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沿海地區社會變遷(2 / 3)

在薩伊德時期,東非沿海地區的經濟得到了較大發展。

薩伊德利用相對穩定的政局,大力發展經濟、尤其是內外貿易。為了活躍當地商業活動,他鼓勵阿拉伯商人和印度商人來東非經商。對於印度商人,他一改前任們排斥的態度,采取了許多優惠措施。比如,允許印度商人來去自由;允許他們享受完全的宗教信仰自由;其商品可與當地商人的商品一樣,僅交納5%的關稅,而豁免其他一切雜稅,等等。這些措施吸引了大批印度商人。1819年,桑給巴爾僅有印度人200名;1840年代增加到700名;1850年代末已達5000—6000名,超過阿拉伯人。擅長經營的印度商人在商業和金融業活動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他們開店設行,經商貿易,開展借貸業務,甚至承包海關。僅桑給巴爾一地,印度人開設的商店就占當地商店總數的9/10。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商人把大量資金帶入東非沿海地區,解決了當地經濟發展中資金不足的困難。阿拉伯商人或種植園主幾乎毫無例外地依賴印度人的金融貸款,甚至連薩伊德也不例外,他最多的一次向印商借貸達5萬元之多。印度商人活躍了東非沿海地區的貿易活動。

薩伊德注意開發東非自然資源。在他統治期間,傳統產品的出口量都有較大幅度增長。以象牙為例,薩伊德一方麵組織專門隊伍捕殺野象,摘取象牙;另一方麵則讓商隊深入內陸,收購內陸居民收藏的象牙。因此,在這一時期,東非沿海地區的象牙出口急劇上升。19世紀初葉,當地每年出口象牙在4—20萬磅之間浮動;至50年代末,已猛增到48.86萬磅。除象牙外,椰子、龜板、和犀牛角等項目的出口都有程度不同的增加。

在農業生產上,薩伊德根據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引進了甘蔗、丁香、桂皮和咖啡等經濟作物。其中,丁香的經濟作用尤為引人注目。1819年,丁香在東非沿海地區引種成功後,薩伊德首先在自己的莊園大規模試種。19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第一批收獲的丁香立即被美國商人全部包購。薩伊德看到了丁香在世界市場上的前景可觀,於是全力推廣丁香生產。他甚至下令,每砍掉或種植一顆椰子樹,必須補種三棵丁香樹,違者將沒收其土地。為推動丁香生產,薩伊德率先把自己的45座莊園改為丁香種植園,並把大批奴隸投入種植園,進行集約式生產。在這種形勢下,丁香種植園發展迅速。至19世紀60—70年代,桑給巴爾島已有丁香種植園2296座,奔巴島也有1000座之多。丁香種植麵積不斷擴大,產量迅速增加。1839—1840年,丁香產量為31.5萬磅,1849年為420萬磅,1856年已達500萬磅。十年時間產量翻了四番,丁香成為東非沿海地區的又一重要產品。種植園經濟很快從桑給巴爾、奔巴兩島擴散到蒙巴薩和馬林迪地區,出現了大批以生產穀物和果類的種植園。1874年,馬林迪每年穀物出口價達15萬美元,被稱為“東非的糧倉”。種植園經濟在東非沿海地區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顯著,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促進經濟更快發展,薩伊德力圖學習和引進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他本人對西方生產的機械產品頗感興趣,專門收集了諸如鍾表、音盒等產品,還派人赴法國學習製鍾工藝。為了解西方工業生產情況,他派遣特使訪問歐美。赴英特使返回後,薩伊德詳細詢問了有關曼徹斯特和伯明翰等工業中心的生產管理、設備和技術等事項。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他曾計劃建立汽輪傳動的製糖廠和造船廠。然而,薩伊德發展工業的計劃樣樣都需西方提供技術和設備,西方各國無意幫助東非沿海地區發展工業,因此這類計劃無一能如願以償。例如,為引進製糖技術,薩伊德曾求助法國人;法國方麵提出了苛刻條件,要求他向法國租讓土地,十年內對法國商品免稅等。為引進英國製糖設備,薩伊德化了大量資金;然而英國人把設備運入桑給巴爾後,不願提供技術,不久便揚長而去,設備缺乏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而成了一堆廢鐵。建立製糖廠的計劃幾起幾落,最終還是成為泡影。

薩伊德采取各種措施,使東非沿海地區的經濟得到明顯發展,對外貿易增長尤快。以對美貿易為例,1838年雙方貿易總額為149590美元,1854年已達998528美元,短短16年內竟增長了5倍。隨著經濟的發展,東非沿海港口日益繁榮。1850年代,桑給巴爾港已有居民6—8萬人,相當於鄰近葡屬東非首府莫桑比克人口的10倍,成為東非的經濟中心和最大城市。

