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動物低汙染性飼料的研究開發(2 / 3)

人工配合餌料的質量對水產養殖生產和水產養殖環境有重要影響。傳統的人工配合餌料研製均以追求最大增重和最大生長速度為目標,餌料蛋白質含量高,磷含量也高,且多超量投喂,這樣的餌料和投喂方式造成水質敗壞,危及魚蝦蟹的生存。必須加強對魚蝦蟹基礎營養學的研究,充分了解魚蝦蟹對必需氨基酸等必需營養素的需要水平以及對合成氨基酸的利用情況。根據不同品種、不同發育階段、不同生理狀態下的營養需水最料確地來研製能滿足營養需求的配合餌料。同時,改進餌料加工工藝和餌料投喂方法。達到降低餌料係數,減少對養殖生態環境汙染,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魚蝦蟹是被動適應型生物,耐機體功能(如體溫)變化的範圍大,耐環境變化的範圍小,隻能通過漸變的生理性或遺傳性適應來馴化或習慣養殖環境。有機汙染,導致養殖生態環境惡化到超過了魚蝦蟹的適應範圍,使其大多處於應激狀態,應激降低了魚蝦蟹保持體內環境平衡的能力與功能,表現出厭食、體弱、患病、拒食甚至死亡。

總之,開發低汙染性飼料,首先加強基礎營養生理學研究,充分了解各營養素生理功能、消化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等規律;其次,密切注意研究各種飼料原料的消化吸收率,以養殖魚蝦蟹為實驗對象,研究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的表現消化率;再次,合理調整飼料和飼料添加劑配方,降低粗蛋白質和磷含量。研究各種能提高魚蝦蟹對磷利用率的飼料添加劑的效果,研究魚蝦蟹在各個生長發育階段對磷需要量的準確數據,研究用低磷飼料飼喂魚蝦蟹的生產性能;最後,要研究飼料原料的處理方法和飼料的加工工藝。

3改善和控製魚蝦蟹排泄物中氮的汙染

通過改進飼料配方,可以達到改善和控製魚蝦蟹排泄物中氮的汙染。隨著水生動物營養學的研究進展,對水生動物營養需要有較為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單體氨基酸合成和添加試驗成功,使人們能夠通過添加單體氨基酸來降低飼料中粗蛋白質的含量,減少魚蝦蟹N的排泄,從而減少對養殖水環境的汙染,同時,也可以達到更精確、更經濟地利用飼料中的有效養分。采用理想蛋白質模式,從氨基酸平衡飲料配方著手,用合成氨基酸來平衡日糧中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達到既節省天然蛋白質飼料資源,又減少環境N汙染的問題;選用營養成分含量高、消化率高的飼料,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通過調整蛋白:能量也可減少飼料中氮的排泄。開發高效飼料添加劑,促進水產動物對蛋白質和磷的消化吸收,低汙染性飼料必需含有足夠來自脂類或糖類的能量,以避免蛋白質作為能量來源被消耗。在對大西洋鮭魚的實驗中,把日糧中的脂類含量從18%提高到30%,蛋白質的吸收率就可以從25%提高到50%。蛋白質吸收率的提高可以減少氮的排泄。對於鯰魚和其他雜食性魚類必需用糖類作為能量來源,為了保證日糧中的糖類能被充分吸收利用,用蒸煮膨化技術提高澱粉的利用率,並盡可能減少不可消化糖的含量,特別是某些植物性飼料,如黑麥的含量。

4提高磷的消化利用率

水中含磷量少,且魚蝦蟹對水中的磷不易吸收利用,所以其所需的磷主要來自飼料,不同磷源對魚蝦蟹的有效性差異很大。一般來說,磷酸鹽的溶解性越好,其有效性越高;夫機磷的利用率高於有機磷。而且前植物性飼料源中的磷約75%左右是植酸磷,不僅不能被利用,還與其他礦物質、蛋白質、氨基酸、糖類等物質結合,形成穩定的植酸鹽複合物,降低動物的消化能力。未被魚蝦蟹利用的大量植酸磷及飼料中添加的無機磷大部分從糞尿中排出體外,一方麵造成磷這種較貴的飼料原料的巨大浪費,另一方麵排出體外的磷進入水中和土壤,造成環境汙染,導致集約化漁業生產區水域富營養化,BOD和COD值升高,水中溶氧含量起伏變化、水質惡化、魚體生病或魚肉帶異味等。與此同時養殖水體中排放的飼料磷促使水體中浮遊植物的大量繁殖,誘發赤潮,給養殖業帶來巨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