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約爾王國中,伊斯蘭教和傳統勢力是影響政局的兩大因素。根據葡萄牙人的記載,自15世紀中期以來,穆斯林就一直在沃洛夫人的宮廷中服務。他們或充當書記和顧問,或充當神學家。卡達莫斯托發現,一些黑人也皈依了伊斯蘭教。在首都姆布爾建立了清真寺,達梅耳阿馬裏還邀請卡達莫斯托觀看清真寺內的祈禱。穆斯林多以貿易為業。隨著貿易的發展,穆斯林在宮中的地位逐漸增強,並終於形成一個以神職人員“馬拉布特”為首的政治派別。傳統勢力的主要力量是達梅耳的武士隊伍和傳統文化的代表格裏奧特集團。到18世紀末,傳統勢力一直在卡約爾占居優勢。穆斯林總是力圖借助外部力量控製政權,因此毗鄰穆斯林世界的重大變動常常引起卡約爾政局的波動。1673年,隨著紮瓦亞人的入侵,一位信奉伊斯蘭教的達梅耳登上王位。他在穆斯林神職人員恩迪阿伊·薩爾的指導下進行統治。但是,由於傳統勢力的活動,達梅耳動搖。薩爾廢黜這位達梅耳,自立為王,但隨著紮瓦亞人的失敗,薩爾終被推翻。1790年,在富塔托羅穆斯林聖戰成功的鼓舞下,卡約爾穆斯林發動起義,奪取政權未果,許多人被賣為奴。1796年,穆斯林利用阿爾馬米入侵的形勢奪取政權,但也未成功。不過,兩派之間的矛盾和鬥爭並未停止,由此導致卡約爾王國的政治組織漸遭破壞,國力日趨衰弱。
卡約爾王國對西方的殖民侵略始終保持高度警惕。17世紀40年代,達梅耳拒絕法國第一塞內加爾公司的船艦在其領海和內河活動,甚至拘留了給船艦提供飲水和木柴的黑人工人。法國船隊隻好在繳納規定的稅金後迅速離去。在路易十四統治時期,塞內加爾殖民地第一任代理總督安德烈·布律因擅自進入王國領土而被捕。1779年,法國利用北美獨立戰爭的時機從英國手中奪回聖路易。一些國王前去向法國總督致敬,但卡約爾王拒絕前往,聲稱“不受任何人的約束”。至18世紀80年代,卡約爾人已發動了三次反殖起義。
早期的歐洲殖民侵略
西非沿海是西方殖民者最早侵入的地區。
1444—1445年,葡萄牙人的探險船隊越過塞內加爾河口,進入西非的上幾內亞。至1475年,葡人已繞過赤道,完成了對整個西非的探察。他們一邊探險,一邊掠奪非洲富源。他們以布匹、小五金、串珠、鐵和其他金屬換取象牙、黃金和奴隸,並在阿爾京等地的海域開發漁業資源,在幾內亞灣的一些島嶼興辦種植園。這種掠奪性的貿易和開發可帶來5—6倍的利潤。葡萄牙人壟斷這種利潤豐厚的殖民事業達一個多世紀。但高額利潤終於激起歐洲其他國家的競爭。至18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和丹麥等在西非的殖民角逐仍未終止。由於柯拉果在歐洲沒有銷路,西非胡椒無力同東印度胡椒競爭,因此列強爭奪的商品除奴隸外,主要是象牙和黃金。
在西非沿海地區,大象主要分布於上幾內亞的沿海和近海的一些島嶼。岡比亞河流域、努內茲河流域以及內地的高地草原都有許多大象。下幾內亞的東部地區大象也很多,後來這一地區獲得了象牙海岸的名稱。非洲人一般采用傳統方法獵捕大象。他們使用毒叉或毒矛投擲,或將大象圍圈起來,用武器打死。這種捕象方法不能滿足歐洲人對象牙的大量需求,但每年仍有不少象牙供應。