在政局相對穩定和經濟較快發展的形勢下,薩伊德力圖進一步擴張其勢力,進而成為東非霸主。他利用阿拉伯商隊的活動,向內陸滲透,其勢力北抵維多利亞湖、南迄尼亞薩湖,並進入剛果盆地;他趁貝島與馬達加斯加之間發生衝突,把貝島納入他的勢力範圍。1842年,他曾向英國外交部試探,能否把領土向北擴展,越過摩加迪沙,延伸至哈豐角和伯貝拉一帶。然而,由於東非沿海地區的政治和經濟發展中都隱藏著各種潛伏的危機,特別是歐洲列強爭奪勢力範圍,因此他充當東非霸主的計劃是注定無法實現的:

首先,以薩伊德為代表的奴隸商人—種植園主階級的形成和發展都與西方殖民勢力密切相關。奴隸商人在奴隸貿易的刺激下形成;種植園主則是適應西方殖民政策的變化,用奴隸勞動的產品代替奴隸出口的產物。因此,無論是奴隸商人或是種植園主,都程度不同地依賴於西方市場,並受西方殖民勢力的製約。這種關係決定了奴隸商人—種植園主階級必然具有對內剝削黑奴、對外屈從西方殖民勢力的特性。薩伊德在西方禁止奴隸貿易的壓力下步步退讓的事實,便是最好的證據。進入19世紀40年代後,西方殖民勢力對東非沿海地區發起了強勁的滲透。以薩伊德為首的奴隸商人—種植園主階級無力抵擋,一味退讓。因此,薩伊德對外擴張的勢頭將被完全遏製,而且東非沿海地區的獨立也將遇到嚴重威脅。

其次,東非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基礎十分脆弱,缺乏持久的活力,這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麵。

其一,奴隸貿易在東非沿海地區經濟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它為薩伊德及奴隸商人—種植園主階級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財富。1822年禁止奴隸貿易條約僅限製了奴隸向西方出口,並沒有使東非奴隸貿易全麵停止。相反,1822年後,奴隸貿易呈現急驟上升的趨勢。19世紀初,東非沿海地區每年販賣黑奴3000名;1820年代為6000名;1840年代已達15000名;在50和60年代,這個數字還在上升。奴隸貿易禁而不止的原因,一是西方奴隸販子采用走私、自由勞工移民等方式在當地繼續從事奴隸貿易;二是東非沿海地區奴隸製種植園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對奴隸勞動力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參見本卷第十章)。在這種形勢下,奴隸商人的活動更加活躍。他們組織商隊定期深入內陸,並在沿途建立了一係列據點,如塔波拉、烏季季等。販奴商隊到達內陸後,“煽動、有時甚至是直接幫助當地的一個部落對另一個部落發動戰爭,於是戰俘便成了阿拉伯人的財產。在部落戰爭中,數千人被殺,或隨後死於傷病和饑餓,村莊被焚毀,婦女和兒童被作為奴隸掠走”。販奴商隊足跡所至,戰火四起,生靈塗炭,給內陸地區帶來了災難性後果,極大摧殘了當地生產力的發展。由於東非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尤其是貿易往來)與內陸有密切關係,因此,內陸的衰敗必將直接導致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的惡化,並最終製約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

其二,東非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生活,包括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著奴隸勞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奴隸人數不斷增加。以桑給巴爾為例,1819年該島有奴隸1.5萬人,1835年為10萬人,1859年已達20萬人。奴隸勞動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生產效率低下。因此,建立在奴隸勞動基礎上的東非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是脆弱的。隨著西方禁止奴隸貿易的深入開展,東非經濟必將麵臨更嚴峻的挑戰。

