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下半葉,奧約逐漸衰落。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經濟利益和政治權力的鬥爭,無休止的獵奴戰爭和約魯巴各國間的內戰,使奧約帝國政治動蕩,經濟停滯。18世紀末,經過阿比奧鄧的較為穩定的統治(1770—1789)之後,奧約帝國迅速分裂瓦解。1810年,伊洛林統治者阿豐賈進軍奧約,迫使阿拉芬自殺。然而,阿豐賈最終也兵敗身亡,政權落入弗拉尼人瑪拉姆阿利米之手。伊洛林成了獨立的弗拉尼王國。弗拉尼人以伊洛林為基地,不斷侵襲奧約領土,並占領和洗劫奧約城。約魯巴各國紛紛宣告獨立,阿拉芬名存實亡,奧約終被弗拉尼人征服。在19世紀20年代以後的幾十年裏,約魯巴人恢複帝國基業、重建中央權力的努力終因約魯巴內戰而成泡影。
隨著奧約的衰落,達荷美成為奴隸海岸最強大的國家。
達荷美王國是繼阿拉達王國之後的阿賈人的強大國家。17世紀前半葉,麵對日趨衰微的國勢,阿拉達統治家族內部發生爭執。爭執可能與奴隸貿易有關。反對奴隸貿易的一派失敗了。他們在年輕的王子多阿克林領導下,移入阿拉達以北50英裏的阿波美地區,開始創建新的王國。至達科多努統治時期(1625—1650),阿賈人已征服了阿波美附近的一些村莊,奠定了阿波美王國的初步基礎。
1650年,達科多努之子阿奧繼位。他以“烏埃格巴紮”的名諱著稱於世,是阿波美王國的真正締造者。他創建了由其親屬和親信組成的軍隊,創造了諸如夜間襲擊等新的戰術。他利用這支軍隊和戰時召集起來的氏族首領的武裝,廣泛征討,迫使阿波美周圍幾十公裏的地區臣服。烏埃格巴紮完善了王國的組織機構。“米岡”承擔首相職責,總理全國事務。“梅胡”充任王室總管,管理王室事務,包括處理王室成員的違法行為、供給國王衣食、傳達國王旨意等。“紮霍西”為宮廷總監、行政長官和警察首領。“科克蓬”負責經濟,主要是管理農業和土地,裁決有關財產方麵的糾紛。軍隊左翼長官稱“克波蘇”,右翼長官稱“加烏”,騎兵長官稱“索岡”。財政由“比拿宗”負責。宗教禮賓由“阿克普羅岡”管理。這些官員大多來自自由民。烏埃格巴紮在位時還製定了一整套宮廷禮儀,宏偉壯麗的王宮這時已初具規模。
根據傳說,達荷美這一名稱產生於烏埃格巴紮統治時期。但是,阿波美對外征服的完成和統一的達荷美國家的誕生是在阿加賈時期。多蘇·阿加賈又名加紮·特魯多,1708年開始執政。同年,他發動對北部韋梅人的戰爭,並征服韋梅人的國家。由於阿拉達阻止阿波美國同沿海的直接貿易,1724年,阿加賈以支持避難阿波美的阿拉達王子於薩爾複位為借口,發動了對阿拉達王國的戰爭。阿拉達戰敗,國王被殺,統一的達荷美國家初步形成。到18世紀30年代,達荷美王國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阿波美、阿拉達和維達已完全統一。但當時達荷美仍臣屬於奧約帝國。阿波美對阿拉達的征服再次引起奧約的入侵。戰爭從1726年開始,斷續地進行到18世紀40年代,雙方曾先後兩次訂立和約。奧約承認達荷美對征服地區的控製,達荷美則繼續向奧約納貢。18世紀末,奧約國勢衰敗,達荷美逐漸終止納貢。1818年蓋佐即位,拒絕奧約的進貢要求,戰爭再起。結果,奧約戰敗,達荷美從此獨立。
