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東西思想之比較
今日是本期倫理演講的末次,我的演講也要告一段落。所以,我把幾日所講的總束起來和東方思想比較。但是我並非要度長較短,尊彼抑此。道德本應環境而起,某種道德對於某種環境為善,對於他種環境又不然,所以東西道德、實無長短之可言。我所討論是智理上的比較,是東西思想的對照。我對於東方學案毫無研究,議論有錯,還請原諒,據我看來,東西思想有三種異點:
(一)東方思想更切實更健全,西方思想更抽象更屬智理的。譬如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都是健全的確定的切實的天然的人生關係。人人都有父、有子、有夫婦昆弟,人人都是一國的臣民或君長,人人都有朋友。所以東方的聖人,就規定五倫的德律,教人怎樣做君臣做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西方的思想卻不同。大概西方的主要觀念為直(justice)與慈(benevolence)。都是抽象的觀念,並沒有指實哪種倫常事物。換句話說,直和慈都從智理推究出來的。切實的道德觀念,有種好處,就是有確定的標準,教的省得麻煩,學的容易領悟。弊病就是因確定生執拗,因切實成拘泥,習故安常,不能通權達變,以適應時勢。智理的抽象的道德觀念,能權能變。譬如直和慈,應用到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都可。臣對君要直和慈,君對臣也要直和慈,不像東方臣對君要忠,君對臣就不要忠了。所以西方道德是平等的、普遍的、活的,能權能變以適應環境,環境變,觀念也變。大抵事物愈確定,變化愈難。譬如說臣要忠,就使數千百年的臣民都要忠了。原理愈普通,變化愈易。雖然有含糊的毛病,卻能通權達變。
(二)西方倫理根據個性。東方倫理根據家庭。這種異點,人人都知道的。它和第一個異點有密切的關係,簡直是二五和一十。西方人不承認人倫有何種確定的關係,好像君臣等。他們隻知道有我,有個人,所以沒有尊卑的分別,直和慈,對父對子都可以。東方經書所說的五倫,有三個屬家庭(即父子夫婦昆弟),其餘君臣是父子的變相,朋友是昆弟的變相,所以,東方的道德觀念,簡直可說全然根據家庭。所以,經書常說,孝是德之本。而孝的範圍也最大,不信不誠,敗壞家聲,可算不孝,建德立功,揚名顯親,就可算孝。
(三)西方倫理尊重個人利權,東方倫理蔑視個人利權。西方一二百年來,個人權利最受尊崇。所以,個人有行動自由的利權,他人不得幹涉;有保存財產的利權,他人不得強取;有養護身體的利權,他人不得毒打;有保全榮譽的利權,他人不得敗壞。凡幹涉他人自由,強取他人財產,破壞他人榮譽的,都是不道德。後來,這種利權觀念漸漸推到政治。美國宣告獨立文中,開宗明義,就說人人有生命財產和自求多福的利權。從道德方麵說,個人不能侵犯他人利權,所以從政治方麵說,政府就應當保護人民的利權了。這就是個人主義的真表現。人人都是多種利權的中心點,社會一切平等。父有利權,子也有利權,君臣同有此種利權。君不尊重民權,和民不尊重君權,一樣地不道德。有人說尊重個人利權,好像有點自私自利。道德應當根據義務,不當根據利權。東方道德就是專重一己對人應盡的義務,所以沒有西方道德自私自利的毛病。