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18世紀的法國雖然農業和手工業仍占主要的經濟地位,但資本主義的工商業已經迅速地發展起來。封建社會內部的階級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然而當時的法國社會分為三個等級。以國王為首的僧侶為第一等級,貴族為第二等級。這兩部分人占總人口的1%,他們卻是統治者。占90%以上總人口的第三等級包括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和廣大工農。他們創造財富,負擔納稅義務卻沒有任何政治權利。這種狀況已經到了絕對不能容忍的地步。
1789年5月,第三等級代表退出由國王在凡爾賽召開的三級會議,宣布自行召開國民會議(後改為製憲會議)。國王立即調動軍隊企圖以武力解散製憲會議並進行屠殺,這就激怒了全國人民。巴黎市民的革命熱情無比高昂,他們手執武器參加戰鬥。7月14日,人群湧向僅有32名衛兵看守而且囚犯很少的巴士底獄,並一舉攻占了這座象征舊製度的古堡。巴黎立刻掛滿了紅白藍三色旗。紅色和藍色是巴黎城的傳統色彩,而白色代表王室。政權從國王轉到了製憲會議,代表資產階級和自由貴族利益的立憲派掌權。8月26日,通過了《人權與公民權宣言》,聲稱“自由”就是有權采取一切無害於他人的行為;“平等”就是廢除特權。全體國民至高無上。在此基礎上,1791年製訂了憲法。由於立憲派不想徹底消滅封建製度,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起義,結束了君主立憲製,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初,在全國人民強烈要求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設在協和廣場的斷頭台。全歐洲的反動勢力和國內的保皇派聯合向共和國發起反撲,革命處於緊急關頭。以羅伯斯庇爾、馬拉、丹東為首的雅各賓派嚴厲地鎮壓了反革命,組織人民抗擊了歐洲各國封建君主的聯合入侵。然而雅各賓派的內部又不斷產生因政策矛盾而引起的內訌。這就大大削弱了他們專政的群眾基礎。為大資產階級所發動的1794年“熱月政變”鋪平了道路。熱月黨人所采取的經濟政策完全無視勞動人民的利益,因此引起了1795年間兩次工人和手工業者的起義。保皇黨乘機發動了叛亂。大資產階級雖然鎮壓平民反抗,但也懼怕封建勢力卷土重來,所以他們派兵平叛。在同年10月的平叛中,年輕的軍官波拿巴登上了曆史舞台。此人就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拿破侖一世。
拿破侖帝國
拿破侖·波拿巴於1769年出生於科西嘉島的一個破落貴族家庭,畢業於巴黎軍事學校。由於鎮壓保皇複辟勢力有功而被晉升為將軍。在督政府時期,歐洲反對王室結成反法同盟。為了自身的利益。督政府派拿破侖率軍隊出征意大利和埃及。他都獲得了巨大勝利。由於國內政局的動蕩不安,大資產階級對督政府的無能十分不滿,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維護他們的統治,既能防止封建王朝複辟,又能鎮壓人民的反抗,並能同外國反法軍隊作戰。在這個指導思想下,1799年,早有奪取政權野心的拿破侖從國外隻身返回巴黎,發動了一場“霧月18日政變”,成為執政府的首腦。
執政府建立後,拿破侖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1802年,他成為終身執政。兩年後,元老院決議把“共和國的治理托付給拿破侖皇帝”。拿破侖在巴黎聖母院加冕,法國正式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然而帝製的複活並沒有改變拿破侖政權的資產階級性質。由拿破侖一世主持編製的《法國民法典》於1804年公布,共有2281條,被馬克思稱為“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典”。它規定了資本主義財產製度,保證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穩定了小農土地所有製;還規定了公民“平等”和“契約自由”等原則。這部法典成了資產階級國家立法的依據。
拿破侖執政時的對內政策是鎮壓民主運動和封建複辟勢力,保護資產階級和富裕農民的特權地位;對外不斷進行戰爭。這些戰爭對於法國和歐洲的曆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經過了一些重大的戰役(如奧斯特裏茨、弗裏德蘭)之後,拿破侖建立了一個除英國和俄國之外的稱霸全歐的大法蘭西帝國。為了打垮英國,法國實行大陸封鎖政策,然而除激起別國反抗外,法國本身的經濟也受到了損害。帝國的擴張使法國人從保衛革命轉向了侵略者的立場。為了擺脫內外困擾的危機,拿破侖決心孤注一擲,於1812年親率60萬大軍進攻俄國。這場不到半年的不義之戰使法國幾乎全軍覆沒。次年,歐洲主要的封建國家又組成軍事聯盟一致反法。法軍失去招架之力,節節敗退。1814年巴黎被占,拿破侖下詔無條件投降,並被放逐到意大利的厄爾巴島上。波旁王朝複辟了。盡管1815年拿破侖又有過“百日政權”,但他終於在滑鐵盧戰役中敗於整個歐洲的敵對勢力。他被流放到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1821年病逝。
