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學生時期是培養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時期。形成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將促進他們智力開發,並對今後的一生起決定性作用。因此,必須創造良好的條件,在學生出生——15歲期間,進行非智力因素的早期培養。
關於培養哪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及如何培養的問題,這裏主要介紹七個方麵:
第一節 信心的培養
自信心就是對自己實現個人理想、目標的堅信程度。它表現為接受任務以後,對完成任務充滿信心,並能提出完成任務的方法、步驟,有克服困難的決心。正確地估價自己,並堅信自己的力量,是一種有自信心的表現。
自信心是取得事業成功的重要精神支柱。一個人隻要有成功的決心和信心,就能保持最佳工作狀態,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所追求的目標上。有誌者,事竟成。也隻有堅信自己能成功的人,才會取得成功。相反,如果感到沒有努力的方向,覺得自己什麼也不行,這就會對精神產生壓抑,在這種情況下,大腦也會變得麻木起來。
尊重、讚許與鼓勵是對學生最大的信任。它們是培養學生自信心的前提。隻有充分信任學生,才能使他確立自信心。那麼對學生自信心的早期培養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一、要尊重與信任學生
對某些有高度自尊心的學生,父母與老師更應多方麵關心他們。對其愛好和所提問題,甚至他們的朋友都應表示感興趣。這樣,他們就可體驗到民主生活,意見受到尊重,良好行為受到鼓勵。
二、合理讚許與表揚
當學生完成某項任務並獲得成功時,應該及時讚許和表揚,使他們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獲得積極的反饋。有一位父親,發現自己孩子學習雖不很好,但喜歡下棋,不僅能勝過同齡小朋友,而且能勝過成人。於是,父親就對孩子給予適當讚許與表揚,指出其棋藝高超,是努力鑽研的結果,並啟發他將這種精神運用到學習上和其它一切活動中。這對培養孩子在各項活動中的自信心具有積極作用。
三、鼓勵與幫助
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應引導他冷靜分析,鼓勵他去勇敢嚐試。不要包辦代替,也不要訓斥或諷刺、挖苦,說什麼“你怎麼這樣笨?”“你是狗腦子。”等等刺傷學生自尊心的話。這樣就會導致學生低估自己能力,逐漸變得膽小、自卑或依賴他人,最終將一事無成。
當學生試圖解決一個問題或完成一項任務時,千萬不要幹涉他們。幹涉往往表示一種暗含的批評,即“你不能把那件事做好。”
如果學生請求幫助,應以建議的形式提出評論:“如果……你認為將會發生什麼?”“你考慮過……嗎?”“我們認為這對……會很有幫助。”
假若學生請求幫助是為了不去獨立思考,你應該表示相信他的能力,說:“你以前能做好這件事,相信你現在還會做好的。”
當學生有失誤時,應及時提醒他,耐心予以指導,並提供適當機會讓他再嚐試。如,小貝在一次英文拚寫測驗中,試卷要求拚寫20個單詞,可他卻漏掉了5個。父母首先肯定了他拚對的那15個單詞,而不是先去指責他漏掉的5個。由於父母已把注意力先集中在小貝的積極方麵,他就會感到自己還可以。至於漏掉的5個單詞,小貝已經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差錯,父母就沒有必要再去指責、訓斥。承認學生的真實狀況,就能幫助他認識自己是有價值的,從而產生繼續努力的勇氣。現在許多教育者以為幫助學生進步的方法就是追究他們的缺點,實際上,這隻能引起相反的效果,使學生喪失信心。
同樣,當學生在競爭中受到挫折時,應給予親切的安慰、勉勵,幫助他總結經驗教訓,激勵繼續拚搏的勇氣。
第二節 好勝心的培養
成就動機是要求獲得優異成績的欲望。具有強烈成就動機者,精力充沛,探新求異,全力以赴地欲求成功。一般地說,學生越自信,好勝心越強,其成就動機也就越強烈。反之,越自卑,缺乏好勝心,則其成就動機就越弱。
成就動機是個體從社會生活中學習而成的。對年幼學生來講,培養成就動機主要是培養其好勝心。
好勝心是指敢於競爭,力求取勝的、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成人應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通過成功的體驗,采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積極引發他的好勝心。
對學生好勝心的早期培養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一、自力自信、明確目標
成人應經常向學生提出明確的目標,讓他經過自己努力去達到。這個目標不能太高,必須是學生經過自己一番努力能夠達到的。這對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增強自信是很重要的。應該讓學生懂得樣樣靠自己,事事做到底,是一個人有本領的表現。如,讓學生玩積木,成人隻需提出一個目標:“搭一座大橋。”然後,讓他自己動手,直到搭好為止。當他完成任務,達到了目標,就及時表揚,讓他獲得成功體驗。同時,還應激勵他進一步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
二、競爭意識、力爭取勝
在遊戲活動中組織各種類型的比賽,鼓勵學生敢於競爭,爭取優勝成績,不甘心落在別人的後麵。
當學生能較好地完成一些較難任務時,應及時讚揚,乃至獎勵。使他獲得完成較難任務的體驗,從而逐漸轉化為好勝心。
要允許學生在完成一項任務時失敗、犯錯誤,使他不斷解除對失敗的恐懼心理。為了培養學生的好勝心,成人應對他說:“隻要自己盡了最大努力,就是失敗了也沒有關係。”家長和老師應要求學生盡量不說“我們不如別人”,“我們學不會”,“我們不會做”之類的話。因為這隻能使學生失去探求新事物的勇氣和力量。對培養好勝心是極為不利的。
三、創造條件、循循善誘
父母應有較強的成就動機,這樣才能對其子女產生積極影響。因為父母的成就動機可為學生的好勝心提供樣板,同時也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氣氛,這種氣氛能強烈地誘導學生的好勝心。