但是,尊重利權,並非蔑視義務。況且義務利權本非二事,所謂義務,不過是尊重他人的利權罷了。假使我們拿個人做中心,認我們的利權為神聖不可侵犯,那麼,推己及人,自當會盡義務,自然會尊重他人的利權了。所以,你的利權就是我的義務,我的義務就是你的利權。這種政治上的個人利權之尊重,是民治主義的基礎。所謂行動自由、言論自由、擇業自由、民族自決等,都從這裏演出。五倫是不平等的,是嚴尊卑、定上下、蔑視個人利權的。所以,君上臣下、父尊子卑,夫婦兄弟也是如此,隻有朋友一倫是平等的。所以,君父夫兄有利權,臣子妻弟就沒有。西方社會一切平等。子要服從父親,是因為父親經驗知識更高,若論到利權,子和父站在同等的地位。所以,民主體的國民,無尊卑貴賤貧富,都是絕對的平等。利權和直道有密切的關係,你尊重我的利權,我尊重你的利權,就是直道。所以,可說直道等於利權(justice—right)。利權和慈善實在沒有關係,因為樂善好施,純出自個人慈悲心,受施人並沒有利權去要求。譬如乞丐向我們討錢,並非要求利權。所以,慈善觀念和直道觀念沒法會聯絡它,但是,真正的慈善,是直道。要是乞丐有生存的利權,他也有受社會保護的利權。他是瘋老殘疾,社會自然應當保護他,要是好吃懶做,社會就應該教育他,使他能自食其力,能自保其利權,才算真正的慈善。所以,直道是利權的保障,慈善是間接幫助直道去保障利權的工具。
欲望應否寂滅,是個大問題。哲學家的意見,各相背馳。有的說,人類苦惱,大半由於多欲,要是將種種欲望寂滅幹淨,自然天真泰然,百體從命了。印度先哲以降伏欲望、心意寧靜為大智慧,甚至謝絕飲食。羅馬苦修家也主張淡泊寧誌、苦身樂道。總之,他們的主張是不寂滅欲望,便無快樂,立說卻未免過激。
反之,英國某詩人又說,欲望是不可少的,因為欲望能鼓動我們努力去改進環境。人無欲望,便蠢如鹿豕。因為有欲望,才能不滿意於現狀,才能發揚踔厲去從事改造事業。所以,奢望為進化發展和改革之本源。有人問某德國社會改造家說什麼是改良社會最大的阻力。他說,就是難使社會不滿意於其現狀。因為不滿意,才能有改良的欲望,才能努力去行。
說句平心話,這也是片麵之辭。不滿意不知足的人,也有許多毛病,就是憤鬱多優、難與為歡,或吹毛求疵、得隴望蜀,和世人多齟齬,又這種人必浮躁易怒,責人重而自責輕,或自私自利、不顧公益。所以有欲無欲,各有利弊。無欲望,便不能奮發去行,有欲望而常不知足,又必妄於非分,徒勞無功。總之,欲望或不知足心,萬不可寂滅,因為不知足的目的,是要喚起努力,改進環境。要是能善用不知足心,利益很多,要是操之過急,便貽禍無窮了。
所以,逸樂(pleasure)和快樂(happiness)有分別。求逸樂和求快樂也不同。比方小孩於糖果,不過一時歡喜,未必永久快樂,要是我們得個電報,說某人送我一萬塊錢,心裏隻是狂喜,也未必能快樂。要想快樂,還要善用此宗進款。欲望和快樂關係密切。不知足的人,未必就不快樂。比方人欲求知識,精益求精,不自滿足,雖未必有成,心中總覺快樂。又如人想做大商家或大工程師,雖備曆艱辛,也覺愉快。逸樂是偶然的、一時的、來自外的。快樂是悠久的,發自心內,從努力辛苦中得來的。赴宴、會友、聽戲都是逸樂。逸樂的有無都隨機緣,我們不能支配它,但是快樂發自心境,所以支配由人。營求逸樂的人往往大失所望,即使僥幸獲得,也不能久,事過境遷,有如泡影。況且欲壑難填,逸樂常少,痛苦常多呢。哲學家主張寂滅欲望,就是這個緣故。我說外物之欲不可有,義理之欲不可無。假使求道若渴,努力向上,雖境遇艱險,事與願違,心中也覺快慰非常。