達荷美是高度集權的國家。國王通過長期戰爭加強了王權。與奧約的阿拉芬不同,達荷美國王不受任何政治集團的牽製或控製,可以決定王位繼承人,選拔和委派官吏,並擁有最高司法權力,可以懲處高級官員。國王擁有強大的常備軍式的武裝力量,其中包括著名的女子衛隊。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國家機構不斷充實和完善,原有部門和官員的職能不斷擴大。為適應對外貿易的需要,達荷美增設“耶沃岡”(或稱“白人首領”)一職,負責管理維達,專門處理有關歐洲商人及其堡壘的事務。梅胡必須接待所有同達荷美進行貿易的外國人,並將來自維達的收入送交國庫。米岡增加了管理阿拉達的職責。國家在經濟文化方麵采取了一些集中措施。以考黎為基礎的貨幣輸入和流通受到財政部門的嚴格控製。對外貿易主要由國家壟斷。地方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必須受中央節製。國家對祖先崇拜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改革,強調祖先崇拜對國王的依賴,並統一了崇拜祖先的禮儀。這樣,整個國家便呈現出高度集權的狀況。
達荷美對被征服地區的統治是以軍事力量為基礎的。在較大的屬國裏,國王都被廢黜,但下級官吏一般不予更動,地方政權中村頭人的權力往往還得到加強。被征服者的反抗主要發生在沿海地區。1732和1734年,達荷美對傑金進行了嚴厲討伐。對維達和大波波及兩者之間的地區的征討接連不斷,直至18世紀70年代,企圖奪回王位的維達王位繼承人被殺,和平才得以實現。
在達荷美經濟中,奴隸貿易占很重要地位。奴隸貿易由王室控製。達荷美以其強悍的軍隊不斷襲擊鄰國,將抓捕的大批人口賣作奴隸;同時還充當貿易中介,將來自北方的奴隸轉運至南方各港口出售。達荷美人認為,王國全體居民都受到國王保護,是不可出賣的,因此他們一般不在國內襲掠奴隸,這在當時有利於鞏固國家內部的團結和統一。達荷美是個農業國,為保證農業的發展,一些統治者曾反對奴隸貿易。國王阿加賈曾采取措施,鼓勵因戰亂而逃亡他鄉的居民回歸故裏。他反對奴隸貿易,曾洗劫和燒毀歐洲奴隸商人在阿拉達和維達的商站,圍困歐洲人的堡壘,封閉奴隸從內地進入沿海的通道,並禁止輸出男性奴隸。他希望利用歐洲人的資金和技術發展國內的工農業生產,並以此為基礎同歐洲人發展貿易。1725年,他派代表赴歐洲一些國家,說明達荷美不歡迎擁有販奴船的歐洲人。他邀請歐洲人到達荷美投資,開辦種植園,利用非洲人的勞力發展生產。他本人也曾將大批俘虜用於王室農場。他還邀請歐洲的縫紉工、木工和鐵匠等手藝人來傳授技藝。但是,歐洲人不予理睬,阿加賈的良好願望成為泡影。由於不輸出奴隸就得不到武器及其他所需物品,就無力抵抗強鄰的侵襲和擴張領土,因此在特格貝蘇統治時期(1740—1774),奴隸貿易又大規模地發展起來。
