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摧毀南美橡膠業的是一種病害。1905年,巴拿馬的橡膠種植園中出現了一種名為南美葉疫病的橡膠樹病害。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葉疫病在中美洲地區肆虐,並於1930年擴散到了巴西。南美葉疫病是由一種名為南美葉疫病菌的真菌所引起。這種真菌喜好感染橡膠樹的各個幼嫩部位,尤其是嫩葉。被葉疫病感染的橡膠樹葉大量枯死脫落,橡膠樹的生命力和產膠能力受到嚴重損傷。
破壞力巨大的南美葉疫病其實並非什麼新型疾病,它在自然界中早已存在,卻從未大規模流行過。那是因為葉疫病在樹與樹之間依賴於孢子傳播,而它的孢子尺寸相對較大,很難依靠風力傳播。在自然界中,葉疫病菌孢子往往是被雨水從病葉上衝洗下來,然後通過雨水流淌或者沾染在動物身上來傳播。在雨林中,三葉橡膠樹分布稀疏,樹與樹的間距很大,雨水和動物傳播往往很難突破這種空間障礙;但在人工種植園中,情況大不一樣,橡膠樹之間挨得很近,雨水打在葉片上濺起的水花可以輕鬆地將孢子從一棵樹送到另外一棵樹上。如此方便的傳播途徑,使得橡膠種植園一旦出現病情,就會無法控製。
麵對肆虐的病情,巴西的橡膠種植園主不得不反複噴灑殺菌劑,以保護橡膠樹不受葉疫病的危害。隻是,大量使用殺菌劑所帶來的成本負擔進一步削弱巴西橡膠業的競爭力。科學家也曾試圖培育抗病品種抵禦葉疫病。不過,他們失望地發現,抗病好的品種往往產膠能力不行,而高產品種又對葉疫病敏感。有科學家發現,生產膠乳主要依靠橡膠樹的樹幹部分,而葉疫病的主要侵染部位是樹葉所在的樹冠部分。於是,他們通過人工嫁接法,把高產品種的樹幹和抗病品種的樹冠組合在了一起。這種優勢互補的組合可以同時做到高產和抗病;但是,嫁接所帶來的成本增加同樣是橡膠種植園主無法負擔的。
巴西橡膠產業在南美葉疫病的打擊下不斷萎縮。到了1940年,巴西出產的橡膠僅占世界總產量的1.3%。昔日的橡膠王國徹底沒落了。
橡膠樹誘發的戰爭
隨著南美洲橡膠種植業的衰敗,亞洲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橡膠樹種植區域。馬來西亞更是取代巴西成為了新的橡膠王國。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再一次推高了市場對橡膠的需求,同時也隔斷了正常的橡膠貿易。由於人工合成橡膠無論是產量還是品質都比不上天然橡膠,幾大參戰國不得不想盡辦法尋找天然橡膠的來源:美國依靠巴西的殘餘產能苦苦支撐,德國和蘇聯嚐試從其他能產生膠乳的植物中來獲取橡膠,日本則是對離自己不遠的產膠國具有“濃厚興趣”。
在當時的日本軍隊內部,對於戰爭策略的選擇有兩派——主張進攻蘇聯的“北上派”和主張進攻東南亞、南亞的“南下派”。最終,對於資源,特別是橡膠資源的渴望,使得“南下派”占了上風。為實現南下的目標,日本必須打敗當時控製著太平洋的美國海軍。由此,日本偷襲珍珠港。
很大程度上,橡膠樹的誘惑導致日本選擇了錯誤的戰爭策略。橡膠樹對曆史車輪的運行方向做了一個小小的推動。
如今,戰爭的陰影已經離我們遠去,但南美葉疫病的陰影並未消失。東南亞和南亞橡膠種植園中的橡膠樹品種非常單一,基本上都是100多年前英國人帶來的那幾百棵橡膠樹苗的後代,這些品種對葉疫病的抗性不高。密集種植的橡膠樹在有些地區甚至綿延幾百公裏,更是為葉疫病的流行創造了條件。一粒有意或無意帶入種植園的病菌孢子就可能導致南美洲的悲劇重演,給世界橡膠產業帶來嚴重衝擊。如何規避風險,真正打贏對於南美葉疫病的戰爭,是擺在科學家麵前的一道難題。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