九、欲望之性質與其對快樂之關係
(一)欲望(desire)之性質。欲望意義太簡單,微之又微,無從解釋。要解釋它,隻好舉幾個例。我們對於某件事物,想念它,渴望它,用種種方法,費多量心血,去求它,求不得,心裏便鬱鬱不樂,這就是欲望。人人都有欲望,人人的欲望都不同,看人的欲望,便知道他人品的高下。有些人的欲望是知識,有的是聲色、財富,有的是威權、榮譽,或結交合群。要是所欲不得,便覺怏悵不樂。所以,欲望在道德上的地位,是很重要,因為它要激發我們盡力去行。比方心欲讀書,一定會盡力讀書,要是說心想讀書卻懶讀書,便是自欺欺人的話,我們的觀念好像燈,我們的欲望好像火。燈能燭是非,火能增熱力,鼓舞我們去行,鞭策我們前進。凡人對於是非利弊,雖然看得透徹,要是沒有欲望的鞭策,終是知而不行。精算學的,雖然知道怎樣加減乘除,毫厘不爽,要是沒有誠實的欲望,或同時而有發財的欲望,這個人做生意一定不會老實。精會計的,要是沒有誠實的欲望,一定會利用他的專門知識,去掩飾他的幹沒。所以,徒有觀念而無欲望,對於我們的品行,毫無影響。空談性理,道聽途說,是沒用的。有些人知識很高,思想很正確,但是他的言行終不一致,甚至飾過文非,借才濟奸,外觀好像正人君子,內德反不如禽獸。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他沒有正當的欲望。要想改變品行,觀念的改變,固然要緊;欲望的改變,尤為重要。
(二)欲望和快樂(happiness)之關係。西方談理學的。常把欲望和快樂相提並論。我們想要的東西,一日不能獲得,便一日不樂。大抵人對於尋常已得的東西,不會想要。想要的,一定是奇異未得的東西,所求不得,我們自然會憂悶,要是所欲都遂,自然會躊躇滿誌。世人為什麼營營遑遑,不知滿足呢?因為他們各有所求。
總之,理學家對於欲望有三種主張:(1)主張寂滅種種野心欲望,不忮不求,浮沉人海,隨遇而安。此種人才如死灰枯木;世界上有他不多,無他不少,恰像算學上的零號。(2)主張增大野心欲望,醉心逸樂,得隴望蜀,隻圖貫徹自己主張,不顧他人權利幸福。(3)主張培養欲望,但是他隻管耕種,不問收獲,不計成敗,隻知努力。他不像野心家,妄幹非分,犧牲他人。也不像淡泊家,萬念灰冷,有如零號。他隻知道求進步,奮發踔厲,努力往前,即使所求不遂,他心中仍然快樂,因為人事已盡,成敗他自不容管了,此種折中主張,極為持平。人不能過於知足,太過,便成死灰枯木。也不能過於野心,太過,便鬱悶多愁,或自私自利。我們應該一麵常不知足,一麵又能隨境而安。我們還應該不計利害,努力去滿足我們的欲望,給他們的畏難卻步一個好教訓。
十、欲望和物誘
今天我想繼續討論欲望,解釋它和物誘的關係。物誘即從欲望中生出來的流弊,是一種向惡的趨勢。欲望本身實在很正當很自然,它的滿足也屬正大,不過常人操守不堅,容易走人歧路,欲望就變成物誘,大背本來主旨了。現在我把最普通最強烈的幾個欲望來解釋我這段議論。