如,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本是一位默默無聞的小雜貨商的女兒,可是她竟成為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的崛起引起了歐洲和世界各國的矚目,被稱為當今“世界第一女人”。她的成功與她的父親是分不開的。正如她當選首相時所說的:“我們父親的教誨是我們信仰的基礎,我們在那個十分一般的家庭裏學到的教誨,正是我們贏得這次大選的武器,這次獲勝歸功於我們的父親。”
撒切爾夫人的父親羅伯茨是一個白手起家的雜貨商,他對女兒寄予厚望,希望她能在社會上有所作為。
為此,當撒切爾夫人5歲開始上學時,父親特地把她送到條件較好的學校,從不允許她說:“我們不會”或“太難了”之類的話,父親經常鼓勵她讀有用的書,有時還帶她去聽演講和音樂會,給她講各種有用的知識。
她父親從小就教她不要迎合別人,常對她說:“千萬不要人雲亦雲,你自己要有主見,而且還要設法讓別人跟著你幹。”父親的話在撒切爾夫人的幼小心靈裏深深紮下了根。同時,父親的嚴厲、好強的性格對她的影響也很大。
從撒切爾夫人成長為一個傑出政治家的過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她父親的成就動機對撒切爾夫人的終身影響。
第三節 好奇心與求知欲的培養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種朝向、注視、接近、探索心理與行為活動。它是人類行為最強烈的動機之一。其強弱與外界刺激的新奇性和複雜性密切相關,刺激愈新奇或愈複雜,個體對之愈好奇。
求知欲是一種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不斷探究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感到自己缺乏相應知識,就產生了探究新知識或擴大、加深已有知識的認識傾向,這種情境多次反複,認識傾向就逐漸轉化為個體內在的求知欲。
有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學生就能比較早地表現出對知識的渴求,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和愛好。
學生們的學習往往受興趣的支配。如果學生對學習沒有一點興趣,那就不但學不好,而且會覺得負擔很重,產生畏難情緒和厭倦心理。反之,隻要有興趣,他們的思想就集中,容易學得好、記得牢,即使學習時間長些,內容多些,也不會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我們開發學生的智力,必須注意激發其興趣。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製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好奇心、求知欲的產生和培養與環境刺激有著密切關係。豐富多彩的環境是激發和培養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必要條件,而單調、枯燥的刺激會抑製和扼殺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創設適宜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問題情境、情緒氣氛)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至關重要的。其正確引導與培養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麵。
一、適宜的環境刺激
人類周圍的環境刺激是非常豐富的。當世界上千姿百態的事物具體地展現在學生麵前時,要讓他們親自看看、聽聽、聞聞、嚐嚐,以至摸、掰、拆等擺弄一番。這實際上就是學生探索他們生活中的世界的奧秘的過程。對於幼兒,可讓他們看色彩鮮豔的或者能活動、能發聲的玩具,如各種娃娃、帶動力的汽車、飛機以及小鈴鐺、玩具樂器等等。對於小學生,可讓他們玩七巧板,騎小自行車,蕩室外秋千,坐蹺蹺板,以及看各種小人書。在節假日還可以帶他們去看電影、戲劇、參觀學生活動中心、動物園、博物館等。參觀旅遊,見多識廣。教師與家長應正確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探索,以激發他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培養學習興趣。特別是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青山綠水等都充滿著奧秘,對學生有無窮的吸引力。還可利用散步機會引導學生認識大自然。
二、利用故事
故事是用口語化的藝術語言來表述的,它有內容、有情節,形象生動,學生們一般都非常喜歡聽。故事不但能豐富學生知識,擴展視野,使他們從中懂得人生的價值和哲理,而且還能增強注意力、豐富想象力,從而激發求知欲望。如,有一位小朋友,幼年時父親把圖書的內容編成故事講給他聽,然後告訴他:“你要是認識字的話,就可以全部了解這些故事的內容了。”借以激發學生的認字欲望。有的學生教育家建議:當孩子剛滿6個月坐在大人膝蓋上的時候,就應當給他們讀小人書或者根據書、畫講故事。這種撫愛和溫馨的氣氛能培養學生對書籍的感情。
三、讓學生自己尋找答案
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到新奇,什麼都想知道。成人應有意識地啟發他們思考問題,尋找答案。積極鼓勵由好奇心引起的各種探索活動。要經常注意幼兒提出的不尋常的問題和有價值的想法。如,一個幼兒玩滾鐵環的遊戲,突然發現:“直著滾比彎著滾早到終點,”隨後提出:“這是為什麼?”這時,老師就拿著尺子和他們一起量了直線的長度,再量曲線的長度,使學生知道: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有的幼兒馬上說:“老師,我們到幼兒園應該走這條道,不應該繞附近那條道。因為那條道不是直線,自然要遠了。”老師們立刻讚賞地說:“你真聰明。”在幼兒想知道還不知道,想說還說不出來時,及時、熱情、耐心地回答幼兒的問題,這就不但滿足、強化和鼓勵了幼兒的求知欲,也使他們在自己的活動中增長才幹。任何厭煩、搪塞和斥責的態度,都會扼製幼兒的求知欲和創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