封建專製製度的複辟與覆滅
拿破侖帝國滅亡後,波旁王朝又得以複辟,在這一時期,由英國、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組成的“神聖同盟”迫使法國退縮到六邊形的領土之內,生產力發展滯緩,人民生活困苦,農業國的麵貌越加突出。路易十八死後,其弟查理十世即位。他於1830年簽署了中止君主立憲製的法令,取消新聞自由,限製言論、集會、出版自由;解散眾議院;實行新的選舉法,剝奪了勞動人民和工商業資產階級的選舉權等等。這種獨裁措施激起了各界的普遍反對,成為“七月革命”的導火線。“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卻又讓大資產階級的金融集團竊取了革命成果,讓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當了國王,建立起奧爾良王朝(又稱七月王朝)。這一時期,法國的工業革命取得了很快的發展,資產階級實力大增,可是在政治上他們沒有實權,因此對王朝極度不滿。另一方麵廣大工農生活相對更為貧困。在這個年代,法國思想界極為活躍,各種社會主義思想在工人中廣為傳播,其代表人物有路易·勃朗和蒲魯東等。1848年2月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起法蘭西第二共和國。這個年底舉行的共和國總統選舉中,拿破侖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當選。但此人大耍兩麵派手法,很快就獨攬了軍政大權。1851年12月,他發動政變,解散了國民議會,一周年後,宣布法蘭西第二帝國成立。皇帝的稱號是拿破侖第三。
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不僅為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障礙,同時也推動了歐洲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發展。但是封建製度在法國還同資本主義製度反複較量了幾十年才最終滅亡。
普法戰爭
代表大金融資產階級利益的拿破侖三世實行軍事獨裁統治,把國家機器發展到空前的規模,禁止一切反對政府的活動。在經濟上,這一時期法國的工業得到迅速發展,成為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大國。金融事業興旺,對外貿易和銀行資本的積聚都使法國獲利甚豐,巴黎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社會貧富兩極分化日益嚴重,無產者政治覺悟提高了。1864年成立了第一國際法國支部。
第二帝國對外實行殖民主義政策,大肆進行掠奪殖民地的戰爭。從1852年到1857年,在北非洲馬格裏布地區和西非洲進行殖民主義戰爭;從1856年到1860年夥同英國對我國發動了英法聯軍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參加了火燒圓明園的罪惡行動;1864年又幫助清王朝鎮壓太平天國的革命。最大的軍事冒險是1862年入侵墨西哥,結果以慘敗而告終。國外的軍事失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加劇使法蘭西第二帝國危機四伏。為了擺脫困境,拿破侖第三企圖向德國萊茵河地區擴張。其時德國的普魯士王朝有一位野心勃勃的、人稱“鐵血首相”的俾斯麥,正想霸占法國礦產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地區。於是一場雙方都經過策劃的普法戰爭爆發了。法軍在普軍猛烈的炮轟聲中節節敗退。1870年9月2日,僅僅進行了兩個月的普法戰爭就以拿破侖三世無條件投降並當了普軍的俘虜而告一段落。普軍長驅直入,巴黎被圍困3個月。9月4日,色當投降的消息傳到首都巴黎,民眾憤怒之極,同一天成立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但是政權卻落到了資產階級政客“國防政府”手中。他們在1871年1月28日向普魯士屈膝求和,規定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割讓給普魯士,並賠款50億法郎。
巴黎公社
國防政府的賣國行徑激怒了法國人民。
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占領了市政廳和政府重要部門。國防政府逃到凡爾賽。3月28日,由人民普選產生了無產階級政府巴黎公社。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政權,它以紅旗為象征。巴黎公社所采取的一切政策都是為了徹底摧毀資產階級政權,保護人民利益,所以它被法國內外的資產階級視為共同的敵人,力圖消滅它。逃亡在凡爾賽的反動政府對外投降,但對鎮壓巴黎公社卻毫不手軟。它槍殺被捕的起義者。巴黎公社的戰士們不怕犧牲英勇反抗,但還是因為力量對比懸殊失敗。5月21日,凡爾賽的軍隊攻入巴黎,與公社戰士進行街壘戰。經過了7天的血戰,最後一批公社戰士在拉雪茲神甫公墓裏壯烈犧牲。曆史上稱之為“流血周”。2萬民眾未經法庭審判即被殺害。1.3萬人被流放到非洲阿爾及利亞和遠在大洋洲的新喀裏多尼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