以阿波美藝術為中心的達荷美藝術這時已有相當發展。藝術的門類很多,形式多樣,其中主要是各種木雕、著色泥土浮雕、塑像、鐵製藝術品,以及津克波(禦座)和雷卡德(權仗)的精心製作。這些藝術作品既是獨特的達荷美文化的表現,又是珍貴的曆史資料,特別是裝飾阿波美王宮的著色泥土浮雕反映了達荷美諸王統治時的許多重大事件。這些藝術品完全可以同16—17世紀歐洲各君主國的藝術品媲美。
阿散蒂王國的興起
在阿散蒂成為強國之前,阿坎人已經建立了一些較大的國家。
阿坎人建立的最早的國家是阿丹西。阿丹西位處普拉河和奧芬河合流處的北部,創建者是奧明·埃尼姆。在埃烏拉·巴沙統治時,阿丹西強大起來,統治著鄧克拉等屬國。17世紀中期,阿丹西為鄧克拉所滅。
鄧克拉在征服阿丹西及其北鄰小國之後,征服了特威福、阿辛和瓦薩、奧溫和塞弗威。鄧克拉及其屬國盛產黃金,其首府是黃金貿易的重要中心。它還控製著內地同沿海貿易的西部通道,在埃爾米納和海岸角的貿易中起重要作用。17世紀下半葉,鄧克拉已成為黃金海岸西部最強大和最富有的阿坎人國家。
黃金海岸東部最強大的阿坎人國家是阿克瓦穆王國。阿克瓦穆人居於阿戈那和阿克拉的北部內陸。他們采用和平與武力等手段擴張領土,到18世紀初已統治著阿克拉平原、阿克瓦皮姆山區、以及克瓦戶山至比裏姆河彼岸的大部分平原。阿克瓦穆王國擁有比裏姆河流域的黃金產地,控製著東部內陸同沿海貿易的商路,同時享有同阿克拉和奧蘇的歐洲人堡壘進行貿易的壟斷權。但是,18世紀30年代,阿克瓦穆被阿基姆人擊敗,失去了有利的貿易條件,影響逐漸消失。
阿基姆人分為阿布阿克瓦、科托庫和波索米三個支係,居於普拉河及其支流比裏姆河流域。1733年,阿基姆人聯合阿戈那、奧布圖、戈摩阿、阿克拉和芳蒂等,在荷蘭人支持下,打敗阿克瓦穆,擴大了領土,控製了黃金海岸中部。阿基姆人居住地區稱“大阿坎尼”,盛產黃金。他們利用奴隸開采金礦,耕耘土地,搬運貨物,同時通過阿克拉向奧蘇進行海外貿易,取得所需物品,國勢日甚。
創建阿散蒂國家的兩個阿坎人氏族奧的科和布雷圖奧曾是鄧克拉的臣屬,居於塔福。塔福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是通向傑內和豪薩地區的兩條貿易通道的樞紐。隨著人口的自然增殖和阿丹西移民的到來,一些具有管理機構的城鎮和大村莊開始湧現。至17世紀70年代,克瓦曼、朱阿本、貝克威、芒朋、科科富和恩蘇塔等以城鎮為中心的小邦已經形成。在這些被稱為“阿曼托”的小邦中,除芒朋屬布雷圖奧氏族外,其餘均屬奧約科氏族。這些小邦仍臣服於鄧克拉,向其納貢,並將一位王室成員送交鄧克拉朝廷作為人質。阿散蒂人還經常受到多馬人的侵擾。為了擺脫鄧克拉人的統治,排除多馬人的威脅,各阿曼托小邦以克瓦曼為中心逐步實現聯合和統一。克瓦曼統治者奧迪·阿肯登曾領導阿散蒂人同多馬人作戰。可能正是在同多馬人的戰爭中,他為克瓦曼贏得了威望。1660年,阿肯登去世,奧比裏·葉波阿繼位。這時為適應軍事鬥爭的需要,各小邦已自動地組成一個以葉波阿為首領、以克瓦曼為中心的邦聯。它實際上是一個戰時的鬆散聯盟,聯盟各邦享有充分的自主權。