(一)飲食。飲食是天性,是很正當很自然的欲望,不但自然,並且必要,因為人人每天都要飲食。我們饑得食,渴得飲,心中覺得無限的滿足和快樂。這種滿足和快樂,是正當的,合理的,並非邪惡荒淫之事。但是,這種欲望要是不小心防範,容易走出正道。譬如飲食的目的,不過充饑解渴,要是飲求醴泉醇酒,食求梁肉珍饈,便縱欲傷生了。小孩飲食的目的是充饑,快樂不過吃時一種附帶品。但是,我們若輕重倒置,喧賓奪主,以快樂本身為目的,忘了充饑的本意。所以大嚼鯨飲,每夜宴會,費錢荒時還是小事,甚至戕生傷性,貽害終身。這種人真是飯桶,他不是為生存而食,是為食而生存。充饑解渴何必食肉喝酒呢,不過縱欲尋樂罷了。
(二)情欲。饑渴和色欲,皆是天然的情欲,飲食和男女居室,都是正大光明的事。不過常人往往以快樂為目的,就墮落邪惡,大背飲食倫常的本意了,這種人大概分兩種:(1)縱欲,以滿足肉體的欲望為目的。(2)徇情,以滿足更高尚更文雅的欲望為目的。縱欲的人,專尋滿足縱欲的快樂,所以荒淫無度,戕生傷性。徇情的人,專尋精神的愉樂,所以沽名釣譽,粉飾矯虛。譬如要做英雄豪傑,一定要有做英雄豪傑的毅力,做出轟轟烈烈的功業。要是不去想怎樣立功,隻夢想做英雄如何快樂,便是徇情了。人人都有崇拜英雄的情感,都有做毫傑的欲望,所以喜歡讀英雄傳略。但是,他們應當模仿他,做出些轟轟烈烈的事業,才能滿足他想做英雄的欲望。要是關上門,一味妄想他將來得誌的快樂榮譽,人家怎樣頌揚他,便是矯飾、沽名釣譽了。有些人雖不縱欲,卻很殉情,即求滿足高尚欲望的愉樂。愛國心也是一種情感,我們要是不去做愛國的事業,隻空想愛國的快樂,也是徇情。有時文人學子的殉情比鄙夫野人的縱欲還厲害。總之,殉情和縱欲雖然彼善於此,終是五十步笑百步,都背滿足欲望的本旨。
(三)好權心。好權心是什麼?人家為什麼要詛咒它,說它是禍根罪府?我說好權心的本身,極為正當,不過是喜歡利用它天賦的權能罷了。譬如人有特別聰明,聰明便是天賦的權能,他一定要用這權能到讀書上,心裏才覺得快樂。其餘像有音樂權能的人,喜歡唱歌;有敏辯權能的人,喜歡演說。有些人又有社會的權能,如交際的天才,人家見到他,都很和藹可親。這些天賦的權能自然應該培養,利用權能本是極自然極正當的事。但是,專以好權為目的,就大背利用權能的本旨了。大抵有天賦的權能的人,未必就能發揚他的權能,所以,有音樂智慧美術才能的人,未必都是音樂家學問家或美術家。但是,他總想得權,以得權為目的,所以,無論在家、在國、在學校、在社會,都要爭位攘權了。人類的權能或能力雖然大小不同,卻個個都有一點。但是發揚它,實在不容易,所以往往走人歧路,用許多陰謀詭計,去滿足他攬權的欲望。大抵秘密是攬權第一的妙法,他不把態度表明,方針宣布,隻是暗中進行,所以能倒行逆施,為所欲為。政客官僚為什麼受社會一般的詛咒呢,因為他們怕受民間批評或攻擊,一味陰謀攬權。
(四)好利心。好利心也是欲望的流弊,不是本來的麵目。好錢的人,並不是喜歡錢,是喜歡由金錢換來的東西。現在金錢萬能的時代,有錢什麼都買得到,它的勢力更大,人家愛它更甚了。要食肉飲酒和冶遊,或滿足他種欲望,都靠金錢。況且金錢就是權,好權更不能不好利了。
(五)苟安心。我們大抵都有實行的欲望,但是遇著阻力,往往畏難卻步有始無終,因為實行的欲望,沒有懷安的欲望大。有些人因為勞碌太甚,動極思靜,要暫時休息。這種暫時的懷安,是自然的、正常的。不過休息愈久,覺得苟且偷安愈樂,奮鬥勞動愈苦,便懶去謀生了。苟安心和好權心常有密切關係,有苟且偷安的人民,才有攬權作威的政府,政府敢好權,就是因為人民好苟安。所以,好苟安的人比好權的人更多。好權的不過少數野心家或夢想家。普通社會都喜歡安逸,雖然有向上的機會,他總是瞻前顧後,不敢去行。所以懵懵懂懂度過一世,什麼遠大計劃,都不管了。