其三,作為在東非沿海地區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奴隸製種植園經濟,其性質與同時期的美洲奴隸製種植園經濟有所不同,它是外部資本主義經濟與當地傳統經濟相結合的產物。一方麵,東非沿海地區的奴隸製種植園經濟帶有強烈的非洲傳統經濟的色彩。生產資料占有者仍然是傳統的統治階級(奴隸商人—種植園主階級由傳統的統治集團成員組成,它仍屬傳統統治階級的範疇),奴隸作為生產者,其處境雖日益惡化,但傳統地位仍沒遭到完全破壞。種植園奴隸依然保存著自己的家庭經濟,他們在主人分給的一小塊土地上種糧種菜,自給自足。他們每周為種植園主幹三天活,其餘時間在自己的地裏生產,其產品除維持生活外,多餘部分可在當地市場出售。除此之外,種植園生產的產品仍有相當部分是以滿足本地消費為前提。因此,這種種植園經濟具有明顯的自給自足的傳統經濟的成份。另一方麵,東非沿海地區種植園經濟又帶有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烙印。種植園生產的部分產品作為商品進入西方市場。以丁香為例,1859年桑給巴爾和奔巴島生產的丁香有53%輸往英、美、法、德諸國;1867—1868年雖有所下降,但還占35%。因此,種植園經濟與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係發生了直接的聯係,西方經濟的起伏和原料價格的波動對當地種植園經濟必然產生重要影響。例如,1830年代,每35磅丁香在西方市場的售價為10美元,1856年下跌至2—3美元。丁香售價急遽下降,使丁香種植園主的收入大幅度下降。為追求利潤,他們拚命擴大種植麵積以提高產量;結果供過於求,又導致了丁香生產對西方市場的進一步依賴。必須指出,東非沿海地區的種植園經濟雖然同時融合了非洲傳統經濟和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成份,即同時糅合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但從總體上分析,商品生產的規模有限,商品經濟的色彩顯得淡薄;相反,自給自足的傳統經濟顯得更強勁有力。一些當時訪問過東非沿海地區種植園的人這樣描述:“他們的主要食品小米是自己生產的,油料是自己用芝麻和椰子榨製的,魚很多,同時還養牛養雞。……他們幾乎不用花錢買東西。”“即便在困難的形勢下,這個島上(指桑給巴爾)最窮的種植園也能生產足夠的食品和住房,以供主人和奴隸之用。”不發達的商品生產以非洲傳統的自給自足經濟為前提和基礎,顯然,它無法成為滋生資本主義的肥田沃土,而把東非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引入更高級的階段。

總之,東非沿海地區的種植園經濟是東非傳統經濟在奴隸貿易和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滲透和衝擊下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經濟形式,因此,隨著西方殖民勢力的大舉入侵,非洲傳統經濟必將受到進一步腐蝕,並逐步演變成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最終被完全納入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經濟的軌道。

三、東非沿海地區的半殖民地化

早在19世紀初葉,英法等國就多次派人前往東非沿海活動。1820年前後,英法艦船頻頻遊弋東非海域,勘察地形,繪製地圖,收集各種情報。東非沿海地區豐富的物產,宜人的氣候和重要的戰略地位使西方列強垂涎三尺。英國殖民者歐文公開說:東非沿海地區“在葡萄酒上能與馬德拉白葡萄酒媲美,在香料上能與馬六甲香料匹敵,在棉花、咖啡、糖、油料和水果方麵能同世界上任何同類產品相競爭。……這些新的資源應該為我國的商業和工業開放。”

西方以禁止奴隸貿易為名,揭開了對東非沿海地區殖民滲透的序幕。1822年,英國迫使薩伊德簽署了第一份禁止奴隸貿易條約,其中規定英國可向當地派駐代表以監督條約執行情況。1824年,歐文以禁止奴隸貿易為由,率英國武裝占領蒙巴薩。他沾沾自喜地說:“顯而易見,這是上帝為英國統治東非作好了準備。”

1830年代,西方殖民滲透步伐加快。1833年,美國率先與薩伊德訂立了不平等的通商條約,英法於1839年和1844年如法炮製。上述條約內容大致相似。第一,美英法公民可在薩伊德管轄的所有港口自由出入,進行貿易,而當地官員不得在價格或其它方麵進行幹涉;第二,對三國商品僅征收5%的海關稅,以此替代所有的進出口稅、噸位稅、貿易許可稅、引水稅等;第三,三國政府獲準在桑給巴爾開設使館,派駐領事,領事享有領事裁判權。

依據條約,美、英、法領事分別於1838年、1841年和1844年進駐桑給巴爾。在西方領事直接策劃下,西方殖民滲透進入了大規模發展的階段。

西方領事上任後,大搞炮艇外交,用武力威逼薩伊德就範。法國領事曾公然說,要讓薩伊德辦成一件事,沒有炮艇的出場是不可能的。英國領事對此大為讚同,他甚至振振有詞地舉例說,當英國炮艇“莉莉”號停泊在桑給巴爾港時,他與薩伊德討論問題就容易得多了。美國領事則表示,美艦的來訪能使薩伊德對美國的實力有個正確的概念。根據這種強盜邏輯,西方領事們紛紛要求本國政府定期派遣炮艇“訪問”東非沿海,以炫耀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