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先聽對方的觀點或要求,推測對方的意圖。
在與別人交談中,你要想方設法知道對方的意圖,這樣就能把握好對方的分寸,你才能知道給予什麼樣的退讓,反過來,你也能夠衡量自己應該做出怎樣的退讓。當然,你不可能知道對方真正的需要,隻有和對方深入接觸之後才能了解對方的滿足感是什麼。因此,在你和對方交談的時候,你想方設法要讓對方先說出自己的要求,這樣你可以大致知道對方想要獲得什麼樣的滿足,為自己做出的退讓設定一定的界限。
第四,以退讓換取退讓。
你去買東西最大的願望是以便宜的價格買回想要的物品,如果商家不降低自己的價格,你一直提高自己要付的價格,你是不樂意的,因為你一直在做無謂的讓步,這是沒有意義的,因此,你很可能就不買他的東西。聰明的商家在你討價的時候都會做出一些讓步,這樣,你買東西的可能性就更大。你在與對方交談中一定要強調自己的困難,這樣,你在做出退讓的時候,可能會爭取到對方的同情和退卻。
總之,要讓別人靠近你不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隻要你掌握好以退為進的方法,你會發現在你周圍有很多很好的朋友,他們一直在等著和你靠近。但是,一定要記住,你是你交際圈內的主角,你沒有必要一味地退讓,而沒有自己的底線,如果這樣,你有可能交到不善的朋友。
欲抑先揚,讓對方認可你的觀點
欲抑之,必先揚之。顧名思義,就是說想要去否定或指責對方,必須先對對方的觀點、思想、行為進行肯定與讚揚,這樣就會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留下好的印象,從而為後麵你提出的觀點做好鋪墊,使對方容易接受認同你的觀點。相反,直接否定或指責對方,會引來對方的反感,你在隨後提出的觀點也可能遭到對方的反對。因此說,欲抑先揚的方法更能夠讓對方認可你的觀點。
心理學上的“欲抑先揚”定律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欲抑先揚定律是講當別人想要爭取你的同意或者你想要別人認同你的觀點,要先肯定或讚揚對方,然後再否定或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不會給人突兀與尷尬的感覺,從而減弱說服對方的阻力,這種方法也被稱作“迂回策略”。
明朝時期,有一個人叫魯麟,本是甘肅的鎮守副將,他想當大將向朝廷要求未被批準。於是,他就倚仗自己部落的勢力,不履行職責,擅自回到自己的部落。
朝廷有的大臣認為應把他召到京城,給他封地,封他為大將。但是,尚書劉大夏反對說:“魯麟比較殘暴,不懂得管理部下,封他為大將不會有大的作為,如果封他為大將對朝廷作用不大,要是召他回京,他不來,會損害朝廷的威嚴。因此,現在朝廷不能起用他,但必須先表彰他,使他不能對朝廷有怨言。”於是,朝廷對魯麟先輩的忠貞與功績進行表彰和嘉獎,對他的要求置之不理。
最後,魯麟因為心情抑鬱而死。
明朝朝廷對魯麟采取的就是欲抑先揚的方法,先表彰其先輩們對朝廷的貢獻,使其內心感到慚愧,使得他不致對朝廷不加封他的事情有怨恨,他隻好接受朝廷對他的安排,從而避免了民族內的爭端。
第25任美國總統麥肯利就非常善於運用“欲抑先揚”這一定律。在1896年期間,他當時正要參加總統競選,有一位很有名的共和黨員給他寫了一篇競選的演講詞,隨後就非常高興地跑來念給麥肯利聽。他寫的演講詞很有自己的特點,但有點不符合麥肯利的要求。他覺得這篇演講詞的部分觀點會給自己招來一定的非議。可麥肯利又不想使這位共和黨員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又想贏得他對自己的支持。但是,他又不能夠用這篇演講稿進行演講。他應該怎樣做呢?麥肯利想了一下就對這位共和黨員說:“你寫的演講詞很精彩,很有特點。不會有人寫得比你更好的啦,在很多場合,采用你的演講稿一定是一場動人的演講。隻是,它的一些地方不太適合如今的狀況。也許從你的角度來說,穩定平和的內容固然是一個不錯的想法,但是我必須從黨的立場出發。我現在可以告訴你一些要點,然後,你再圍繞著這些要點重新寫一篇。”
看到麥肯利是如何運用欲抑先揚的方法處理問題了嗎。他告訴共和黨員演講的要點,然後讓他重寫演講詞。最後,他成了競選期間最受歡迎的演講者。
作為領導者,做到受人愛戴是很難的,沒有非凡的待人技巧是做不到的。很多的領導人待人都很和藹,喜歡采用讓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和方法。他們在拒絕和批評別人的時候也會讓人覺得很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