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橡膠樹——改變曆史的植物(2 / 3)

隨著天然橡膠身價的提升,采集橡膠樹的膠乳成為了一個獲利頗豐的行業。無數人懷揣發財夢湧入亞馬孫叢林,試圖找到可以讓他們暴富的“黑色金礦”。

從西到東大轉移

在橡膠產業的起步階段,所有橡膠都是從橡膠樹所產生的膠乳中提煉出來的。

最初,采膠工人用斧子在橡膠樹上砍出一個口子,然後收集從開口處流出的膠乳。這種“開口法”雖不至於立刻殺死橡膠樹,且可以重複收集膠乳;但會大大縮短橡膠樹的壽命,橡膠樹往往被砍幾次之後就死亡了。落後的生產方式快速吞噬著雨林中的橡膠樹,工業界對於橡膠的需求卻不斷增長。於是,橡膠業者開始嚐試人工種植三葉橡膠樹。

與天然橡膠樹相比,人工種植的橡膠樹有著明顯的優點。例如,自然生長的三葉橡膠樹在雨林中分布得很稀疏,大約每公頃隻有兩株,采膠工人要花費不少時間在路上;而人造橡膠林的種植密度可以達到每公頃600株,密集的分布提高了采膠速度,也便於對橡膠樹進行照料維護。在嚐到了甜頭後,南美的橡膠種植規模節節攀升。“一戰”結束後的10年間,南美橡膠種植業達到了曆史最高峰,僅美國汽車巨頭亨利·福特一人,就在巴西擁有超過3000公頃的橡膠林。

隨著人工種植技術的發展,三葉橡膠樹不但走出了雨林,也開始走出它的原產地南美洲。1876年,英國人威克姆將7萬顆橡膠樹種子悄悄運出巴西,送往英國。威克姆的這一舉動徹底改變了橡膠業的生產格局,橡膠樹從西半球來到了東半球。

由於英國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都不適合橡膠樹生長,這7萬多顆種子的第一個落腳點是英國皇家植物園的溫室。在人造環境的精心嗬護下,有2300多顆種子萌發並長成了橡膠樹幼苗。接著,英國人將這些幼苗送到了他們在亞洲的殖民地——斯裏蘭卡和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和當時還被稱為錫蘭的斯裏蘭卡都有部分國土靠近赤道,那裏有著和亞馬孫叢林地區相似的氣候,土壤條件也很適合三葉橡膠樹的生長。雖然大部分樹苗在漫長的海運途中夭折,但存活下來的幾百棵樹苗在這兩個國家生長良好,逐漸繁衍為成片的橡膠林,並且擴散到周邊國家。中國最早的三葉橡膠樹就是在1904年從當時還屬於馬來西亞的新加坡引進的。

橡膠王國的消亡

橡膠樹在斯裏蘭卡和馬來西亞紮下了根;美中不足的是,當時這兩個國家的種植業都是以咖啡為中心,人們並沒有認識到橡膠樹的巨大價值。直到19世紀90年代,鏽病將這些地區的咖啡種植業摧殘得風雨飄搖,出於填補空缺的需要,橡膠種植業才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到了1907年,斯裏蘭卡和馬來西亞兩地的橡膠樹種植麵積已超過30萬公頃。

除了抓住了鏽病帶來的機遇,科學家的努力也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其中以時任新加坡植物園主任的英國科學家裏德利貢獻最大,他發明的連續割膠法堪稱橡膠產業發展史上的一座裏程碑。

在橡膠樹的體內分布著一種被稱為“乳管”的組織,它與動物體內的乳腺頗有幾分相似,專門負責製造和貯藏膠乳。當乳管被外力剖開後,內部的壓力會推動膠乳流出來。由於大部分乳管都位於樹皮部分,采膠工人隻需將樹皮割開,膠乳就會從傷口處流出。與“斧子開口法”不同,裏德利發明的割膠法隻在樹皮上割開一個很淺的口子,不觸及形成層,既能采集到膠乳,又不會對橡膠樹的健康產生嚴重影響,橡膠樹的可利用周期由此從幾年延長到了幾十年。在使用連續割膠法後,亞洲橡膠產業的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將南美洲遠遠甩在身後,亞洲國家開始占據世界橡膠產業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