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論短篇小說(3 / 3)

明清兩朝的“短篇小說”,可分白話與文言兩種。白話的“短篇小說”可用《今古奇觀》作代表。《今古奇觀》是明末的書,大概不全是一人的手筆。(如《杜十娘》一篇,用文言極多,遠不如《賣油郎》,似出兩人手筆。)書中共有四十篇小說,大要可分兩派;一是演述舊作的,一是自己創作的。如《吳保安棄家贖友》一篇,全是演唐人的《吳保安傳》,不過添了一些瑣屑節目罷了。但是這些加添的瑣屑細節便是文學的進步。《水滸》所以比《史記》更好,隻在多了許多瑣屑細節。《水滸》所以比《宣和遺事》更好,也隻在多了許多瑣屑細節。從唐人的吳保安,變成《今古奇觀》的吳保安;從唐人的李汧公,變成《今古奇觀》的李汧公;從漢人的伯牙、子期,變成《今古奇觀》的伯牙、子期——這都是文學由略而詳,由粗枝大葉而瑣屑細節的進步。此外那些明人自己創造的小說,如《賣油郎》,如《洞庭紅》,如《喬太守》,如《念親恩孝女藏兒》,都可稱很好的“短篇小說”。依我看來,《今古奇觀》的四十篇之中,布局以《喬太守》為最工,寫生以《賣油郎》為最工。《喬太守》一篇,用一個李都管做全篇的線索,是有意安排的結構。《賣油郎》一篇寫秦重、花魁娘子、九媽、四媽,各到好處。《今古奇觀》中雖有很平常的小說,(如《三孝廉》、《吳保安》、《羊角哀》諸篇。)比起唐人的散文小說,已大有進步了。唐人的小說,最好的莫如《虯髯客傳》。但《虯髯客傳》寫的是英雄豪傑,容易見長。《今古奇觀》中大多數的小說,寫的都是些瑣細的人情世故,不容易寫得好,唐人的小說大都屬於理想主義。(如《虯髯客傳》、《紅線》、《聶隱娘》諸篇。)《今古奇觀》中如《賣油郎》、《徐老仆》、《喬太守》、《孝女藏兒》,便近於寫實主義了。至於由文言的唐人小說,變成白話的《今古奇觀》,寫物寫情,都更能曲折詳盡,那更是一大進步了。

隻可惜白話的短篇小說,發達不久,便中止了,中止的原因,約有兩層。第一,因為白話的“章回小說”發達了,做小說的人往往把許多短篇略加組織,合成長篇。如《儒林外史》和《品花寶鑒》名為長篇的“章回小說”其實都是許多短篇湊攏來的。這種雜湊的長篇小說的結果,反阻礙了白話短篇小說的發達了。第二,是因為明末清初的文人,很做了一些中上的文言短篇小說。如《虞初新誌》、《虞初續誌》、《聊齋誌異》等書裏麵,很有幾篇可讀的小說。比較看來,還該把《聊齋誌異》來代表這兩朝的文言小說。《聊齋》裏麵,如《續黃梁》、《胡四相公》、《青梅》、《促織》、《細柳》……諸篇,都可稱為“短篇小說”。《聊齋》的小說,平心而論,實在高出唐人的小說。蒲鬆齡雖喜說鬼狐,但他寫鬼狐卻都是人情世故,於理想主義之中,卻帶幾分寫實的性質。這實在是他的長處。隻可惜文言不是能寫人情世故的利器,到了後來,那些學《聊齋》的小說,更不值得提起了。

三、結論

最近世界文學的趨勢,都是由長趨短,由繁多趨簡要。“簡”與“略”不同,故這句話與上文說“由略而詳”的進步,並無衝突。——詩的一方麵,所重的在於“寫情短詩”(Lyrical poetry)(或譯“抒情詩”),像Homer,Milton,Dante那些幾十萬字的長篇,幾乎沒有人做了;就有人做(十九世紀尚多此種),也很少人讀了。戲劇一方麵,莎士比亞的戲,有時竟長到五出二十幕(此所指乃Hamlet。也),後來變到五出五幕;又漸漸變成三出三幕;如今最注重的是“獨幕戲”了。小說一方麵,自十九世紀中段以來,最通行的是“短篇小說”。長篇小說如Tolstoy的《戰爭與和平》,竟是絕無而僅有的了。所以我們簡直可以說,“寫情短詩”、“獨幕劇”、“短篇小說”三項,代表世界文學最近的趨向。這種趨向的原因,不止一種。一、世界的生活競爭一天忙似一天,時間越寶貴了,文學也不能不講究“經濟”;若不經濟,隻配給那些吃了飯沒事做的老爺太太們看,不配給那些在社會上做事的人看了。二、文學自身的進步,與文學的“經濟”有密切關係。斯賓塞說,論文章的方法,千言萬語,隻是“經濟”一件事。文學越進步,自然越講求“經濟的方法”有此兩種原因,所以世界的文學都趨向這三種“最經濟的”體裁。今日中國的文學,最不講“經濟”。那些古文學家和那“聊齋濫調”的小說家,隻會記“某時到某地,遇某人,作某事”的死賬,毫不懂狀物寫情是全靠瑣屑節目的。那些長篇小說家又隻會做那無窮無極《九尾龜》一類的小說,連體裁布局都不知道,不要說文學的經濟了。若要救這兩種大錯,不可不提倡那最經濟的體裁——不可不提倡真正的“短篇小說”。

[說明]這一篇乃是作者於。1918年3月在北京大學國文研究所小說科講演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