(六)好群心。我去年演講本能的時候已經說過,群性是天然的本能,拘囚是最慘刑法。好群的欲望是人類的必要,不過它也會生出流弊,禍害可也不小。所以,好群的人,往往喜歡出風頭,媚世從俗,沽名釣譽,或般樂遨遊。大抵喜歡宴會冶遊的人,不是專為滿足飲食或女色的欲望,大半由於喜群惡獨。他們般樂會宴,專以團聚快樂為主旨,並沒有別的正當目的。
以上所舉的幾種欲望,是最普通最強烈的,欲望的本身和欲望的滿足,都是自然的、正當的、不可不有的。但是外誘很多,往往領我們走入歧路。物誘所以有這大魔力能誘惑青年,因為它從自然的正當的欲望生出,外麵好像是善的。要是物誘顯然是惡,人家斷不會為它所惑。總而言之,我們應當保守自然的欲望,不應該走入歧路,為外物所誘惑。
十一、欲望與風俗製度之關係
這次我還繼續討論欲望,研究它和風俗製度的交互關係。就是解釋社會上風俗製度如何發生於欲望,欲望又如何為風俗製度所陶鑄或改變。
(一)風俗製度發生於欲望。什麼是製度呢,我不必下定義,讓我舉幾個例。家庭就是一種製度,世界民族或文或野,都不能不有家庭生活,雖然組織各異,大致總是相同,因為它都發生於幾種普遍的通常的欲望。財產私有也是一種製度。我們有田,有屋,有衣食、器具、金錢,受法律的保護,所以他人不得侵犯我們的利權。宗教也是一種製度。無論文明人野蠻人都有的,雖然信仰不同,組織各異,大體總相仿佛。政府也是製度,到處都有的。凡是民族都有一種裁製,規約個人行動,何事可做,何事不可做。有人說戰爭也是製度,因為它是判決爭端最後的手段。況且它是最普通最平常代代皆有的,叫它製度也未嚐不可。總而言之,家庭、政府、宗教和財產私有,是社會上四種重要的製度。
以上四種製度為什麼到處都有呢?它們發生在什麼地方呢?我說它們發生於欲望。人想滿足某種欲望,才創造某種製度、某種製度就是某種欲望的表現。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到處都有家庭、宗教、政府和財產私有等製度。譬如家庭製度,就是發源於多種欲望。第一是色欲。由色生愛,由愛成夫婦,然後有父子家庭。所以,家庭的基礎,就是色欲。第二是兒女恩愛、逸樂、保護等欲望。人類想生育兒女,或找一棲近逸樂的地方,所以才建設家庭。禽獸也有巢穴,以避風雨、禦外侮、謀安樂、休息。巢穴即是禽獸的家庭。第三是求財的欲望。家庭是財產的中心,有家庭才有儲蓄財產的地方。財產在家中不但安全,還可傳之子孫。所以,求財的欲望,也是家庭製度的基礎。第四是好權心。在古代社會中,男人比婦女,成人比孩童,有更大的威權。在男統的家製中,家長都有裁製權,要妻子絕對地服從他,甚至操生殺之權。雖在現代文明世界,家庭專製日見消滅,但是家長還有一部分裁製權。人類想滿足他的好權心,所以有家庭製度。
