬人被流放。法國人民用自己的鮮血又寫出了人類進步曆史中的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1944年6月6日,同盟國部隊從法國北部諾曼底登陸,反法西斯戰爭勢如破竹。8月,巴黎獲得解放,臨時政府組成。戰爭中出賣民族和國家利益的漢奸受到了嚴厲的懲罰。1945年初,法國全境獲得解放。法蘭西民族又一次經受了嚴酷的考驗,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二戰後,美蘇之間便開始了所謂的冷戰,法國作為美國的盟友,在冷戰初期一路追隨美國,接受了美國的多種雙邊或多邊協定、公約,執行敵視蘇聯的政策,使法國的民族獨立與經濟獨立受到損害。

1958年5月,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殖民政策維護者奪取了政權,第四共和國命在旦夕。法國社會大多數對於軟弱無能的政府和動蕩不安的局勢非常反感。於是戴高樂再度複出。他主政以後製訂了一部新的憲法,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誕生了。

第五共和國憲法賦予總統很大的權力,藤別是1962年10月公民投票決定總統由選民直接普選產生,使他具有更大的權力基礎而少受製於議會。總理由他任命,因而退居次要地位。立法權屬於國民議會和參議院,但隻有國民議會有權推翻政府。因此,同第四共和國相比,行政權的地位有所加強而立法權有所削弱。法國從此由一個典型的資產階級議會製國家變為實質上的資產階級總統製國家。

戴高樂將軍在外交上突出地致力於獨立自主的政策,竭力擺脫對美國的依賴。他使法國退出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單獨的核打擊力量,拒不參加限製核武器的莫斯科會議;對東方國家實行和解與開放政策,1964年同我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戴高樂在非殖民化上也邁出了較大的步子。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非洲大陸的前法國殖民地紛紛獨立。他積極促成法、德和解,參與創建了歐洲經濟共同體。1965年總統大選中,戴高樂連任,但對左派已無絕對優勢。1968年法國發生的“五月風暴”嚴重地動搖了法國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麵臨又一次危機。戴高樂再也無法解決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各種矛盾。他所提出的工人參加企業管理的政策和地區劃分計劃都沒有得到多數人的擁護。1969年4月,戴高樂在關於憲法改革的公民投票失敗後宣布辭職。1970年11月9日他因心髒病突發而逝世,終年80歲。我國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發出唁電,高度評價他是“反法西斯侵略和維護法蘭西民族獨立的不屈戰士”。

1969年6月,戴高樂的繼承者蓬皮杜當選為總統。他對戴高樂的內外政策作了一些調整,以平息社會對戴高樂時代的批評。但蓬皮杜任期未滿即於1974年病逝。獨立共和黨人吉斯卡爾·德斯坦在競選中獲勝,成為第五共和國的第三任總統。他對戴高樂主義采取“讚成,但是有保留”的態度。他在保持獨立的前提下接近美國,積極參加“南北對話”擴大法國對第三世界的影響。在對內政策上吉斯卡爾·德斯坦政府試圖進行企業改革、實行行政管理現代化、抑製通貨膨脹、解決失業等,但都遇到不斷的挫折。1981年,左翼的社會黨領導人弗郎索瓦·密特朗在總統競選中獲勝。在1988年的又一屆大選中,密特朗擊敗右翼競選者希拉克而連任。在1995年大選中,右翼候選人雅克·希拉克獲得最終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