收購象牙的歐洲人最初主要是葡萄牙人。由於佛得角群島和大陸沿海葡商的活動,至16世紀,沿海和內陸的商人已組織起來,形成象牙貿易係統,貿易趨向正規化。後來,英國人在象牙貿易中漸居首位,荷蘭、法國及歐洲其他一些國家也積極參與象牙貿易。他們大多采用物物交換方法,用低廉的貨物換取象牙。英國商人換取象牙的物品一般為紅布、藍布、火藥和鐵條等。他們在努內茲河的一個商站,每年輸出象牙30噸。1663年,訪問塔爾索島的一位葡萄牙傳教士看到一艘英國船裝載了兩萬餘支象牙。
為滿足歐洲商人對象牙的需求,非洲出現了專門獵捕大象的人群。許多國王和首領建立了獵象人的村鎮。專業獵象者持有國王或首領的特許證明。為追逐大象,他們常常集體居於森林中數月。歐洲人輸入的武器也逐漸被用於獵象。至18世紀末,西非沿海地區的大象已明顯減少,一些地區的大象已被滅絕。
歐洲人對黃金的追求永無止境。黃金海岸是他們為取得黃金而激烈角逐的場所。
1471年,裏斯本商人費爾蘭·戈麥斯雇用的兩名船長繞過西非三點角,在距今海岸角不遠的地方棄舟登陸。他們發現三點角和海岸角之間長百餘公裏的沿海地區黃金儲藏豐富,砂金貿易活躍,因而將其稱為“米納”(礦藏)。後來,人們將它稱為黃金海岸。黃金海岸需要的大宗商品是金屬器具、布匹衣物、串珠和奴隸。葡萄牙經濟落後,國內產品難於滿足這類要求,因此葡萄牙商人從歐洲、亞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區販來所需物品,采用壟斷市場和不等價交換等方式,以少量貨物換取大量黃金。葡萄牙人還派出遠征隊,強占金礦脈,使用奴隸采金。從16世紀初起,每年運抵葡萄牙的黃金占世界黃金產量的1/10,價值約達10萬英鎊。此外,還有許多運金船被劫。1500—1531年,僅被法國人劫掠的運金船就有數艘。為保護黃金貿易,葡萄牙人在黃金海岸修築堡壘,在幾內亞灣派駐艦隊,在公海上建立護航製度。敢於同其他國家貿易的非洲居民都遭到征討。這些措施有利於葡萄牙人對黃金貿易的壟斷。
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商人最初隻能避開葡萄牙艦隊和堡壘的火力,或彼此合作突破封鎖,進入黃金海岸,染指黃金貿易。但到17世紀40年代,荷蘭人將葡萄牙人逐出黃金海岸,取得了黃金貿易中的優勢。接著,英荷兩國展開激烈爭奪,黃金輸出隨之增長。17世紀,阿坎人各港口每年輸出的黃金價值達20萬英鎊。18世紀初,黃金貿易的價值已達25萬英鎊左右,其中荷蘭人占1/2,英國人占1/3。到18世紀末,荷蘭人在黃金貿易中的比例下降,英國人所占分額上升到1/2。
為保護和壟斷貿易,特別是奴隸貿易,西方殖民者在西非沿海修築了許多堡壘和商站。
最早在西非沿海構築堡壘的是葡萄牙人。16世紀末,荷蘭人開始在西非建立據點。17世紀上半葉前後,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瑞典和勃蘭登堡等也積極從事堡壘修築。堡壘分布極為廣泛,但最集中的地方是黃金海岸。至18世紀末,在長約250英裏的黃金海岸沿海,共有大小堡壘42座,平均6英裏就有一座堡壘,此外還有無數商站。隨著奴隸貿易成為歐非貿易中的決定因素,堡壘和商站成了歐洲人進行奴隸貿易的主要據點。堡壘圍牆周圍和鄰近地區逐漸變成奴隸市場。