財產私有的製度,也是發生於多種欲望。儲積是人類的本能。小孩積聚許多竹屑木片,都沒有什麼價值,不過人類有儲積的本能,便不知不覺地要去找那些無價值的東西。所以,儲財的欲望是財產私有的基礎。人類不但有儲財的欲望,還有好權心和鞏固的欲望。什麼是鞏固的欲望呢,就是要鞏固自己的地位以備意外的危險。恐懼是人類的本能。禍福又無常,家中有財產,然後老病危險都不要緊,他的地位自然鞏固了。所以,鞏固的欲望也是財產私有的本源。因為人人都想鞏固他自己地位,以備不虞,所以財產私有的製度,在社會上曆史上根深蒂固,很難廢除。俄國過激黨流了多少血,才能暫時地廢除。俄國這種試驗,能否有良好結果,能否滿足人類天然的衝動,還是一個疑問。無論如何,財產的欲望極為強烈,文明國家都不能沒有財產私有的製度。假使俄黨果然成功,那真是世界空前的大變更了。我們知道俄黨的事實很少,不能預斷它的運命。據我看來,人類的本能衝動和欲望,是很難變更的,與其廢除財產私有,違反人性,不如均分財產,使人人能滿足他財產私有的欲望。聽說俄國現在已經有這種傾向。德國為什麼有革命呢?並不是因為財產私有,是因為農夫太苦,赤貧無有,所以隻要給他們土地,也算達到革命的目的了,何必主張財產公有,想鏟滅人類好財的欲望呢?好權心和好財心也有密切的關係。積財愈多,權勢愈大,所以好權的人也好利。美國人好財心尤大。人常說美人要錢不要命,歐洲人常叫美人做逐利人。我說美人愛錢,並不是愛錢的本身。美人用錢比別國人都更慷慨,所以愛的不是錢,是錢所發生的權勢。從歐洲新到美國的殖民,都很吝嗇,住了好久,受了美化的影響,才肯多用幾個錢。所以,歐人比美人實在更愛錢。美人的愛錢,是愛權勢,有了錢,就能執商務的牛耳,受社會的欽仰,間接地能支配政府。所以,好權心也是財產私有的基礎。總而言之,種種製度,都是從欲望發生出來的。
(二)欲望又為製度所陶鑄。不但製度發生於欲望,欲望又為製度所陶鑄。英國羅素是個革新家,英國守舊的階級很不滿意他。他討論社會政治問題,常說人類有兩種本能或衝動:(1)貪求的本能(acquisitive);(2)創造的本能。純粹科學、真理的發展,建築、試驗、美術、音樂等,都屬創造的本能。現在製度不良,就是過重貪求性的發展,而不顧創造性。這些製度隻是發達人的貪求性,使人褊狹不全,創造的本能就沒有表現的機會了。所以,財富分配的不均,不但大背公道,還能窒塞創造性的生機。物質主義受人攻擊,也是因為這個緣故。羅素著了一部書,叫做《社會改造之原理》,就是拿這種眼光去批評社會上種種製度。社會主義也受它的攻擊,他說,社會主義隻知注重人類貪求的本能,不知建設能發展創造的本能的社會,未免輕重倒置。我們為什麼要改造社會,不是要增大創造力使人奮發有為嗎?美術家的著作並不是貪求金錢,不過求創造罷了。
戰爭在羅素的書上,也算是一種製度。戰爭何以很難免除呢?因為它並不是純從邪惡的欲望出來的。戰爭雖然表現低下的欲望,敵愾、猜忌、排外等惡感,但是也能表現愛國心和同情。戰爭的時候,怨恨仇敵心固然日深,對國內或友邦的同情心或仁愛心,亦更發達,所以說戰爭使人性墮落也可,說戰爭增高人性也可。有人說戰爭是必要的,因為它能發達同情心,使患難相救。試看聯合國當大戰的時候,何等的互助精神和友愛的情感。這話也有片麵真理,不過戰後這些精神都消滅得幹幹淨淨,自己吵起嘴來了。有人說地球要是和火星的人打起仗來,大同世界立刻實現,因為同舟遇風,胡越也會相救如左右手。某年舊金山地震,房屋財產都被焚毀,人民赤貧無有,倒還相愛如兄弟,解農衣人,推食食人。所以災禍戰禍,都能表現人類良好的本能。冒險心、好動喜變心,都隨著戰爭流露出來。人生碌碌如常,沒驚魂動魄的事,一定枯燥沒趣。有戰爭,才能陶鑄人類的冒險心和勇敢心。有一次我在車上遇著一個老人,他說他16歲時,曾加入美國南北戰爭。從軍的時候,艱難萬狀,但是還覺非常快樂。