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首先把目光投向益生菌。1996年農業部批準枯草芽孢杆菌、乳酸杆菌等6個菌種生產生物獸藥;1999年農業部公布了幹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糞鏈球菌等12個菌種可直接飼喂動物。為微生態產品在飼料和動物生產上的應用提供了法規方麵的支持。
什麼叫益生素?隻有先定義益生菌和益生元才能解釋益生素,兩者不能隔離開來定義。學術界對益生素的定義很多,但是人們最推崇和最認可的是Fuller(1989)的定義,益生素——一種通過改善宿主動物腸道菌群平衡,發揮有益影響的活性微生物飼料添加劑。益生元——指不被動物體分解消化的寡糖類化合物,能夠選擇性的促進腸道有益菌群的活性和繁殖。
菌種的選擇是益生素技術的關鍵,其來源不同分為3類。一是從動物體或從自然界分離培養的純天然菌種,有耐熱形成的芽孢杆菌和非耐熱的乳酸杆菌、雙歧杆菌、酵母菌和糞鏈球菌等;二是誘變定向培養,把厭氧菌誘變為需氧菌等;三是基因工程菌,把酶基因、抗原基因或氨基酸基因等克隆到大腸杆菌、乳酸杆菌。
對於菌株的選擇要滿足以下要求:一是要符合微生態平衡與失調理論,要有足夠的基礎理論的支持;二是具備安全、有益、高效的特點,有一定數量的菌群數,經動物飼養試驗證明是有效的,或有可能替代或部分替代抗生素的;三是具有耐高溫,抗酸堿特性,尤其在飼料膨化加工過程中耐高溫,不失活。否則很難形成產業化規模,不便於推廣;四是易培養,對營養要求不高的;正是穩定性好,要有較長的保存期。
使用益生素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在動物體內,益生素具有競爭性排斥作用,可以占據寄主動物消化道的定植位點,強烈的抑製其它細菌在消化道的增殖。因此,益生素不要與抗生素類化合物混合使用;二是益生素與重金屬有拮抗作用;另有報道介紹,高鐵、高銅對益生素的作用發揮有一定的影響;三是益生素通常每克活菌數約為8次方,國內外研究表明,並非添加越多越好,過量時會引起動物的輕微腹瀉,用戶應按規定的添加量飼喂動物;四是益生素產品要避免高溫,且要避光保存。
目前的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益生素促生長作用和提高生產性能方麵采用單個菌株或2~3個菌株,還難以與抗生素比效果,科學家試圖采用多菌株與多聚寡糖的協同作用來提高益生素的功能。應用益生菌和益生素的混合製劑,以獲得益生菌所需要的專門底物以此提高有益菌的存活率和存活數,發揮兩者的聯合與協同效應,為開發利用“綠色飼料”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5 安全飼料引入HACCP理念
在飼料企業日常管理方麵,安全飼料應引入危害分析關鍵控製點(HACCP)原則。正在歐洲通行的HACCP原則為我國安全飼料和飼料產品質量控製提供了有益的借鑒。HACCP原則體現了確定潛在的危害環節,並確定危害可能威脅到某一個係統或被係統消除時所需要控製的關鍵點。建立安全程序,消除隱患,HACCP包括以下七方麵關鍵控製點。
一是危害分析,確定進入生產程序的每一個步驟的危害,例如能量飼料中的細菌,病毒和有害毒素等;二是關鍵控製點,消除和最大限度的減少潛在危害的關鍵點,最常見的例子如,進入養殖區域時應履行的個人衛生程序,交通工具的車輪浸地等;三是關鍵點限製,在關鍵控製點減少和消除可能的危害程度;四是有效的監控程序,觀察和測量並依據統計學顯著差異幫助進行試驗,確保有效的監控程序和措施達到關鍵控製點限量的要求;五是糾正措施,對不能達到關鍵點限量的,要采取糾正措施,並製定糾正和檢查程序,比對試驗等;六是記錄程序,沒有記錄的就是沒有發生的。不論出於管理上的需要還是法律法規上的要求進入控製程序的每一個動作,包括衛生清掃次數等都要有記錄;七是證實程序,所有的程序都要采取獨立的監控辦法,確保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運行,便於社會和具有第三方公證地位的機構來證實其有效性。
6 結束語
安全飼料和綠色飼料的途徑和所要達到的目標可能還包括其它命題,例如涉及轉基因飼料的安全問題和對應措施,中草藥添加劑的界定等有爭議的話題。人們試圖在“綠色化”的過程中使用益生菌來解決安全飼料進程中遇到的問題,推進飼料安全的進展,“綠色化”及其益生菌可能隻是其中一種方式和選擇。在討論微生態製劑的同時我們還想補充一條公認的真理,科學也是雙刃劍。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並不是所有的益生菌都是絕對安全的,有的益生菌含有的抗藥因子可以通過基因物質的交換轉移到正常的腸道菌群中。現在有人把含有抗藥因子的基因工程菌用作益生菌,其結果將會和濫用抗生素一樣,製造出任何藥物都無法消滅的超級細菌,將給人類造成更大的威脅,人類可能自食其果。
中國的飼料安全應該借鑒歐洲的道路,實現人用藥與獸藥的根本性分離,隻使用極其有限的化學抗生素藥物添加劑,最終徹底的不使用化學藥物添加劑。雖然這個目標距現今的中國狀況還很遙遠,可能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一個長期的過程才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