堡壘裏的公司職員可以隨時在這類市場上購進奴隸,既免除了深入內地的危險,又避免了因供求關係變化而引起的價格波動。同時,這類市場一般都處於堡壘大炮射程之內,能保障歐洲人的安全。堡壘設有儲存奴隸的地牢,較大者可儲存奴隸千名,較小者可容納一二百名奴隸。零星購進的奴隸可儲存起來,運奴船一到便可運出,大大縮短了船隻的周轉時間。換取奴隸的貨物也可存放在堡壘之中,這種堡壘貿易在18世紀仍很盛行,深受奴隸商人的歡迎。
隨著奴隸貿易的發展,前來定居的人日益增多,堡壘周圍逐漸形成市鎮。這類市鎮擁有由堡壘守備隊和男性居民組成的武裝力量,是奴隸輸出和商品輸入的必經之地。隨著政治經濟力量的增長,這類市鎮逐漸成為新的政治經濟中心,其實力和影響往往超過一些毗鄰國家的都城。它們一般都處於歐洲人控製之下,在一個市鎮隻有一家歐洲公司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埃爾米納原為小村,至18世紀初已發展成有名城鎮,擁有石建住宅1200餘所,可提供戰鬥人員數千名。歐洲人成了市鎮的實際統治者。他們有權指揮軍隊,有權對非洲人執行法律,並代替傳統的國王確認當地首領。這類市鎮是殖民擴張的基地。
隨著殖民活動的開展和歐洲人的移居,在沿海社會中逐漸形成一個混血種人階層。它的主要部分是葡非、英非和法非混血種人集團。16世紀末,在岡比亞的所有港口城鎮都有葡非混血種人集團;至17世紀初,他們已成為岡比亞的主要商業集團。這些混血種商人不僅擁有以商品和貿易網絡為中心的經濟力量,而且同非洲傳統的統治者關係密切,擁有相當大的政治權力。但是,他們的主要活動在貿易方麵。他們依賴歐美商業資本,在奴隸貿易中起重大作用,對非洲社會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沿海各國的衰敗是西方早期殖民侵略的又一後果。隨著奴隸貿易的發展,獵奴戰爭連續不斷,社會生產備遭破壞。西方列強為排除競爭,壟斷貿易,展開了激烈的殖民爭奪。為在爭奪中取勝,他們總是將大量非洲居民卷入戰爭。為取得有利的貿易條件,擴張勢力範圍,他們利用非洲各族間的矛盾,以堡壘及其所在市鎮的力量為支柱,挑動和組織弱小邦國摧毀較強大的國家,或與強國聯手欺淩弱小邦國。奴隸貿易的發展和殖民者對非洲政治的幹預,引起非洲國家統治集團內部的紛爭、分裂和內戰,導致沿海城鎮、特別是堡壘和商站所在城鎮的獨立和分裂傾向的發展。一些古老的國家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分崩離析的。
卓洛夫王國曾為一大帝國。瓦洛王國、卡約爾王國、巴奧爾王國、謝列爾人的國家,以及岡比亞河北岸馬林凱人的國家恩尤米、巴迪布、尼亞尼和瓦利等,都曾處於其權力之下。葡萄牙人在同卓洛夫發展貿易的同時,極力幹預其內政。15世紀80年代,比莫伊王子以其兄布爾巴比拉奧的名義統治卓洛夫。在葡萄牙人影響下,他將首府由內地遷至沿海,並同意接受葡萄牙傳教士。這一政策引起王室分裂和紛爭。比拉奧被殺,比莫伊被葡萄牙人帶到裏斯本,改宗基督教。葡萄牙以幫助比莫伊複位為由,派兵遠征卓洛夫,並在塞內加爾河口修築堡壘,以加強其在塞內岡比亞的地位,進一步加劇了卓洛夫的政局動蕩。另一方麵,隨著海外貿易的發展,沿海各屬國的政治經濟實力迅速增長,獨立傾向日益發展。16世紀中,隨著中央權力的衰落,卡約爾、瓦洛及其他屬國紛紛獨立。強大的卓洛夫帝國終於瓦解。