我引這段故事並不是主張戰爭,不過要證明羅素的話,說戰爭能表現良好的本能罷了。愛國心、公德、仁愛、勇敢、冒險,都靠戰爭的陶鑄,才能表現。但是,羅素的結論,並不承認戰爭有存在之必要,他說,我們應該創造新社會,即能表現良好本能的社會,去代替戰爭,因為同情、愛國、勇敢、仁愛,沒有戰爭也能表現。家庭製度本來是愛情的表現,但是也能養成貪求的欲望。有家庭,然後貪求的欲望愈大,不但貪財求貨,就是妻妾兒女,也當做貨物,支配生死,一任家長了。總而言之,戰爭能陶鑄良好的欲望,也能養成不好的欲望。家庭製度能表現愛情,也能養成貪求的欲望。有一種製度,便能陶鑄一種欲望。
我們想批評一種製度,要問它所陶鑄鼓勵的是哪種欲望,所降伏鏟除的又是哪種欲望。一種良製度一定能激發好欲望,又能使人人都有表現的機會,不致互相殘害,民主製度的好處就在使人人都平等的機會,都能表現良好的欲望,卻不致互相衝突、互相殘害。
十二、民主製度之真義
上幾次我曾討論過人性和製度的交互作用,大抵說製度發生於人性,人性複為製度所陶鑄。人性能否改變,是個問題。有些人說戰爭不能免,和平是夢想,因為人性好戰,人性不能改變,所以戰爭也不能廢除。這種論調,雖然言之有故,持之成理,卻有個根本誤點,就是不合事實。人性是能改變的,且已經改變了。人種既能由野蠻進而為文明,為什麼不能由今日之文明更進而為更高尚更完善之文明呢?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沒有語言文字,穴居野處,茹毛飲血,用具何等簡單,風俗何等蠻悍,但是,他們的子孫漸漸改變了蠻性,已經進化到現代的程度,那麼,我們謀將來的改造,也不是妄想了。人性為什麼能改變呢,因為製度能陶鑄人性。製度的價值,就在教育。有些人沒有進過學堂,知識卻很高,因為他受了種種文明製度的陶鑄。學校不過是教育工具的一種,他種製度都有教育的作用。要是一個中國或法國的小孩,在野蠻社會中生長,他一定成個野蠻人,因為他所居的環境,所見的製度,都是野蠻的。所以不但學校,凡是文明的製度,都能教育人民,都能改變人性。批評一種製度,也可以拿它的教育的作用做標準。想比較兩種製度,最好是發一問題,問他們所教育所陶鑄的是什麼。今日我要講民主製度的意義,就是討論它的教育的功用。民主製度為什麼更好,因為它給我們的訓練更好,因為它能聯合個性的發展和社性的發展。
法國革命有三種大義,就是自由、平等和博愛。自由屬於個性的發展,博愛屬於社性的發展,即養成互助、仁愛、共同合作和他種社會的責任心。平等好像鏈環,將個性發展和社會責任連成一氣。
自由和博愛,初看好像水火不相容。所以反對個人主義的,說個人想自由,不能不破壞社會的束縛,社會也就瓦解了。要是人人都講個人主義,自私自利,不顧公益,還有和好的希望嗎?貴族政治能束縛個人發展,養成服從法律,尊重秩序的品性,所以是維持社會要素。但是自由和博愛,並不是絕對相反,而民主製度的責任,就是聯合自由和博愛。
自由不但是外界束縛的解除,也是精神事業。要是自由純屬外界束縛的解除,雖然有利於個人,卻無益於社會。自由第一的要素是精神,或心理的特性,自由的真義是要使人人有創造的能力,自思、自行、自決、自裁,不靠旁人絲毫的幫助。解除外界的束縛,是消極的自由,養成創造的能力才是積極的自由。積極的自由,不是徒然解脫束縛所能得的,還要有智理的發展,能洞察物理、判決是非、自思自行,不顧俗論,去謀思想的進化。