阿散蒂國家的創立者是奧塞·圖圖。他是奧比裏·葉波阿的王甥,年輕時被送入鄧克拉朝廷,在鄧克拉王博阿·阿姆朋塞姆(1677—1692)身邊服務,後逃至阿克瓦穆,得到阿克瓦穆王的寵信。奧比裏·葉波阿在同多馬人的戰爭中被殺,奧塞·圖圖被選為繼承人,並在阿克瓦穆兵士護送下回國繼位。隨同前往的有克瓦米·弗林朋·安諾基。他是祀奉戰神奧圖圖的祭司,對阿克瓦穆和鄧克拉等國的政治和軍事都很熟悉,在阿散蒂國家的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奧塞·圖圖為了驅逐多馬人,解除鄧克拉人的威脅,他首先將鬆散的聯盟結合為緊密的軍事聯盟。經過安諾基的工作,各小邦增強了團結統一的觀念,願服從奧塞·圖圖的指揮。奧塞·圖圖以阿克瓦穆軍隊為範例,為軍官們製作了新的刀劍。軍官必須宣誓血戰到底。一支全民族的軍隊開始萌芽。奧塞·圖圖利用這支隊伍,終於戰勝多馬人,統一了塔福地區。
軍事上的勝利增強了奧塞·圖圖在聯盟中的領導地位,為聯盟發展為集中統一的聯邦提供了有利條件。安諾基根據阿坎人國家的政治和組織狀況,利用阿坎人的傳統,加速了實現聯邦的過程。他在克瓦曼、朱阿本和庫馬烏各種下一株庫姆尼尼樹,結果隻有種在克瓦曼的一株存活下來。克瓦曼從此被稱為“庫馬西”(意為“在庫姆尼尼樹下”),成為阿散蒂人的政治中心。他利用阿坎人的政治傳統,設置了一張金凳子,並在星期五舉行的一次大規模集會上,將它從“天上”降落到奧塞·圖圖的膝上。他還要求與會各位著名酋長和母後獻出一片指甲和一些頭發,並以此製成藥漿,塗抹金凳子,同時讓獻物人飲下。金凳子從此代表了整個阿散蒂民族的精神,成為阿散蒂人團結統一的象征和精神力量的源泉。金凳子擁有者奧塞·圖圖成了阿散蒂人的神聖領袖,各阿曼托首領必須對阿散蒂赫內(國王)宣誓效忠。這就從政治上、組織上和思想上進一步增強了聯盟,使之演變為鞏固的聯邦國家。
鄧克拉向阿散蒂征收沉重的貢稅,壟斷了黃金海岸東部沿海同歐洲人的貿易,阻礙了阿散蒂人從埃爾米納和海岸角等重要港口取得食鹽和武器等重要物品的供應。因此,擺脫鄧克拉人的統治在阿散蒂國家的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1699年,鄧克拉王恩迪姆·卡加利要求阿散蒂人繳納重金,並提出一些侮辱性要求。奧塞·圖圖堅決拒絕,並對鄧克拉宣戰。戰爭在鄧克拉、阿基姆聯軍同阿散蒂、阿克瓦穆聯軍之間展開。鄧克拉的屬國離心傾向極強,或者按兵不動,或者暗地支持阿散蒂,結果鄧克拉戰敗。1701年,鄧克拉滅亡。阿散蒂人兼並了鄧克拉在奧芬河左岸的全部領土,繳獲了埃爾米納堡的地租備忘錄,建立了同沿海的直接貿易聯係。
阿基姆是阿散蒂繼續進行擴展版圖的主要障礙。獨立的阿散蒂國家立即轉入對阿基姆的戰爭。阿散蒂對阿基姆的第一次遠征發生在奧塞·圖圖當政末期,結果遭到慘敗,奧塞·圖圖被殺,跟隨出征的阿散蒂貴族幾乎全部落網,數百名隨行人員很少生還。但戰爭並未終止。18世紀30年代,奧坡庫·瓦裏當政時期,阿基姆被打敗,其首領被殺,部分領土被兼並,幾名王室成員被送到恩蘇塔作為人質。阿克拉的幾座歐洲人堡壘的地租備忘錄落入阿散蒂人之手。阿散蒂建立了同東部沿海的直接貿易聯係。阿散蒂人還征服了北方的一些國家。到18世紀80年代奧塞·科約去世之時,阿散蒂已擴展為一大帝國,它直接控製的疆土北達泰因河、南至普拉河和奧芬河、西至比亞河、東迄沃爾特河,東西長150英裏,南北寬90英裏。班達、加曼、達哥姆巴、阿辛、阿基姆、新鄧克拉和阿克瓦穆等均臣服於阿散蒂。
