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過後,清華大學所有體育課老師都向自己的學生傳達了一個思想。這就是大二學生溺水身亡事件已經處理妥當,而且和遇難者家人也達成了賠償共識,本著國家院校形象為重的宗旨考慮,希望大家主動淡化此時,不要讓痛苦再延續下去。
聽到這一消息的學生紛紛表示理解,這件事就此被人們遺忘。但是我們卻沒有聽到校方對於體育安全設施的改善消息,我們不禁會產生疑問,消除痛苦的方法難道是從人類的思想和言論中實施的麼,現實的問題和思想的問題,何為重?何為終呢?
蘇珊·桑塔格最後一本力作《關於他人的痛苦》中曾提到過一句話:“隻要人們感到自己安全,就會冷漠。”同理,隻要人們自己感覺不到痛苦,就不會關心他人的安危。這就是一種社會現狀,這就是我們生存的社會,這就是為何痛苦不能被減少的主要原因。
在這裏我們看到聖母院大學那些為他人而奮鬥的平凡人是否會感到慚愧呢?在聖母院大學的公開課中,有一位黑人醫生,她在為減少疾病對人類帶來的痛苦而奮鬥。在這一過程中,她提到了每當她看到了病人痛苦的眼神和表情時,她總會產生一種負罪感,這種感覺讓她更加痛苦。於是她堅定地說道為了減少疾病痛苦而奮鬥史她一生的使命。
很多人都害怕痛苦,尤其是一些經曆過痛苦的人。但是很多人選擇減少痛苦的方式卻是錯誤的。因為他們缺少一種對於痛苦的覺悟,對於他人痛苦的認知。其實萬物是息息相關的,因為我們活在相同的世界中,雖然他人的痛苦我們在身體上感覺不到,但是卻在思想中,精神上可以體會到。這不僅僅是勾起我們痛苦回憶的悲傷,還是一種感同身受的傳遞,逃避是沒有作用的,因為逃避阻止不了痛苦的發生與持續,隻有從解決痛苦發生的根本問題,痛苦才可以被消除。
正如我們開篇提到的清華大學溺水學生,我們隻能看到冰冷的屍體,隻能看到其家人傷心的眼淚,也許我們不會為此感覺到痛苦,但是我們會感到心裏有些不是滋味,感覺自己應該做些什麼。這不是同情心,而是一種人類對痛苦本能的抑製之情。
因此,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還有多少人可以勾起我們痛苦的回憶,還有多少人的痛苦會傳遞到我們的心中?這些是不是我們需要為了美好生活而奮力改變的東西。
有這樣一部經典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雖然拍攝時間較早,在很多人眼中這部電影的拍攝質量並不高,但是每一位觀看者都會給予這部電影很高的評價,從中得到很多感觸。直至今日,這部電影仍然堪稱經典之作,在很多電影網站評分超高。
電影中,我們看到了韋德醫生在槍林彈雨中為傷員注射嗎啡、包紮傷口。他盡了最大努力去減少每一個人的痛苦。在那血肉模糊的戰場中,韋德從沒有畏懼過,也從沒有感覺到一絲疲勞,因為他的每一次努力對他來說也許隻是一些汗水和疲憊,但是對於傷員而言則是痛徹心扉的感受。
韋德為此附中了自己的全部。他為了減少他人更多的痛苦拚命奔跑在戰場上,他為了他人成為了狙擊手的目標。韋德倒地後,他的戰友為他注射嗎啡,呼喊著他的名字,但是韋德卻什麼也聽不清楚。這時他終於領悟到了一件事,原來他認為自己已經感受到了他人的痛苦,已經深知了他人痛苦的程度,因此他才會奮力拚搏去拯救他人。但是此刻卻明白了,自己想象中的痛苦而現實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原來被槍彈擊中是一種人類不能承受的感覺,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更多的痛苦需要消除。
韋德意識模糊階段口中一直喊個一個人的名字,這個人就是曾用自己的痛苦給予他生命的人——媽媽。
看完這部作品後,我們可以從中引發一種沉思,此刻需要拯救的不是他人,而是我們自己,是我們創造了更多的痛苦,是我們讓世界變成了今日的樣子。
當一個人無法感受他人的感受時,請不要輕易下定結論。當一個人無法理解真正的痛苦時請不要輕言自己正在組織痛苦的蔓延。
如果我們不能阻止痛苦的發生,就努力去阻止它的持續,如果我們不能阻止痛苦的持續,就一定要阻止它的蔓延,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這樣的能力。
痛苦不隻是回憶
經曆過痛苦的人都會明白,痛苦不隻是回憶,而是一種眾生纏繞的感覺。也許,時間久了,感覺淡了,我們把痛苦遺忘了,但是它始終存在,而且始終伴隨我們。在一個特定的時間,一個特定的機遇中,它會再次出現來侵害我們的心靈。