阿拉達王國在歐洲人到達之時已有相當發展。沿海的大波波、小波波、維達、傑金和波多諾沃等均屬王國領土。奴隸貿易引起連綿戰爭,摧毀了阿拉達的經濟,導致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和阿波美的建立。至17世紀末,沿海各城鎮實已獨立,成了英國、法國、荷蘭和葡萄牙等國公司的工具。至18世紀初,阿拉達王國已成為以阿拉達城為中心的小國。
貝寧王國在西非中世紀史上頗有影響,17世紀上半葉疆域仍很遼闊。在沿海,拉各斯王國和瓦裏王國均為其臣屬;在北部,它擁有約魯巴的大部分地區;在東部,其影響達於伊博蘭;在西部,它控製翁多,伊傑布也被視作臣屬。關於這一時期貝寧的繁榮情況,荷蘭和英國等國的旅行家都有詳盡描述。但至17世紀下半葉,貝寧已開始衰落。王室內部的紛爭爆發了,中央同地方的矛盾發展了。奴隸貿易釀成的戰禍,蹂躪了城市和村莊。18世紀初,歐洲旅行家看到的貝寧及其王都奧埃多已處於半毀滅狀態。瓦裏等屬國在歐洲人的支持下已經獨立。王國版圖大大縮小,中央權力名存實亡。
塞內加爾和岡比亞殖民地
英國和法國利用享有特權的貿易公司,逐步將塞內加爾和岡比亞變成殖民地。這是列強在西非建立的最早的殖民地之一。
16世紀,英國商人已在塞內加爾和岡比亞沿海地區進行貿易。17世紀,英國開始組織幾內亞合夥公司。1618年,在詹姆斯一世倡導下,羅伯特·裏奇等30名商人組成倫敦冒險家對非貿易公司。公司勘探了岡比亞河,並在河流入海處的詹姆斯島上建立了第一個英國商站。幾內亞貿易從此得到英國政府保護。在克倫威爾統治時期,英國在岡比亞的活動有所擴大。1651年,國務會議將專利授予羅蘭德·威爾遜和托馬斯·瓦爾特等人的幾內亞公司。公司派出兩支考察隊,逆岡比亞河而上,尋找黃金,擴大貿易。1652年,公司在賓坦建立了商站。
在查理二世複辟時期,英國在岡比亞逐漸取得優勢。查理二世組建了顯赫的皇家冒險家公司,以便為美洲的種植園輸送奴隸。在此期間,英國成功地占領了安德烈斯島。安德烈斯島和班珠爾島原為庫爾蘭人占有,他們在島上修築了堡壘。1659年,庫爾蘭人將其在西非的財產轉讓給荷蘭人。皇家冒險家公司的首要任務是索回荷蘭人手中的英國財產,因此它占領了安德烈斯島,並將其更名為詹姆斯島。
1672年,英國創建皇家非洲公司。公司以詹姆斯島為基地,同時在沿海和岡比亞河上遊地區設立貿易站。這些貿易站主要分布於麥卡錫島、巴臘康達瀑布、賓坦、班揚角和富賈雷等地。這時法國再次將貿易區擴大到岡比亞,取得岡比亞河北岸所有權,並在詹姆斯島對岸的阿爾布雷達設立貿易站。1689年,英法戰爭爆發,兩國互相攻占對方在塞內加爾和岡比亞的商站及堡壘。但是,1697年的裏斯維克和約仍維持了英國在岡比亞的優勢。1698年,英國開放西非貿易,結束了公司對貿易的壟斷。公司的職責是維護詹姆斯堡,負責岡比亞的防務,為此公司有權向個體商人征稅。個體商人可以建立商站,擴大貿易。