古時爭自由,多半是消極的。人民蜷伏法律風俗之下,掣肘束縛,毫無發展的希望。他們因想舊式的法律遺風,都是剝奪個人自由,想得自由,非把這些法製鏟除不可。所以,他們認解除束縛自由。但是外界的束縛雖然解除,積極的自由還是沒得。他們不過得了更好的機會,想真正的自由,一定要有智理的發展、創造和裁判的能力。況且所謂束縛,有粗而易見的,有微而難窺的。好名就是一種微而難窺的束縛。大抵常人求學做事都是為人,都是注意旁人對他的意見怎樣。換句話說,簡直是虛名的奴隸,這種束縛比酷法暴政還厲害,法律是外界的、暫時的,好名是心中的、永久的,好名心不去,終不能自由。
品性和虛名有種奇異的關係,品性是個人本來的麵目,虛名是品性在旁人心中的反影。所以,品性好像人,旁人的心好像鏡,虛名好像影。譬如一個人,住在一個房子裏,四壁都是鏡,一舉一動,妍醜畢顯,他自己就隻注意鏡中的影,反覺手足失措,行動不自然了。我們住在人群中,前後左右都是鏡子,一舉一動,都要受他人的批評或讚揚。常人專重他人的讚美,所以矯飾沽名,失去本來的麵目了。這種束縛,比什麼外界的約束都厲害些。民主製度的目的,不但要解脫外界的束縛,還要解除心中的束縛,即發展智理和道德,這是他的利益。
這種道德的智理的自由,和社會團結、統一、互助、合作等要素,並非冰炭不相容。換句話說,自由和博愛不是相反。自由教人自己去想,不是教人想為自己。想為自己,便成自私自利,有害社會。自己去想,便是不靠旁人,不顧俗論,自己用思想去裁判是非。我們應該以公益為目的。大抵目的愈高,心的發展愈大。要是所思所慮,都是瑣碎小事,他的心境一定很狹小,沒有發展的希望。要想心理發展,最好的法子就是以社會公益為心,苦思積慮,去謀發達,這是培養心性惟一的法門。
青年求學的人多半誌向遠大,度量寬宏,富有理想,不像暮氣奄奄的老人。但是,出了學堂,便一改常態,行動理想,和在校時絕然兩樣了。他們的心理何以不能繼續發展,因為他出校後,為物誘所惑,注意近利,所以心也縮小,不能向上發展了。總而言之,自由的意義不過謀心理的發展,想發展心理一定要以公益或博愛為目的。所以博愛和自由,不是相反的。
說到這裏,我又想到貴國的學生運動。“五四”以來,學生很難專心讀書,大半因為外交緊急,也因為學生感情用事。教育上受了莫大的損失,要是長此不改,損失恐怕還要大,教育一定要瓦解了。但是,同時得益也不少。學生因這種運動,知道公益的重要、互助的利益,對於政治、教育、商業情形,也更明了,這也是學問,這也是教育。不過有個問題,學生的思想集中到公益上,到底能到幾時呢?我先前說過感情好像蒸汽,蒸汽能運機器。但是蒸汽一定要支配得好,機器才能依著軌道走。機器也要整理得好,蒸汽才能有用,不然,熱氣噴湧,機器都要崩裂了。感情也是如此。民治主義的價值,在能開拓人民心胸,使注意社會公益,不專謀私人和家庭的小利。諸君要知道,激發感情易,著實去行難。諸君應該努力去做積極的事業,即推廣教育、改良體育、發達實業、提倡國貨,或增進平民的生產和消費力。民治主義的目的,即在養成創造的能力、獨立的思想、寬宏的心胸。所以我奉勸諸君,不必感情用事,要有更遠大的目的,就是發展社會精神,或博愛精神,博愛是民主製度的要素。今天是我演講的末次,謝謝諸位踴躍赴會的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