阿散蒂國家的最高統治者“阿散蒂赫內”從王室成員中選出,擁有很大權力,但要受到庫馬西元老的牽製。元老可以廢立阿散蒂赫內,有時甚至操縱國政。為增強王權,奧塞·科約執政期間(1764—1777),開始從賢能之士中選拔官員,建立由文官和警官組成的新的中央機構,對國王負責。從此之後,阿散蒂赫內的權力不斷加強。阿散蒂國家允許附屬國享有較大自主權。附屬國一般由阿散蒂酋長管理,不派兵駐守。它們的武裝力量依然存在,領土保持完整,習俗得到尊重,內部事務基本自主。附屬國的酋長是“阿布列姆朋”(阿散蒂酋長議事會)的成員,有權參與重大問題的決策。附屬國的主要義務是按要求繳納貢品,按需要提供軍隊。這種政策有利於較小屬國同阿散蒂的融合,但一些人口眾多、民族情感強烈的附屬國卻因此而增強了獨立傾向。阿散蒂不斷發動征討,使武裝力量成為阿散蒂國家的支柱。在阿散蒂國家的經濟中,黃金和奴隸貿易占重要地位。在和平時期,阿散蒂將購自北部市場或附屬國進貢的奴隸趕運至沿海出售;在戰爭時期,主要依靠出售戰俘獲利。阿散蒂人所需的歐洲舶來品特別是軍火,主要用黃金和奴隸換取。
崛起的卡約爾王國
沃洛夫人曾居於裏奧德奧羅河流域,後遷入塞內加爾河和岡比亞河之間的沿海與內地,先後成為馬裏和桑海帝國的臣民。他們以農為本,土地為村社占有,由村長和長老掌握,主要種植糧食作物,同時也種植供交換現金的作物。沃洛夫人曾創建卓洛夫、瓦洛和卡約爾等強國。
卓洛夫帝國是沃洛夫人創建的第一個強大國家,但至16世紀已趨衰落。隨著卓洛夫帝國的解體,瓦洛王國逐漸強盛。瓦洛王國地處塞內加爾河下遊,在擺脫卓洛夫帝國的統治後,政局不穩。毗鄰地區的摩爾人、塔克魯爾人和聖路易的法國人都不斷幹預瓦洛內部事務。1673年,居於沙漠南部的紮瓦亞人伊瑪姆納賽爾·丁跨過塞內加爾河,侵入沃洛夫人各國。瓦洛王國在英勇抵抗之後敗北,被迫接受紮瓦亞人的統治。翌年,納賽爾·丁在同特拉紮人的戰爭中被殺,瓦洛王國乘機起義,打敗紮瓦亞人,殺死其第二任伊瑪姆卡迪·烏斯曼。1679年,瓦洛王國的“布拉克”(國王)發動全麵進攻,將紮瓦亞人逐出沃洛夫各國。瓦洛成為沃洛夫人的強國。
卡約爾是繼瓦洛之後興起的國家。卡約爾地處沿海,在同歐洲人的貿易中處於極有利地位。它用奴隸、象牙、樹膠和藍靛等換取輸入的武器和消費品,同時將食鹽運入內地換取黃金。卡約爾“達梅耳”(國王)增加王室奴隸數量,並從奴隸中挑選武士,組建了一支被稱為“蒂多”的職業武士隊伍。達梅耳以蒂多為支柱,加強中央集權。地方酋長和神職人員的獨立自主權被剝奪,成了中央機關的官吏。至17世紀末,卡約爾已趨強盛。1796年,富塔托羅的阿爾馬米阿布德·卡迪爾向沃洛夫人提出最後通牒:或者改宗伊斯蘭教,或者滅亡。同年,阿布德·卡迪爾領兵侵入沃洛夫諸國。卓洛夫和瓦洛的國王均因無力抵抗而被迫皈依伊斯蘭教。但卡約爾達梅耳卻拒絕最後通牒,並終於打敗和俘獲阿爾馬米。於是,卡約爾成為沃洛夫人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