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90年,大多數關於魚蝦蟹磷需要量的研究都是基於測定魚蝦蟹的生長率或給魚蝦蟹喂以含純磷的半合成飼料,然後測定脊椎骨的灰分含量(Lall,1989).Sugiura等(1998)研究了鱒魚尿液中磷含量,看能否用來衡量鱒魚對磷的需要量.發現,當喂以低磷飼料時,鱒魚尿液中很難檢測到磷,當攝入的磷超過需要量時,尿液磷含量迅速升高。
由於魚粉和動物副產品中灰分含量高以及飼料中含有植酸使磷表現消化率(ADCs)低,所以目前生產上采取上列措施降低飼料磷含量及排泄量.①采用低植酸磷飼料原料,同時以有效磷含量設計配方;②采用利用率高的磷原料設計配方;③去除植酸或添加植酸酶分解植酸磷。
在含魚粉的鱒魚飼料中,加入檸檬酸使磷的ADCs從65%提高到95%,添加碳酸氫鈉降低磷的利用率(Sugiura等,1998).在隨後的研究中,發現添加5%的檸檬效果最佳,在6周的實驗期內鱒魚的采食量和生長率均沒有受到影響.但在鯉魚的實驗中發現添加檸檬酸,鯉魚采食量在最初10d大大下降,這表明檸檬酸不適合無胃魚類.這項研究的一個重要發現是提高磷ADCs並不一定就能生產出低汙染性飼料.鱒魚飼料中加入檸檬酸使鱒魚能從日糧中吸收更多的磷,因此,糞便中磷含量較低,但多吸收的磷又通過尿液被排出體外,還是回到了水中.對於水產動物飼料中添加植酸酶已有一些研究,並取得了明顯的交果.今後還要加強植酸酶在水產動物飼料中的應用研究,研究其添加方式、添加量等,使植酸磷的利用率明顯提高。換言之,通過提高磷的吸收並不能降低磷汙染,除非降低飼料中總磷量。因此,必需使飼料中的磷恰好滿足魚蝦蟹的營養需要。
要設計磷含量恰好滿足魚蝦蟹營養需要量的低汙染性飼料就必需準確地知道魚蝦蟹對磷需要量和飼料中磷的ADCs。一種飼料中的磷ADC並不是各種原料的ADCs的簡單相加。這是因為飼料各種成分間存在相互抑製的作用,例如灰分就是一個典型的抑製磷吸收的成分。
5改進飼料加工工藝
加工工藝對飼料有較大影響。經過科學的加工(如粉碎、發酵、膨化等)或調製(如加入誘食劑、酶製劑、粘合劑等),能夠提高魚蝦蟹對飼料的利用率。由於魚蝦蟹的生存環境、生活習性和生理機理等獨有的特點,對加工魚蝦蟹配合飼料的要求比較高,這是因為:①魚蝦蟹生活在水環境中,飼料投入後要具有良好的水穩定性,防止很快潰散、溶解和流失;②魚蝦蟹消化道較短,消化能力低,原料粉碎的粒度直接影響其消化率,所以原料粉碎的粒度要細,以便在飼料加工後,容易消化吸收;③不同生活習性的魚蝦蟹和同種魚蝦蟹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其要求的飼料形態和粒度也不相同。在魚蝦蟹飼料生產時,為了有效攝食和減輕水質汙染,飼料必須加工成可在水中穩定的顆粒型,因此,魚蝦蟹飼料對粉碎粒度、混合均勻度、飼料成型性和耐水性都有較高的要求。生產魚蝦蟹飼料應采用合理的加工工藝(對於膨化和顆粒飼料來說,製粒的調質過程非常重要,常使用蒸汽調質,並保持一定的溫度、壓力和時間),在保證飼料質量的同時,達到提高吸收利用率的目的。
6低汙染性飼料的發展趨勢
當今對水產養殖生產不但要求高效率,同時還要求最低程度地汙染養殖水環境,這就要求水產動物營養學家充分了解魚蝦蟹對必需氨基酸的需要水平及對合成氨基酸的利用情況和其它營養素的需要量,能夠按照魚蝦蟹營養成分需求最精確地配製日糧。因此,就需要對理想蛋白質模式的實際應用有深刻理解,目前這方麵的研究還有待於深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