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即,在無數參拜及恭賀的聲音中,高嶽大舉封賞部下。韓雍已經是龍驤將軍之職,命楊軻為秦州長史,加軍師將軍號;晉升何成為偏將軍,雷七指為牙門將軍,周盤龍、彭俊、骨思朵、吳夏、楊堅頭五人俱為中郎將,都可各自獨領一軍三千人。並拔擢新近出頭的邱陽等十數名青年幹將為校尉。此外,曹莫苗覽汪楷等人,就地升任或掛職州官,在屢次戰鬥中表現尤為突出的大批兵卒將士,也都因功量才酌情賞酬,毋庸一一贅述。
“諸位,我一路走來,到的今天,能有如此地位,實在離不開大家的同心襄讚。我別的話沒有,隻要從此以後,大家仍然與我同舟共濟,那諸位的功勞,我永遠記在心裏,絕不會無端辜負,此心上天可鑒。”
不幾日,楊茂搜和姚弋仲的賀表也相繼而至。楊茂搜的使者乃是其侄楊萬夫,楊萬夫恭恭敬敬拜見了高嶽,呈上楊茂搜之書信。見是他來,高嶽也很高興,熱情的款待一番,還曾喚來楊堅頭使他兄弟二人把酒言歡。但隨後姚弋仲的使者,卻聽說是一個少年,高嶽有些驚訝,便就傳召至府衙相見。
侍衛聲聲高喚中,有一身著羌人服飾的少年,一路低著頭趨步進來,便就在堂間鄭重拜倒,亮起還有些清脆的嗓子,大聲道:“南安之使,拜見尊貴的高都督,並奉上我部族最真心的祝賀和恭順之意。”
那少年說話時,略略抬起了頭,看向高嶽,俄而發現堂間一眾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又忙低下頭去,但還是恭恭敬敬的說完了祝詞,並獻上姚弋仲的親筆賀表。
高嶽本暗忖姚弋仲也是有些意思,為何派一個娃娃來擔任正使,但想歸想,表麵上還是笑著謙謝了兩句。高嶽見那少年多少有些緊張,便和顏悅色讓他先站起稍候,展開了姚弋仲的賀表來看。
姚弋仲除了再三表達了他的感激和堅定的擁戴之意,還在信中表明,此次派來擔任正使的少年,乃是他最為看重的第五子姚襄,希望就此將其留在高嶽身邊,日夜承蒙教導。雖然說得很是婉轉,但明白人都知道,這是姚弋仲忠實的要履行當初向高嶽求援時,提出的派遣質子的首要條件。
對於接納質子,高嶽其實內心可有可無。他覺得真心順服的,根本用不著抵押什麼人質,心懷叵測的,就算派了人質來,最終也靠不住。但從官方上來看,又為了能讓姚弋仲更加心安,他也默認了這一條件,但將姚弋仲的信看完,高嶽還是大吃了一驚。
姚襄,也是晉末時期的一代雄傑,在紛亂的曆史大舞台上,書寫了屬於自己的傳奇。史載其雄健威武,善於籠絡人心,深得部族和轄地人民的愛戴。在父親姚弋仲死後,他繼承羌人大首領之位,率部轉戰天下,卻心懷大誌,想圖謀關右,繼而開創大業。但因著種種特殊原因,又實在是運氣太差,最後姚襄被先他一步霸占了關中的蒲家擊敗,本人也被苻堅所殺,死時年僅二十七歲,留下了無比悲情的身影。
多年後,無數的故舊子民都還仍然深深懷念姚襄。他的小弟、稱霸北中國的後秦開國之主姚萇,曾感慨著說自己雖然已貴為帝王,但最起碼有四點不如亡兄:身長八尺五寸,臂垂過膝,人望而畏之,一也;當十萬之眾,與天下爭衡,望麾而進,前無橫陣,二也;溫古知今,講論道藝,駕馭英雄,收羅雋異,三也;董率大眾,履險若夷,上下鹹允,人盡死力,四也。
所謂天不助我,非戰之罪。姚襄也算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典型人物。在亂世中,他以自己獨特的魅力,放出過短暫卻炫目的光彩。
高嶽深知,盛唐名相房玄齡,對姚襄也曾很是肯定,讚其雄武冠世,好學博通,雅善談論,英濟之稱著於南夏,乃是一個器宇軒昂能比肩孫策的人物。眼下,高嶽還太過驚訝和好奇,一時不能將史書中那威風的名姓,和堂下這個活生生的少年聯係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