1750年,英國議會通過法令,設立對非貿易商行,控製西非的堡壘、商站和貿易,但商行要受議會和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督。這就是所謂雙重領導。七年戰爭期間,英國利用海上優勢,奪取了果雷埃等法國在塞內加爾的一些主要貿易基地。1763年的巴黎和約確認英國對塞內加爾的權利,但將果雷埃歸還法國,並允許它占有阿爾布雷達。適應領土擴大的形勢,英國議會於1765年通過法令,將塞內加爾和岡比亞合並為塞內岡比亞省,成為英王管轄下的殖民地。殖民地由一名總督、一個委員會和一名首席法官治理,總部設在聖路易。岡比亞則由一名副總督管轄。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法國乘機占領聖路易,果雷埃的設施毀於兵燹,法國鞏固了在塞內加爾的地位。塞內岡比亞省實隻剩下岡比亞部分。1783年,英法訂立凡爾賽條約,規定聖路易、果雷埃及塞內加爾的其他堡壘和商站為法國所有,岡比亞河兩岸為英國殖民地。同年,英國議會將岡比亞殖民地的管轄權交給商行執行委員會。奴隸貿易的廢止,內陸探察活動的興起,使岡比亞的地位顯得重要。隨著貿易的發展,貿易站已遍及岡比亞河流域。班珠爾島上建築了堡壘,巴瑟斯特市已發展起來。為此,1821年議會法令規定,岡比亞仍為皇家殖民地。同年,岡比亞與西非其他要塞和殖民地一起,劃歸塞拉利昂總督管理。
從16世紀下半葉起,法國商人已在塞內加爾和岡比亞地區活動,但法國的注意力主要集中於塞內加爾河流域。
法國塞內加爾殖民地的基礎是在黎塞留任首相時奠定的。他幫助商人在幾內亞海岸建立貿易公司,授予這類公司十分廣泛的權利。1626年,第一諾曼底公司的船隻抵達塞內加爾地區的恩達爾島,獲得居留權,建築了房屋,開辟了一塊殖民地,並將恩達爾島更名為聖路易。1636年,第二諾曼底公司的船隻抵達塞內加爾。公司在聖路易島上建築了政府大樓和經理住宅等堅固的建築物,並留下了一名經理和一些傳教士。法國在塞內加爾和活動基地聖路易城開始發展起來。
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先後組織了一些大的特許公司,擴大和鞏固了塞內加爾殖民地。1659年,聖路易被選作大本營,修築了堡壘,擴大了城市。1666年和1667年,法國先後從荷蘭手中奪得阿爾京和果雷埃兩島。果雷埃和聖路易組成塞內加爾省,由一名總督、一名省長和一名司法監察官管理,為法國殖民地。聖路易為省長駐蹕地。塞內加爾和岡比亞地區的其他屬地則成為附屬地。
1697年,安德烈·布律任塞內加爾殖民地代總督。他從研究當地的政治經濟狀況入手,通過武力威脅、建立“親密關係”和傳教士的教化等手段,不斷擴張。他在梅迪內修築了堡壘,在法梅累河畔修建了炮台,從而使法國勢力深入蘇丹內地,直到班布克。同時在阿爾布雷達、比紹和博拉馬等地建立了一些商站。七年戰爭期間,法國丟失了大部分殖民地。北美獨立戰爭期間,法國恢複了在塞內加爾的勢力。在18世紀的其餘時間裏,塞內加爾殖民地經曆了勒加德爾·德·勒龐提尼、布夫累和布朗肖三位總督的統治。在勒龐提尼時期,法國曾打算利用鎮壓卡約爾人反抗的時機,吞並薩盧姆,向錫內和巴奧爾擴張,但力不從心,隻能守住以聖路易和果雷埃為中心的塞內加爾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